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海戰的發生經過介紹

  崖山海戰是1279年宋軍與元軍在崖山進行的大規模海戰,也是古代中國少見的著名大海戰,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崖山海戰的發生經過,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段歷史。

  崖山海戰的發生經過

  作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規模海戰,那麼崖山海戰的過程是怎樣的呢?

  祥興二年正月,降元大將張弘範率領元朝大軍攻至崖門,元軍浩浩蕩蕩陸續抵達崖山,對南宋軍隊形成三面包圍之勢。面對著巨大的壓力,張世傑命令手下盡焚陸地上的宮殿、房屋和據點;繼而又下令將千多艘宋軍船隻以“連環船”的方案用大繩索以一字形連貫在海灣以內,並且將趙昺的“龍舟”安排在軍隊中間。

  祥興二年***今1279年***二月六日癸未,張弘範打算迅速猛攻,元軍中有人建議先使用火炮,弘範認為火炮打亂宋軍的一字陣型,容易令其撤退。次日,張弘範將其均分成四份,宋軍東、南、北三面皆各駐一軍;張弘範親自率領一軍與宋軍同去裡餘,並以奏樂為總攻訊號。首先,北軍隊乘潮進攻宋軍北部失利,李恆等順潮而退回。正午時段,張弘範的水師正面進攻宋軍,接著用麻布遮擋事先建成並埋有伏兵的船樓,以鳴金為進攻訊號。各路伏兵負盾俯伏,在箭雨下駛近宋船。兩軍船艦接近,元軍鳴金,撤布交戰,一時間連破七艘宋船,其氣勢勢如破竹。宋師大敗,元軍一路追到宋軍中央。這時張世傑見大勢已去,他抽調精兵,並和蘇劉義帶領餘部十餘隻船艦一起斬斷大索突圍而去。

  祥興二年***今1279年***三月十九日,崖山海戰結束,大宋王朝就此宣告滅亡。

  張世傑和崖山海戰的聯絡

  張世傑是涿州范陽人,即當今的河北范陽。張世傑是宋代末年的抗元名將,也是個民族英雄。

  張世傑和崖山海戰的故事發生在公元1279年,元朝軍隊的主帥張弘範等人的軍隊到達了崖山,有人對張世傑說:“北面方向的士兵如果用水軍堵住了海口,我們就沒辦法進退了,我們為什麼不在他們之前佔據海口呢?假如可以僥倖的取勝,這必定是國家的福份。如果不能取勝,我們也可以向西撤退啊”。張世傑擔心士兵們長期的呆在海上,會有渙散的心,就說:“多年航行在海上,到底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呢?現在應該做的是和敵人一決雌雄”。燒燬了皇帝臨時駐住的全部集市,把一千多艘大船連結在了一起,做成了水寨,也因為如此,大家都感受到了形勢危機。不久之後,張弘範的兵來到了這裡,佔據了海口,那些打柴、取水的路全部被堵死了,宋軍只能吃乾糧,一吃就吃了十多天,口渴的時候,只能從海里捧海水喝,海水太鹹,大家喝了就嘔吐並且會腹瀉,宋軍感到十分的困頓。

  張世傑率領蘇劉義、方興每天和宋軍戰鬥。張弘範得到了張世傑的一個姓韓的外甥,三次派這個姓韓的外甥前去招降張世傑,張世傑列舉了多位古代的君臣說:“我知道如果投降,不僅可以生存,還能富貴,但是我為皇帝死的志向是不可以動搖的”。二月二十日,張弘範這些人攻打崖山,最終張世傑戰敗。

  崖山海戰的地點

  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規模海戰,崖山海戰地點也具有紀念意義。

  崖山位於現今新會區崖門鎮,銀洲湖水由此處出海,這也是潮汐漲退的出***。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而兩山之脈向南延伸入海,如門束住水口,從而故又名崖門。但僅從地勢上看,兩山夾一海,地勢險要,實在易守難攻。現如今,崖山港在經歷了滄海桑田的變遷之後,因泥沙淤積,已成為陸地。人們不可能再一睹當年的海港風貌。而且在當時技術條件下,宋軍的艦船隻能屯駐和停泊在崖山西北的港口內,不能將艦隊全停泊在崖山的東南岸,面向大海。西北港內雖有南、北兩個出***,但由於“其北水淺,舟膠,非潮來不可進”,在退潮時只有一個出***,實際上也影響著軍事上的進退。因此選擇崖山作為戰爭據點和基地,是有些令人困惑的。

  若追蹤一下崖山海戰地點,就會發現另外一個現象。流亡中的宋廷曾在南方的湛江海面硇洲島駐紮,現如今島上仍然有宋廷修建的行宮、書院等遺址。由此可以推測,若不是有長時期駐紮的打算,宋廷是絕不會在未準備充分的狀態下大興土木的。但由於宋軍在此駐紮不久後就掉頭北返前往崖山。從行軍的路線上看,這是迎向元軍追兵之“逆行”之舉,並且從季風的角度看,亦是逆流、逆風。

  現今崖山海戰地點業已不可考,約位於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向南約5公里,南海與銀洲湖的相接之地。即以古井鎮官衝村中一個無名小丘為中心,北起銀洲湖,南至崖門口,方圓數十里的水陸區域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