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放清兵入關的原因是什麼

  入關戰爭是中國在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吳三桂引清軍入山海關後的一連串戰爭。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吳三桂放清兵入關的原因,希望能幫到你。

  吳三桂放清兵入關的原因

  歷史上的清軍入關又稱入關戰爭,其實稱其為戰爭不免有諷刺之意了,公元1644年,吳三桂投誠滿洲族,解除山海關佈防,滿洲軍隊在吳三桂的鋪排下一路南下,進入山海關,佔領北京城,成為中國歷史上橫跨幾百年的一大政權。

  這場入關戰爭的契機由來其實頗有看點,自古以來就有烽火戲諸侯,只為求得美人一笑,那麼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就是為了報李自成奪妻之仇,換一句話說,就是美人陳圓圓是清軍順利入關的一大契機。

  吳三桂身為明朝將領,擁兵十幾萬,對付李自成難道還怕力不從心嗎?其實吳三桂心裡打著自己的小算盤,當時明朝已是將傾大廈,關外又是滿清鐵騎虎視眈眈,若是吳三桂傾其兵力與李自成對抗,必定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只能暫且投降清兵,借其兵力一舉殲滅李自成勢力,按照關外少數民族的侵略路數,清軍多半入駐中原後搶奪一番後,便會回到自己的領地,留下慌亂的中原腹地,到時吳三桂便能自立為王了。

  然而吳三桂千算萬算算錯了多爾袞的野心,滿清族遠居關外,不僅僅是覬覦中原豐碩的物資這麼簡單,他想要的是鳩佔鵲巢,成為中原正主,統一天下。

  吳三桂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原本虎踞山海關,明朝再不濟,清軍入關也得花費幾年功夫,怎會如此輕易地直掠華北咽喉,長驅直入。清兵入關,建立百年基業,開頭竟然如此輕而易舉,更像是歷史跟吳三桂和多爾袞開了個玩笑。

  吳三桂和袁崇煥之間的關係

  吳三桂,字長伯,明朝時期遼東人,祖籍位於江南高郵,其父吳襄任職錦州總兵。明朝崇禎年間吳三桂手握重兵,任職遼東總兵,鎮守山海關。吳三桂其人在武術上極有天賦,崇禎皇帝初登基時,開科取士,吳三桂為當屆武狀元,後來秉承父業,任職都督指揮。

  在其青年時期,吳三桂在將領袁崇煥部下領命,當時的袁崇煥可謂是名聲在外、風頭正勁,鎮守山海關時期,關外女真族不敢肆意騷擾邊關,對其聞風喪膽,袁崇煥雖是文官出身,但對治兵之道極為在行,軍中事務打理的井井有條,軍紀軍規也極為嚴謹,深受當地百姓愛戴。吳三桂對其久仰大名,在其部下領命更是敬佩其為人,然而袁崇煥最後的下場,另吳三桂對朝廷心寒至極,這也是影響之後吳三桂選擇背棄明王朝的一個重要原因。

  袁崇煥無疑是一名英雄將領,當之無愧的明朝長城,卻深陷奸佞構害,另崇禎皇帝忌憚其宣告,冤殺忠臣,叛其凌遲處死。自古君王最為忌憚的就是功高蓋主之臣,袁崇煥戰功顯赫、受百姓愛戴,成為了這位極富疑心病的皇帝的心腹之患。最後一代將領,不僅冤死,還揹負著惡名,如此悲慘下場看在吳三桂眼裡,也難怪他最後不忌諱亂臣賊子的罵名,也執意保全十萬將領性命,投降清兵,如此不講情理,不分黑白的朝廷,他怎甘心做起殉葬品呢?

  吳三桂的後人介紹

  吳三桂子嗣單薄,除次子吳應麒一脈隱姓埋名保留下來,唯獨吳應熊的嫡長子吳世璠繼承吳三桂衣缽,成為吳周第二代皇帝,與清廷抗衡勉強撐了三年之久,最後城破身亡之際年僅十六歲。

  康熙十七年,吳三桂抱病而終,吳世璠繼位,年號洪化,退居貴陽。吳世璠仍為趕赴雲南繼位之前,吳三桂病逝,其心腹為穩定軍心,祕不發喪,仍命人按時派送三餐及換洗衣物,直到吳世璠前來掌控大局,吳三桂的死訊才不脛而走。自此吳家軍實力大大減弱,軍心潰散,在與清廷的對抗中苟延殘喘。

  康熙十二年,康熙派遣重兵分別從蜀、黔、桂三路進攻雲南,吳世璠危急之下,命人火燒叢林制止清軍入滇,卻仍未阻止其攻勢,前線敗退。清軍直逼省城昆明,吳世璠調兵回援,堅守五華山,病死抵抗,昆明城下,兩軍相持不下。這般局勢維持了數月,城內糧草殆盡,城內將領皆無心抗戰,望戰事早早了解,將士皆有投降之心,吳世璠軍隊內部有間隙告知清軍將領城中情況以難堅持,清軍遂一鼓作氣,攻下昆明城。吳世璠懸樑自盡,其妻郭皇后亦跟隨自縊,其餘六千多殘部皆投降清軍,軍將領將吳世璠首級押解回京。自此,歷史八年的三藩之亂正式結束。

  吳三桂戎馬一生,卻並未其後世帶來榮華富貴,相反人人安危不能自保,落得家門被滅、或隱姓埋名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