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戰役的簡介

  由傅程鵬、葉靜、王政、賈麗莉等聯袂主演的紅色戰爭史詩劇《突圍突圍》。該劇的故事背景發生在紅軍長征時期的湘江戰役,突圍突圍講述了紅軍特別分隊隊長雷武龍率領特別分隊執行敵後營救任務的故事。那麼湘江戰役是誰指揮的呢?這次戰役的結果如何?一起通過來了解下吧!

  湘江戰役爆發的的原因:

  1934年11月,從中央蘇區向西進行戰略轉移的中央紅軍突破了國民黨軍的三道封鎖線,繼續西行,向湘桂邊境前進。蔣介石則拼湊第四道封鎖線,企圖將中央紅軍消滅於湘江以東。湘江戰役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的。

  湘江戰役指揮官:林彪、***

  湘江戰役: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 中央紅軍苦戰五晝夜,從廣西全州、興安間強渡湘江,突破了國民黨軍的第四道封鎖線。這一戰役被稱為湘江戰役。

  湘江戰役結果:

  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突圍以來最壯烈、最關鍵的一仗,我軍與優勢之敵苦戰,終於撕開了敵重兵設防的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紅軍雖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鎖線,但也為此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

  5軍團和在長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國際師損失過半,8軍團損失更為慘重,34師被敵人重重包圍,全體指戰員浴血奮戰,直到彈盡糧絕,絕大部分同志壯烈犧牲。部隊指戰員和中央機關人員由長征出發時的8萬多人銳減至3萬餘人。

  湘江慘敗直接導致在遵義召開中共中央***。史稱“遵義會議”。它是紅軍四處碰壁身處絕境時召開的,從此中國革命一個傑出人物正式登上歷史舞臺,標誌著中國紅軍翻開嶄新的一頁。

  戰爭評價

  湘江戰役雖然粉碎了國民黨軍圍殲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但也是中央紅軍長征後損失最大的一次作戰行動。連同前3次突破封鎖線的損失***包括非戰鬥減員***,中央紅軍渡過湘江後由長征開始時的8.6萬餘人銳減為3萬餘人。這是"左"傾冒險主義領導者實行逃跳主義所造成的嚴重惡果。此戰之所以能夠保重紅軍主力部隊渡過湘江,是因為紅軍指戰員在作戰中具有高度的政治熱情和英勇的獻身精神,阻止住了敵人的進攻。此戰之所以遭受了如此重大的損失,則主要是因為"左"傾冒險主義領導者沒有充分發揮紅軍的長處,部隊在行動中仍要揹負著"罈罈罐罐"行軍,行動遲緩,戰略戰術指導上更是存在著嚴重錯誤。

  湘江之戰,以紅軍慘敗告終。8萬6千紅軍官兵,犧牲和失蹤約3萬1千人,被俘約6千人。殿後的紅八軍團不復存在。湘江東岸的紅三軍團六師18團和紅五軍團34師全軍覆滅。其餘各部編制在湘江之戰均只剩不足半數。官多兵少。紅軍大量縮編。自離開蘇區突破歷次封鎖線,紅軍損失如下:第一道封鎖線,損失3700餘人;第二道封鎖線,損失9700餘人;第三道封鎖線,損失8600餘人;第四道封鎖線,也就是湘江之戰,共損失近38000人,而且主要是骨幹作戰部隊。加上沿途紅軍徵召的新兵,此時紅軍已不足30000人。***蘇區出來的民夫和新兵大量逃亡***在告別腳山鋪戰場時,林彪,***,左權,朱瑞等一軍團首長親自為死亡官兵安葬。據後人回憶平生極少流淚的林彪當時望著滿山遍野的灰色屍體淚如泉湧。我們看看朱德以紅軍總司令部給林彪和***的命令吧:"要動員全體指戰員認識今日作戰的意義。我們不為勝利者,即為戰敗者。勝負關全域性"這是為命運而戰。

  湘江戰役後,在全州旁邊的湘江轉彎處,叫嶽王塘。此處江水流速很緩,上游漂下的屍體幾乎全都匯到這裡。在水彎處,紅軍屍體密密麻麻,一眼望去,湘江就是灰色的。幾十年後,當林彪位於中共高階領導職務時,也曾去過一些當年戰鬥過的地方懷舊,但他再也沒有回過界首。在中共的軍史上,湘江戰役是慘敗。但是,林彪,***作為紅軍開路先鋒的最高指揮官,為挽救整個中共和紅軍的命運功不可沒。同時還有五軍團的董振堂。

  1934年11月-12月,湘江和瀟水之間,中共和紅軍從死亡線上走了出來。讓我們記住這些英雄的名字:***,林彪,***,鄧萍,董振堂,左權,李天佑,黃克誠,陳光,楊成武,耿飆,黃勁功,李英華,易蕩平,陳樹湘等。湘江戰役是紅軍輝煌的英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