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金川之役的簡介

  土司制度到明末清初已不適應社會的發展,1747~1776年爆發的大小金川之役就是其證明。最終,清軍平定了大小金川,廢除該地區的土司制,鞏固皇權與加強文化交流。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大小金川之役簡介

  乾隆初,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奪取小金川澤旺印信,“意欲併吞諸蕃”,又攻明正土司***今康定***。1747年,清軍3萬人分兩路進討,久而無功,川陝總督張廣泗被清廷處死,改派嶽鍾琪為總兵,刻期進討。1749年,莎羅奔請降,大金川事件初告平息。

  以後,大小金川之間常有衝突。到18世紀60年代,金川局勢再度緊張,又一次引起清王朝的關注。1766年,清廷派四川總督阿爾泰聯合9家土司會攻大金川,小金川土司僧格桑***澤旺子***卻與大金川土司索諾木***莎羅奔侄孫***聯合反清。1771年清軍敗績,清廷又將阿爾泰革職,派溫福入川督師,向金川進兵,第二次金川之役由此開始。1773年,溫福戰死,清廷又派阿桂為,增兵金川。經多次血戰,清軍死傷眾多,終於於1776年初取勝。歷時五年、死傷逾萬人、耗銀7000萬兩的第二次金川之役至此結束。

  兩次平定大小金川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十大武功之一。與乾隆其他九大武功相比,偏居川西一隅、僅有彈丸之地、數萬人口的大小金川,卻致清王朝先後共投入了近60萬人力、7000萬帑幣,其代價遠遠超過乾隆的其他任何一次武功。

  大小金川之役的結局

  經過大小金川之役,此後清朝在這一地區廢除土司制,改置州縣。鞏固和發展了西南地區自雍正以來“改土歸流”的成果,加強了邊疆和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

  戰後,清朝在大小金川分置阿爾古、美諾兩直隸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