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著名歷史事件

  古代中國人以強調華夷之別 為觀察視角,採用整體式、實證式的基本方法研究日本。至近代的晚清和民國時期,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南京大屠殺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展開全面侵略中國的大規模戰爭。同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在上海及周邊地區展開淞滬會戰。戰役初期,日軍於上海久攻不下,但日軍進行戰役側翼機動,11月5日在杭州灣的全公亭、金山衛間登陸,中國軍隊陷入腹背受敵的形勢,戰局急轉直下;11月8日蔣中正下令全線撤退;11月12日上海失守,淞滬會戰結束。

  1937年11月,國民革命軍在淞滬會戰中失利,上海被日本佔領後,日軍趁勢分三路急向南京進犯。中國方面就此開始準備在上海以西僅300餘公里的首都南京的保衛作戰,由於下達撤退命令過於倉促,後方國防工事交接發生失誤,隨著日軍轟炸機的大範圍轟炸,撤退演變為大潰敗,雖然錫澄線上的江陰保衛戰對阻擊日軍海軍逆江而上進犯內地有重要意義,但南部無錫的快速陷落使錫澄國防線基本沒有發揮作用,使北路日軍主力一路順利到達南京。中國將領唐生智力主死守南京,主動請纓指揮南京保衛戰,11月20日國民政府宣佈遷都重慶。

  1937年11月9日,上海全部失陷。國民政府開始準備在上海以西僅300餘公里的首都南京的保衛作戰。12月1日,日軍攻佔江陰要塞,同日日軍下達進攻南京的作戰命令,南京保衛戰開始。

  1937年12月2日,江陰防線失守中國海軍主力第一艦隊和第二艦隊在中日江陰海戰中被全數擊沉,作為南京國民政府唯一一道拱衛京畿的水上屏障失守。

  二:七七事變

  日本軍隊為了佔領中國,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自1937年6月起,駐豐臺的日軍連續舉行所謂的軍事演習。1937年7月7日深夜,盧溝橋的日本駐軍在未通知中國地方當局的情況下,居然擅自在中國駐軍陣地附近舉行所謂軍事演習,並謊稱有一名日軍士兵於演習時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今盧溝橋鎮***搜查。這顯然是蓄謀已久的挑釁行為,中國守軍當即嚴詞拒絕了這一要求。日軍立刻向盧溝橋一帶開火,向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中國守軍第29軍37師219團予以還擊。這便拉開了中國全面抗日戰爭的序幕。[1]日軍自1931年佔領中國東北後,為進一步發起全面戰爭,繼續運兵入關。到1936年,日軍及日偽軍已從東、西、北三面包圍了北平***今北京市***。

  盧溝橋事變中國守軍和日軍在盧溝橋激戰,日本派大批援軍,向天津、北京大舉進攻。29軍副軍長佟麟閣,132師師長趙登禹先後戰死。1937年7月30日,國民黨軍隊因傷亡慘重被迫撤離天津,天津淪陷。

  1937年7月8日早晨,日軍包圍了宛平縣城,並向盧溝橋中國駐軍發起進攻。中國駐軍國民黨第二十九軍官兵奮力反擊。排長申仲明親赴前線,指揮作戰,最後不幸戰死。駐守在盧溝橋北面的一個連僅餘4人生還,餘者全部壯烈犧牲。

  三:大化改新

  645年6月19日,孝德天皇宣佈模仿中國建立年號,定年號為“大化”。645年,即為大化元年。 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頒佈《改新之詔》,正式開始改革。日本學習中國唐朝律令制度等進行的改革被稱為“大化改新”。[1] 這一事件又稱乙巳之變,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為藍本,參酌日本舊習,從經濟到政治方面進行了改革,規定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體制,並詔書公佈改新的內容,律令嚴格劃分良賤的身份制。大化革新部分地解放了生產力,完善了日本的統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國家發展方向,有非常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