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是什麼洋嗎

  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是什麼嗎?讓小編來告訴你吧!

  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大洋----太平洋

  太平洋位於亞洲、大洋洲、美洲和南極洲之間的世界上最大、最深、邊緣海和島嶼最多的大洋。

  世界最大的海洋。包括屬海的面積為1.81344億平方公里,不包括屬海的面積為1.66241反平方公里,約佔地球總面積的1/3。從南極大陸海岸延伸至白令海峽,跨越緯度135°,南北最寬1.55萬公里。在太平洋水系中,最主要的是中國及東南亞的河流。

  太平洋北到白令海峽,北緯65度44分,南到南極洲,南緯85度33分,跨緯度151度。東到西經78度08分,西到東經99度10分,跨177個經度。南北長約15900千米,東西最大寬度約19900千米。從南美洲的哥倫比亞海岸至亞洲的馬來半島,東西最長2.13萬公里。包括屬海的體積為7.1441億立方千米,不包括屬海的體積6.96189億立方千米。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939.5米,不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4187.8米,已知最大深度1.1033萬米,位於馬裡亞納海溝內。北部以寬僅102公里的白令海峽為界,東南部經南美洲的火地島和南極洲葛蘭姆地之間的德雷克海峽與大西洋溝通;西南部與印度洋的分界線為:從蘇門答臘島經爪哇島至帝汶島,再經帝汶海至澳大利亞的倫敦德里角,再從澳大利亞南部經巴斯海峽,由塔斯馬尼亞島直抵南極大陸。由於地球上主要山系的佈局,注入太平洋河流的水量僅佔全世界河流注入海洋總水量的1/7。

  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和最深的洋,原面積1.813億平方公里,在南極洋成立後,面積調整為1.55557億平方公里,平均深度4028米,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深達11034米。從赤道南北分為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它從美洲西岸一直延伸到亞洲和澳洲的東岸. 它同時是島嶼、海灣、海溝和火山地震分佈最多的海洋。

  世界上的海洋分為五部分,分別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極洋、北冰洋。現在太平洋是最大的洋。不過美洲大陸和亞洲大陸正在以每年 1-2釐米的速度靠近。所以太平洋正在變小,相應大西洋正在變大。

  太平洋的形成歷程

太平洋的形成太平洋是當代地球上最大的構造單元,與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相比,它有著許多特有的、與眾不同的演化史,如環太平洋的地震火山帶、廣泛發育的島弧--海溝系、大洋兩岸地質構造歷史的顯著差異……這就使許多人相信,太平洋可能有著它與眾不同的成因。長期以來,科學家們提出過許多關於太平洋成因的假說,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公元19世紀中葉,喬治·達爾文***公元1879年***提出的“月球分出說”。達爾文認為,地球的早期處在半熔融狀態,其自轉速度比現在快得多,同時在太陽引力作用下會發生潮汐。如果潮汐的振動週期與地球的固有振動週期相同,便會發生共振現象,使振幅越來越大,最終有可能引起區域性破裂,使部分物體飛離地球,成為月球,而留下的凹坑遂發展成為太平洋。由於月球的密度***3.341克/立方厘米***與地球淺部物質的密度***包括地幔的頂部橄欖岩層在內的岩石圈的平均密度為3.2-3.3克/立方厘米***近似,而且人們也確實觀測到,地球的自轉速度有愈早愈快的現象,這就使喬治·達爾文的“月球分出說”獲得了許多人的支援。然而,一些研究者指出,要使地球上的物體飛出去,地球的自轉速度應快於4.43弧度/小時,亦即一晝夜的時間不得大於1小時25分。難道地球早期有過如此快的旋轉速度嗎?這顯然很難令人相信。再者,如果月球確是從地球飛出去的,月球的執行軌道應在地球的赤道面上,而事實卻非如此。還有,月球岩石大多具有古老得多的年齡值***40億-45.5億年***,而地球上已找到的最古老岩石僅38億年,這顯然也與飛出說相矛盾。終於,人們摒棄了這種觀點。20世紀50-60年代以來,由於天體地質研究的進展,人們發現,地球的近鄰——月球、火星、金星、水星等均廣泛發育有隕石撞擊坑,有的規模相當巨大。這不能不使人們想到,地球也有可能遭受到同樣的撞擊作用。

  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和最深的洋,原面積1.813億平方公里,在南極洋成立後,面積調整為1.55557億平方公里,平均深度4028米,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深達11034米。從赤道南北分為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它從美洲西岸一直延伸到亞洲和澳洲的東岸. 它同時是島嶼、海灣、海溝和火山地震分佈最多的海洋。

  世界上的海洋分為五部分,分別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極洋、北冰洋。現在太平洋是最大的洋。不過美洲大陸和亞洲大陸正在以每年 1-2釐米的速度靠近。所以太平洋正在變小,相應大西洋正在變大。

    1955年,法國人狄摩契爾最先提出,太平洋可能是由前阿爾卑斯期的流星撞擊而成的。並且他認為這顆流星可能原是地球的衛星,直徑幾乎為月球的兩倍。可惜沒能提出足夠的證據。眾所周知,月球上沒有活躍的構造活動,隕石撞擊作用是月殼演化的主要動力。月海是月球早期小天體猛烈轟擊形成的近於圓形的窪地,其底部由稍後噴溢的暗色月海玄武岩所充填。最大的月海——風暴洋麵積達500萬平方公里。

  將太平洋與月海相對比,可以看到如下共同特徵:1、月海在月球上的分佈是均勻的,集中在月球正面的北半球;太平洋也偏隅於地球一方,這反映了早期撞擊作用的隨機性。

  2、月海具有圓形的外廓,並比月陸平均低2-3公里;太平洋也大致呈圓形,比大陸平均低3-4公里。

  3、地球的大陸由年代較老、密度較小的矽鋁質岩石構成,而海洋則由年代較輕、密度較大的玄武質岩石組成,月球也是這樣,月海也由年齡較小的玄武岩組成。

  4、地球上的地殼厚度較大,介於30—50公里,洋殼較薄,一般為5-15公里;月球也有類似的情況,月陸殼一般厚40—60公里,月海殼則一般小於20公里。

  5、重力測量證明,月海具有明顯的正異常;太平洋的情況比較複雜,但比周圍大陸具有較高的重力值。

  6、月海周圍有山鏈環繞,而太平洋周圍也有山鏈。

  7、在太平洋底發現有邊緣和中央海嶺,而在一些較大的月海中也同樣可見有堤形的隆起。分佈於月海中央和邊緣。

  8、太平洋東部具有以島弧、邊緣海組成的,從洋殼過渡為陸殼的過渡區,在一些月海邊緣也可見有所謂“類月海”的過渡區。當然,與月海相比,太平洋也有一些月海所沒有的其他特徵。如構造岩漿活動,反映海底擴張的海底磁性條帶,還有在太平洋周圍的山鏈上可見明顯的多旋迥褶皺構造和花崗岩漿活動,而月球上沒有。

  諸如此類的差別,專家以為乃系地球具有比月球大得多的質量和體積的緣故。綜上所述,太平洋是在地球早期形成的巨大撞擊盆地。但在漫長的地史時期中,它經歷了多次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