文學創作論文

  文學創作是一種外部世界與內心世界相結合的精神活動,在整個活動中無意識與意識自始至終都是相互聯絡的,無意識始終在指導著意識作用的發揮。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文學創作與舞蹈創作的異同

  [摘 要]《文心雕龍·神思》是全世界第一篇系統談論藝術想象的文學作品,它把文學創作中從構思、想象到意象、語言再到寫成作品的整個過程和相互關係都作了詳盡的梳理和論述。在認識和理解文學創作的同時,筆者聯想到與文學藝術共生互溶的舞蹈藝術,以及文學創作與舞蹈創作過程中體現出的相通性和差異性;本文以兩個不同種類的作品為例,重點分析文學創作與舞蹈創作的異同。

  [關鍵詞]文學創作 舞蹈創作 共性 差異

  一、文學創作與舞蹈創作的共性

  文學與舞蹈是兩個古老的藝術門類,伴隨著人類的發展繁衍至今;我們常說文字與文學的誕生標誌著人類社會從矇昧走向文明,文字作為記載人類歷史的符號,積極推動著文明社會的發展;漢代《毛詩序》中講“情動於中而行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可見,舞蹈作為言語的補充與延伸,它是在語言文字不能準確表意時誕生;文學與舞蹈互溶互補,在藝術門類發展的歷程中並駕齊驅,共同散發著藝術的魅力。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寫到“宗教、家庭、國家、法、道德、科學、藝術等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種特殊方式,並且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他提出的“藝術生產”概念意味著藝術既是一種精神勞動,同時與物質活動存在著緊密的聯絡,大大地拓展了文藝學的研究領域;從藝術經濟學的角度看,藝術創作是“生產”、藝術作品是“產品”,而藝術欣賞便是“消費”,藝術創作是藝術生產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雖然文學與舞蹈是兩個不同種類的藝術,其創作過程卻存在共同與共通之處,以下做專門論述。

  一部優秀作品的誕生首先取決於是否擁有一個優秀的創作者,生活對每個文學家和舞蹈家不偏不倚,但如何能在平凡生活中尋找創作的靈感,如何運用恰當的方法與手段進行加工錘鍊,這是創作者藝術能力的體現。從無生有的創作過程中,藝術構思既是首要階段更是至關重要的階段。郭紹虞先生認為“《神思》被列為創作論之首,具有總綱性質,涉及到創作論各方面的問題,而作為這些問題的核心則是藝術的想象。在我國具有民族風格自成體系的文論中,想象是最突出的問題之一,《神思》就是一篇完整的藝術想象論。”①《神思》開篇講“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神思之謂也”, 說明為文運思,馳騁想象,可無往而不達;“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金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則說明藝術構思時的情狀,藝術想象的念頭可以接觸到千年以上,從吟詠和凝想中充分表現構思的自由與形象;與此相較,胡爾巖先生認為“舞蹈創作中把想象分為創造想象和再造想象,想象是創作者在大腦原有表象儲存***動作表象和生活情景表象***基礎上,根據一定的創作意圖加工、改造、創造新形象的過程,可以說,沒有想象活動的參與,舞蹈創作根本無法進行”②。想象在文學創作與舞蹈創作過程中同等重要,接下來我們將在藝術想象與構思的過程中探尋文學創作與舞蹈創作的共性。

  其一,構思的自由性和形象性;舞蹈詩《藏謎》描述了主人公老阿媽從九寨溝出發,經過四川甘孜、青海玉樹、甘肅甘南,最後到達拉薩布達拉宮朝拜的經歷,展現了沿途不同藏區的歌舞、服飾和習俗,塑造了老阿媽淳樸的性格與虔誠的信念;其中的一個舞段“犛牛舞”將一群草原上好似黑白珍珠的犛牛擬人化,在故事展演中表現藏族同胞的生活風貌、在傳統藏族舞蹈豪放不羈的的審美特徵中給予該段舞蹈生活的情趣,從而體現創作者獨特的構思與藝術想象的自由性。

  其二,構思過程應講究規矩;《神思》中講“是以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臟,澡雪精神”,說明在想象之前首先是思想的虛靜,虛是不主觀,而靜是不躁動;如果只有主觀成見將看不到外界的真實面貌,思想和心情的躁動就不可能深入細緻的考察和思慮。然而,文學創作不止要發揮充分的想象,關鍵還要想的恰當,想的合理,《神思》中講“規矩虛位,刻鏤無形”,劉勰認為在作品還沒有形成而開始醞釀之時,就需要“規矩”和“刻鏤”,“這既是內容的需要,也是形式的需要,因為在醞釀的過程中,想象必須在內容規定的規矩中飛騰,這樣的想象才能構成文思;而內容要靠形式來表現,所以在醞釀內容的同時也在醞釀形式,要對醞釀中的內容加以形式上的規矩、刻鏤”。③這種要求同樣適應於舞蹈創作,以《藏謎》為例,全劇共四個篇章,每個篇章都有一個明顯的主題,如第一章以歌舞為主,展現了九寨溝“六絃琴”、“長袖舞”和“神奇的九寨”,第二章創作者把視角轉移到藏族同胞的勞動生活中,通過對“打阿嘎”的描述,體現藏民勤勞質樸的生活作風;每一個篇章都能體現創作者在作品的“規矩”中“刻鏤”藝術形象,四個篇章主題鮮明、結構嚴謹,主題相連線、內容相融合,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該舞蹈詩所要展示的藏族文化。

  其三,重視藝術構思與藝術傳達時的反差。《神思》中說:“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雲而並驅矣,方其搦翰,氣倍辭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則?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實而難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於意,密則無際,疏則千里;”說明文學創作必須認清意、思、言的關係,藝術想象不一定能形成藝術構思、藝術構思不一定能用言語準確的表現出來,這就像舞蹈創作中想象、動作和舞臺表現一樣,只有將想象的內容外化為舞蹈動作,並將其展示在舞臺上才能成為一部真正的舞蹈作品。《藏謎》第二部分《勞動生活篇》中“夏拉舞”是一段神奇而怪異的舞蹈,引起了多數觀眾的好奇與質疑。***圖1***有人說那是一段傳統的民間舞蹈,因為當地老百姓講述了修道者醉酒後跳一段神奇的宗塔地區的民間舞的故事;也有人說那是創作者天馬行空的思想體現,因為從服飾上難以找尋藏族的元素和特點,在音樂製作、舞蹈動律、形象塑造上都與傳統的藏族舞蹈大相徑庭;這個片段的起源與歷史不可考證,但創作者根據當地民間傳說,用新穎奇特的服裝和怪誕搞笑的動作,將其展現在舞臺上,便成為了一段精彩的藝術作品。至於“夏拉舞”到底與當時修道者醉酒時跳的舞蹈有幾分相似或相同,現代人不可得知,或許這就是創作者獨特的藝術構思與想象,將其傳達給觀眾,自然會引起無限遐想。   二、文學創作與舞蹈創作的差異

  文學創作和舞蹈創作的差異首先表現為媒介的不同,這是由它們不同種類的性質所決定的。“文學是一門語言的藝術,語言是文學的基礎,是第一要素;沒有語言便沒有文學”,④在文學作品創作中,表述的另一種形式——媒介之語⑤由語言來承載。劉勰講“意授于思,言授於意”,只有把思想化為文思,文思化為語言,才能形成真正的文學作品。媒介,在舞蹈藝術創作中既指人的四肢、軀體,同時還包括舞臺佈景與道具,“研究史前社會的專家學者們認為,人的身體姿勢與符號,是聲音語言的姊妹。隨著人類的進步,人的腦髓的發展,肢體表達成為語言發展的輔助性手段。”⑥而舞蹈就是巧妙運用人的肢體與舞臺佈景和道具來抒發情感,塑造藝術形象。在《藏謎》中老阿媽身著厚厚的藏袍,滿頭銀髮,虔誠地嚮往布達拉宮,這樣一個典型的藏族佛教徒形象通過老阿媽一步一叩首的朝拜、充滿期待與渴望的眼神以及那隻不離不棄的小羊羔***道具***來體現。***圖2***

  想象的空間和尺度是文學創作與舞蹈創作的差異之二。《神思》中講“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金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足以說明文學創作離不開想象、離不開四通八達的思維空間,創作者充分發揮自由的想象,任爾馳騁,從《西遊記》到《聊齋志異》,無一不是文學創作者自由想象的體現;相比而言,舞蹈藝術的創作需要想象,然而這種想象與文學創作的自由想象、憑空想象卻不一樣,舞蹈是一門來源於生活更高於生活的藝術,舞蹈創作題材都源於老百姓的生產生活、思想情感,如“打阿嘎”中創作者把藏區老百姓用木頭打牆、使之堅固的生產勞動直接展現在舞臺上,***圖3***該舞段的動作、道具、氛圍都是老百姓生活的真實反映與寫照;我們說舞蹈作品都是在人們生活環境、思想狀態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提煉,用藝術的形式來表現,最終達到抒發人們的情感與追求、反映人們的生活與情趣的目的。

  三、差異之因

  文學與舞蹈同屬藝術的範疇,越來越多的舞蹈作品在文學文字的基礎上創作產生,如芭蕾舞劇“雷雨”、“紅樓夢”、“羅密歐與朱麗葉”都是根據同名小說改編而來,古典舞“謝公屐”、“踏歌”、“綠帶當風”都是以文學文字中對古代文人雅士、社會習俗的描述為根據創作而來;同時,舞蹈藝術的蓬勃發展會推動著文學創作,給它帶來思考與創作源泉;可以說,舞蹈和文學都具有藝術美和感染力,它們相互交融、相互作用,共同推動著藝術發展前進。就其創作而言,筆者認為,兩者的差異主要源自其性質的不同,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而舞蹈是肢體的藝術,文學以語言為手段來塑造藝術形象,反映生活,表現作者的思想情感;換句話說,文學把語言作為藝術媒介,具有間接性和廣闊性的審美特徵。而舞蹈藝術以經過提煉加工的人體動作來作為主要表現手段,運用舞蹈語言、節奏、表情和構圖等多種基本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觀性和動態性的舞蹈形象,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具有表現性和形象性的審美特徵。具體來講,文學語言必須通過讀者的閱讀和想象才能感受到藝術的形象,要求讀者邊看邊思考,而文學創作的形象也是人的視覺、聽覺和觸覺不能直接感受的,這是因為語言藝術的間接性,文學創作常常通過暗示性的語言來激發讀者的想象,有意識的給讀者留下更多的藝術空白,達到古人所講的“象外之象”的韻味,從而獲得更加廣闊的表現天地。⑦舞蹈創作中,這種“景外之景”“味外之旨”的韻味將被直觀、形象的表演所代替,如《藏謎》中“賽裝”部分,展示了甘肅甘南、西藏日喀則、西藏那曲、西藏山南、青海康巴、四川康巴等地的不同服飾與裝扮,共同體現藏民“把財富裝在身上,把家馱在馬上”的生活習俗,讓觀眾一目瞭然,從而體現舞蹈藝術自然、形象的風格與特徵。

  四、結語

  文學創作與舞蹈創作都是創作者根據特定的題材、運用不同的媒介與表現手段進行加工與完善,形成完整的藝術作品的過程,雖然兩者在想象與表現手法中略有不同,但創作者的主觀能動性、個體差異性和創作過程卻具有相似性;兩者作為藝術門類的兩朵奇葩相互促進,相互交融,時而親密無間,時而又各自向前,共同散發著藝術的光芒,推動藝術的向前發展。

  註釋:

  ① 郭紹虞主編《中國曆代文論選》第一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38頁。

  ② 胡爾巖著《舞蹈創作心理學》,中國戲劇出版社,1998年.第57頁。

  ③周振甫著《文心雕龍今譯》,中華書局,1986年.第247頁。

  ④郭紹虞主編《中國曆代文論選》第一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38頁。

  ⑤胡爾巖著《舞蹈創作心理學》,中國戲劇出版社,1998年.第57頁。

  ⑥周振甫著《文心雕龍今譯》,中華書局,1986年.第247頁。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