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中國古代跪拜禮文化

  跪拜禮是古代漢族的一種交際禮儀,舊時使用年代最長、最頻繁的一種禮節,那麼你嗎?下面是小編為你介紹中國古代跪拜禮文化,希望能幫助到你。

  

  中國古代最早是沒有凳子、椅子的,當然連桌子也沒有,只有很矮的“幾”。秦漢以前,人們“席地而坐”,坐時在地上鋪上席。據考證,古人坐於席,正規的坐姿是兩膝著地,兩腳的腳背朝下,臀部壓在腳後跟上,“正襟危坐”表示的就是這個坐法,相當於我們現在說的跪坐。

  除此之外,採取這種坐姿還有對服飾的考慮。中國人很早就開始穿著褲子,但通常穿著於袍服內,並不會把褲子露在最外面。初期褲子都是沒有褲襠的,後來才出現了合襠褲。沒有合襠褲,即使有凳子或椅子,坐姿都會暴露隱私部位,只有跪姿才能隱藏,顯得文明有禮。

  一些放鬆的坐姿,比如盤腿坐、叉開腿坐,或者抱膝而坐,都是很不雅的,最多隻能私底下這樣坐坐,正式場合會被認為是野蠻人。

  當時社會對這些個不雅的坐姿都意見很大,古籍中把這些坐姿與衰敗的世風、得意忘形、放蕩不羈和鬼怪之姿等等聯絡起來。當時社會尤其看中禮樂文化,強調坐有坐相,正確的跪坐坐姿帶給人威儀之感,是一種向上的精神面貌,與屈辱卑賤完全不搭邊。

  現在實行的三跪九叩制 是滿清入關以後才開始的。而漢人的跪拜禮和現在的跪拜禮是不一樣的,要追溯時間的話。在古代,即宋以前,漢人是席地而坐的,就是跪坐,看現在日本的電視就可以看見了,這個也是日本學的我們的文化,並且儲存下來了。當屁股墊小腿的部位時,稱為坐,當直立起上身的時候,稱為跪,在古代,不僅僅對長輩,同輩之間也可以用跪拜禮。用現代話說,你和好友聊開心了,或者覺得他說的對了,你就把上身立起拜一下,表示你的尊敬。如此而已。再拜,就是拜兩下,那就是大禮了。宋以後,胡凳傳入。才沒有跪坐。元入侵後,漢人精英幾乎被屠殺殆盡,禮,也有許多遺失了,但是也遺留了一些元的惡習。但是當時的大臣也就是在開始的時候要跪一下,然後就是站著,有的還是可以坐著的,清以後,就只能跪著說話了,此跪非彼跪。

  瞭解中國古代跪拜禮的廢除

  跪拜禮究竟始於哪朝哪代?史書上似乎沒有確切的記載。比較流行的說法是,進入文明社會之初,中國人沒有桌椅,大家席地而坐,帝王與平民之間亦是如此。向君主、尊長表示尊重時,“伸腰及股而勢危者為跪,因跪而益至其恭,以頭著地為拜”,可見,最初這是一種由坐姿派生出來的表示尊重的動作。隨著等級制度日益森嚴,這種禮節逐漸制度化、繁雜化,成為等級制度的規範性禮節。到了清朝,封建專制主義達到極致,跪拜成為高度普及的全民運動。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臨時政府釋出文告,改革舊俗、保障民權,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條就是——“廢止跪拜”。南京臨時政府明確規定,從民國元年開始廢除跪拜制度。當時在廢除跪拜制度的細節操作上是非常有技巧的,只規定官員之間、官員和民眾之間不行跪拜,對民眾在私人場合則不加干涉。

  不久,中華民國北京政府***北洋政府***宣佈:民國通用禮節為,男子禮節脫帽鞠躬,大禮三鞠躬,常禮一鞠躬,尋常相對,只用脫帽禮。女子大禮大致相同,惟不脫帽,專行鞠躬禮。

  關於民國初年跪拜禮的廢除,有一個流傳甚廣的傳說: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期間,有位80多歲的姓蕭的鹽商特地從揚州到南京來瞻仰大總統的風采。見到孫中山後,老先生突然放下手杖,跪下去對著大總統恭恭敬敬地行起了三跪九叩首的舊禮來。孫中山連忙拉他起來,告訴他:“總統在職一天,就是國民的公僕,是為全國人民服務的。”蕭老先生高興極了,笑著說:“今天我總算見到民主了。”這個傳說是否屬實難以考證。但是,中國從專制向民主轉型的艱難歷程,從不讓老百姓下跪開始,卻是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