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運動的結果是什麼

  洋務運動是清朝政府內的洋務派在全國各地掀起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一次改良運動,那麼你瞭解洋務運動嗎?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洋務運動的結果,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洋務運動的結果

  洋務運動是晚清時期政府的一場自救、自強的運動。這場運動影響非常大,範圍也非常廣。那麼洋務運動的結果如何呢?

  關於洋務運動的結果如何這個問題,從北洋水師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就可以看出洋務運動是以失敗告終的。在洋務運動的開展過程中,興辦了一大批的軍工、民用企業,同時還開辦了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這一系列的事情是非常有意義的,它使得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這些都無法挽回它以失敗收場的結局。

  洋務派在洋務運動的開展過程中,其主要目的還是維護晚清政府的統治,所以並沒有從根本上進行改革,也就是說沒有從根本上動搖封建統治,從而使得雖然誕生了新的生產力,卻無法適應上層建築,所以只能一步步走向凋零。

  洋務運動就是一場以“自強”和“求富”為目的的自救運動,而洋務派也是晚清統治者內部分化出的一部分勢力,所以它在產生之初就註定了其失敗的結果。完全的依靠西方的先進技術,沒有自身的創新,這是洋務運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失敗點,就根本而言,西方資本主義列強是不會真心希望中國強大的,這跟自身的利益是相違背的,但是洋務派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他們只是盲從的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這樣的先進其實是相對而言的,對已落後的中國來說,西方被淘汰的技術也是先進的,而中國學習的西方先進技術則已經是西方所淘汰的技術,這也就是所謂的創新力量。

  簡單來說,雖然洋務運動發展了近代資本主義,但是它的結果依舊是失敗的。

  洋務運動的主要措施

  洋務運動的主要措施包括四個方面:創辦軍工企業、建立近代民用企業、組建海防軍隊和建立新式學堂等。

  在創辦軍工企業方面,洋務派打出了“自強”的旗幟,用以號召民眾。他們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採取大機器製造,生產出了物品同樣也應用於對清政府自己軍隊的建設。

  民用企業的創辦出現在洋務運動的後期,此時的洋務派打出的旗號是“求富”。在此期間,洋務派採用官商合作、官督民辦等方式建立了一系列的民用企業,其中最主要的是紡織業的建立。

  關於海防籌劃,其中最主要的是海軍的建立,19世紀70年代,清政府開著正式著手建立海軍。歷史十年的時間,中國近代海軍初步建成,一定有三支水師,其中最著名的是北洋艦隊,這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支海軍。

  創辦新式學堂是洋務運動中一項跨時代的壯舉,它打破了中國傳統的私塾和書院教育,開始分門別類的設立學院,這一舉動是為了應對中外交涉而開創的。在那樣的社會背景下,清政府急需會說外語的新式人才,當然還有懂得大機器操作的人。因此洋務派開始在華夏的土地上開辦跟科技和軍事有關的新式學堂,還有就是派遣留學生,新式學堂為以後的經濟、政治和經濟發展培養了大批的先進人才。

  洋務運動的主要措施除了以上四個主要方面之外,還有其他幾個。洋務運動的主要措施還包括修建鐵路、開通電報和創辦報社。

  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

  在公元1861年至公元1895年,以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為代表的洋務派爆發了一場空前絕後的洋務運動。該運動以“師夷長技,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它的主要目的是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以便維護清王朝的統治。那麼,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是什麼?

  洋務運動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當時的清王朝面臨著內憂外患的殘酷局面。洋務派的一部分人在朝廷擔當要職,他們經常同外國資本主義列強打交道,因此思想比較開明,能夠很快的接受國外的一些先進知識和技術。19世紀60年代他們開始打著“自強”和“求富”的旗號,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模仿西方製造武器。值得一提的是,在朝廷官員曾國藩、左宗棠等人的帶領下他們建立了很多大大小小的近代企業,譬如:安慶內軍械所、湖北織布局等。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清王朝早期工業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1962年,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創設洋炮局,他與曾國藩等人積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當時的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看到這一場景,認為清王朝懂得西方技術的人很是稀缺,決定專門派人員到國外學習。洋務派也組織人翻譯了一系列西方書籍,供人們學習。這一舉措既傳播了先進的知識、打開了人們的視野,又直接促進了中國教育的發展,也是中國近代教育的開端。

  甲午中日戰爭後,洋務運動宣告失敗。不可否認的是,洋務運動引起了人們價值觀念的改變,使中國曆朝歷代傳統的重農抑商思想得到了很大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