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丞相大還有什麼官職

  先秦時期有相、相邦等之名,秦朝才正式設定丞相。西漢也設丞相,至哀帝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為大司徒,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宰相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時為管理家務和奴隸之官;周朝有執掌國政的太宰,也有掌貴族家務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實已為官的通稱。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但只有遼代以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與職權廣狹則不同,而且名目繁多。通常和丞相是一個概念。 宰相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管仲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傑出的宰相。到了戰國時期,宰相的職位在各個諸侯國都建立了起來。 秦朝時,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有時分設左右,以右為上,稱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擔任宰相職務的稱為“中丞相”。 漢朝與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稱為相國的話地位更高一些,並以御史大夫為副職。漢武帝時,起用了一批儒生當丞相,處理日常行政事務,而政務中心則轉到了內廷。宰相的職權逐漸轉移到了尚書檯長官的手中。漢哀帝改丞相為大司徒,東漢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執政。漢獻帝時,復置丞相,由曹操擔任。 魏晉南北朝時,丞相或相國多為權臣自命,成為了一種篡位奪權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變,皇帝所與議論政事或委以機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書監、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僕射或。其位最尊、權最大者則為錄尚書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官內史省的內史令、門下省的納言、尚書省的尚書令都是宰相。唐改內史省為中書省,內史令為中書令,納言為侍中。唐高宗後,只有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宋朝以同平章事為宰相正式官名,以參知政事為副。從漢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禮,逐漸降級,至宋太祖廢“坐論”之禮,使宰相地位大降。元豐改制,設宰相二人,首相稱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次相稱尚書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另設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為副相。政和時,改左僕射為太宰兼門下侍郎,右僕射為少宰兼中書侍郎。建炎間,再改宰相官名為尚書左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副相為參知政事。乾道間又改為左、右丞相。 元朝以中書省為政務中樞,主官中書令常由皇太子兼領,下為左右丞相,再下為平章政事,副職為左右丞及參知政事。 明朝初亦設中書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罷中書省,廢丞相,由皇帝親決國政。宰相制度遂廢。后皇帝以不勝庶政之繁,設內閣大學士協理文書。後閣職漸重,大學士成為事實上的宰相,稱輔臣,居首者為首輔。 清沿明制,雍正時設軍機處,內閣成為閒曹,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明、清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為拜相,但無正式宰相名份。 在所有的官職中,宰相的變化最多,這是由於君主既需要宰相幫助辦理政事,又擔心宰相的權位過重,危及自身的權力 二 <<宋代的宰相>> 宋太祖建國後,不斷加強皇權,分化、削弱相權。宰相併不是一個官名,實際上是一個群體,是除皇帝之外的最高領導層。宋初實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職權被一分為三。中央雖設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長官不經特許不得管理本司事務,成為閒職。實際權力歸屬“中書門下”這一機構,又稱政事堂、都堂等,管理國家行政事務,以同平章事為長官,多由中書、門下兩省侍郎擔任,無定員。此外,以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行政權。樞密院為中央最高軍事機構,長官為樞密使,與政事堂合稱東、西“二府”。“三司”***戶部、鹽鐵、度支***主管財政,號稱“計省”,長官為“三司使”,號稱“計相”,地位略低於“二府”。二府三司各自獨立,互不統屬,直接對皇帝負責,構成最高輔政機關。 宋神宗元豐改制,廢除二府三司制,以左、右僕射為宰相,左僕射兼任門下侍郎,右僕射兼任中書侍郎。 南宋初,左、右僕射加同平章事,為正宰相,不再兼任二省侍郎,兩省侍郎改為參知政事。南宋孝宗以後,正宰相為左右丞相,副宰相仍復參知政事。此外,?宗、寧宗、理宗都曾設“平章軍國重事”和“同平章軍國重事”,由老臣或權臣擔任,處理軍國大事,位高宰相

  荀息、郤縠、原軫、先且居、趙衰、狐姑射、趙盾、郤缺、荀林父、士會、郤克、欒書、韓厥、荀瑩、荀偃、範宣子、趙武、韓起、魏舒

  趙國

  公仲連、太戊午、蘇秦、趙豹、肥義、趙成、李兌、樂毅、藺相如、平原君、建信君、廉頗、虞卿、春平君、皮相國

  魏國

  魏成子、李悝、翟璜、公孫痤、中山君、白圭、惠施、公孫衍、田需、翟強、魏齊、範座、信陵君、孔斌

  韓國

  俠累、申不害、張開地、韓侈、張譴、無正、昭獻、成陽君、張平

  燕國

  子之、公孫操、慄腹、將渠、張唐

  魯國

  羽父、臧文仲、慶父、季友、襄仲、季孫行父、孟獻子、穆子、季武子、昭子、季平子、陽虎、季桓子、孔子、季康子、公儀休

  鄭國

  祭仲、子罕、子駟、子孔、子展、良霄、子皮、子產、子大叔、駟歂、罕達、駟弘、駟子陽

  宋國

  孔父、華督、目夷、公子成、公子鮑、華元、子罕、向戍、華亥、華費遂、公孫忌、樂大心、向魋、皇瑗、皇緩、大尹、樂茷、仇郝、唐鞅

  吳國

  狐庸、公子光、伍子胥、伯嚭

  越國

  范蠡、文種

  秦國

  百里奚、蹇叔、商鞅、張儀、樛斿、樂池、樗裡疾、甘茂、向壽、魏冉、樓緩、金受、壽燭、杜倉、羋戎、范雎、蔡澤、呂不韋、甘羅、徐詵、昌平君、昌文君、隗狀、王綰、馮去疾

  專制王朝時期

  秦

  李斯,趙高

  西漢

  酈商、蕭何、周苛、周昌、趙堯、曹參、陳平、王陵、審食其、任敖、曹窋、呂產、周勃、灌嬰、張蒼、馮敬、申屠嘉、陶青、晁錯、周亞夫、劉舍、衛綰、直不疑、竇嬰、牛抵、許昌、趙綰、田蚡、韓安國、薛澤、張歐、公孫弘、潘系、李蔡、張湯、莊青翟、趙周、石慶、卜式、兒寬、公孫賀、王卿、杜周、暴勝之、劉屈氂、商丘成、田千秋。

  東漢

  吳漢,鄧禹, 王樑, 宋弘, 伏湛, 侯霸, 李通, 馬成, 韓歆 ,竇融, 歐陽歙 ,劉隆, 蔡茂, 朱浮, 杜林, 張純,趙熹, 馮勤, 馮魴, 虞延, 郭丹 ,伏恭 ,第五倫 ,鄧彪 ,鄭弘 ,袁安, 任隗, 丁鴻 ,劉方 ,張酺 ,張奮 ,韓稜,張禹, 魯恭, 徐防 陳寵 ,周章, 劉愷, 李部, 楊震, 朱倀, 張皓 ,龐參 ,王龔, 黃尚 ,桓焉 ,趙戒, 胡廣,李固 ,杜喬 ,黃瓊 ,韓縯, 劉矩, 種暠 ,劉寵 ,楊秉, 周景, 陳蕃 ,王暢, 橋玄, 袁隗, 段熲, 楊賜, 劉寬,陳球 ,劉郃 ,張溫, 崔烈 ,馬日磵 ,劉虞 ,董卓, 黃琬, 楊彪, 荀爽, 皇甫嵩, 朱儁, 趙溫 ,曹操。

  三國

  蜀漢:諸葛亮,後不再設。***後設宰輔大司馬、大等職由蔣琬、費禕擔任***

  北魏:華歆、王朗、董昭、陳矯、韓暨、衛臻、高柔、鄭衝、何曾、司馬望、司馬昭、司馬炎。

  東吳:孫邵[4] ,顧雍,陸遜,步騭,孫峻,孫綝,濮陽興,陸凱,張悌。[4]

  晉

  賈充,裴秀,石苞,何曾,荀勖,衛罐,楊駿,張華,王戎,王導,何充,蔡謨,桓溫,謝安,司馬孚,司馬亮,司馬倫,司馬冏,司馬乂,司馬穎,司馬越,諸葛恢,王彪之,司馬道子,司馬元顯

  南北朝

  傅亮,沈約,崔浩,元勰,江瞻,元祥,崔光,李崇,元徽,楊椿,高歡,楊愔,高儼,劉穆之,徐羨之,劉義康,何尚之,劉義恭,蕭寶夤,爾朱榮,斛律金,和士開,宇文護

  隋

  高熲,蘇威,楊素,裴蘊,宇文化及

  唐

  裴寂,蕭瑀,封倫,裴矩,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溫彥博,宇文士及,褚遂良,高儉,李靖,王珪,魏徵,戴胄,張亮,馬周,郝處俊,李義琰、裴炎,姚崇,李嶠,蘇瓌,崔湜,宋璟,司馬鍠、張說,韓休,劉文靜,楊恭仁,許敬宗,王方慶,于志寧,李義府,上官儀,劉仁軌,武承嗣,蘇良嗣,狄仁傑,蘇味道,武三思,魏元忠,張柬之,王璵,劉幽求,竇懷貞,郭元振,源乾曜,張嘉貞,宇文融,張九齡,李林甫,王摶,牛仙客,楊國忠,韋見素,苗晉卿,郭子儀,李輔國,房琯,張鎬,元載,劉晏,楊炎,盧杞,李晟,渾瑊,李勉,馬燧,韓滉,李泌,董晉,陸贄,杜佑,李藩,李絳,裴度,王涯,元稹,李訓,李紳,畢諴,楊收,鄭畋,張浚,崔胤,陸扆,李忠臣,張延賞,鄭餘慶,杜黃裳,武元衡,李吉甫,權德輿,令狐楚,牛僧孺,韋處厚,李德裕,楊嗣復,崔彥昭,杜讓能,

  五代

  敬翔,劉鄩,馮道,張文蔚,桑維翰,杜重威,李守貞,蘇逢吉

  宋

  範質,趙普,沈義倫,薛居正,盧多遜,呂端,呂蒙正,張齊賢,寇準,丁謂,王曾,馮拯,向敏中,王欽若,李沆,李迪,呂夷簡,賈昌朝,晏殊,宋祁,曾公亮,富弼,杜衍,龐籍,韓琦,章得象,范仲淹,文彥博,王安石,司馬光,王珪,蔡確,蘇轍,蘇頌,吳充,韓絳,陳執中,章惇,呂惠卿,曾布,蔡卞,蔡京,劉摯,範純仁,呂公著,呂大防,王黼,鄭居中,韓忠彥,趙挺之,許將,李綱,張浚,秦檜,張邦昌,汪伯彥,呂頤浩,虞允文,王十朋,丁大全,洪适,史彌遠,趙汝愚,周必大,韓侂冑,賈似道,文天祥,陸秀夫

  遼金

  韓延徽,耶律隆運,完顏希尹,完顏宗翰,石盞女魯歡

  元

  安童,崔斌,伯顏,桑哥,脫脫,哈麻,成遵,史天澤,阿合馬,蕭拜住,耶律楚材,鐵木迭兒,燕鐵木兒,鐵木兒塔識

  明

  李善長,汪廣洋,胡惟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