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人飲食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素有“烹飪王國”之稱。中國烹飪不僅僅是技術,同時也是一種藝術,是文化,是我國各族人民辛勤的勞動成果和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① 重視飲食。中國古人說“民以食為天”。孔孟食道所提倡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使中國古代更加註重追求飲食的品質與衛生,為我國飲食烹調技藝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② 風味多樣。我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鹹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習慣***&

  ③ 飲食以五穀為主。中國古代農業發達,農耕文明不斷髮展成熟,這就決定了我國以五穀為主食的飲食結構。五穀指的是稻、麥、黍、稷、菽這五種糧食作物。

  ④ 四季有別。古代的中國人還特別強調進食與宇宙節律協調同步。孔子說的“不食不時”,包含有兩重意思一是定時吃飯,二是不吃反季節食品。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習慣*** ⑤ 講究美感。拼盤,雕刻。

  ⑥ 食醫結合。還有雞湯可用於虛勞,當歸羊肉湯可用於產後血虛,牛乳飲用於病癒後調理等等。 ⑦ 將哲學思想融入飲食意趣。中國人喜歡把自己的思想和志趣融入到飲食中,中國古代食物講究相生相剋即是陰陽五行相生相剋思想在飲食方面的體現。

  ⑧ 美食往往與節慶聯絡在一起。端午節吃粽子,重陽節食餅餌,飲菊花酒,中秋節食月餅慶團圓,元宵節吃湯圓等這都是我們熟悉的例子。

  ⑨ 使用筷子。筷子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有著悠久的歷史,材質多樣,具有輕巧、靈活的特點,一直使用到今天。***習慣***

  ⑩ 飲食與政治聯絡,賦予特殊的政治寓意。故將統治者稱為“肉食者”。而老百姓一年只有重大節日或祭祖祀神的時候才;能夠吃肉,所以平民為“蔬食者”。

  中國古代人飲食禮儀的認識

  積極之處: 注重人與人之間的禮節往來。通過一系列的細節規定,體現了對客人與主人的相互尊重,表現了對長者的關心。 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中國傳統飲食習慣用圓桌,這反映出中國人喜愛團圓、熱鬧的心態。歸根來說,還是“和”的哲學思想。同時還有謙讓尊長精神:如果食用水果類食品,要讓尊者先嚐,少者不得搶。 為當時建立穩定的社會秩序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正如有專家指出的那樣:“周人通過各種飲食制度,主要是禮儀化的燕飲活動,維護正常的統治秩序,協調人與人之間,不同階層之間的政治和人倫關係,使整個社會能夠得到穩定和有序的發展。” 能夠引導個體形成親近自然的心態和習慣。即要通過接近自然之物來遵循飲食的秩序和規律,清人李漁的“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不如蔬”理論等等 注重健康的飲食習慣。《禮記•曲禮》載:“共飯不擇手。”即如果和別人一起吃飯,就要檢查手的清潔。 體現了對婦女的體諒。對於較隆重的宴飲完畢後,撤食案的事不能由婦女擔任,怕她們力不勝勞,可以推出年輕點的人來幹。

  消極之處: 通過飲食禮儀維護統治者的根本利益。如古禮規定統治階級按照不同等級享受不同的肉食:“天子日食少牢,諸侯日食特牲,大夫特豕,士特豚。” 體現倫理等級觀念。在侍食之禮中,如果長者賜予少者或僮僕等低賤者酒食,因為地位差別太大,連道謝的資格都沒有。 禮儀繁複會帶來不便。 有的禮節有一定的虛偽性。如客食之禮中的“三飯”,指的是客人吃三小碗飯後便說吃飽了,需主人再勸再食肉,這一條實為虛禮。

  中國古代飲食種類

  中國人的傳統飲食習俗是以植物性食料為主。主食是五穀,輔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這一習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區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但在不同階層中,食物的配置比例不盡相同。因此古代有稱在位者為“肉食者”。 在中醫典籍《黃帝內經〃素問》中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說法,“五穀、五果、五畜、五菜”反映了中國古代的飲食結構與種類。 以熱食、熟食為主,也是中國人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這和中國文明開化較早和烹調技術的發達有關。 “五穀”:指的是稻、麥、黍、稷、菽這五種糧食作物。 “五果”:指棗甘、李酸、慄鹹、杏苦、桃辛,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大棗、李子、栗子、杏、桃,泛指各種水果。 “五畜”:指牛甘、犬酸、豬鹹、羊苦、雞辛,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牛、狗、豬、羊、雞,即各種肉類。 “五菜”:指葵甘、韭酸、藿鹹、薤苦、蔥辛,並非是特指,而是泛指各種蔬菜。 菜蔬種類多,根、莖、葉、花、瓜、果均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