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萊希特的作品有哪些

  布萊希特,原名貝爾託·布萊希特,德國著名的戲劇家和詩人,生於1898年2月10日,卒於1956年8月14日,那你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布萊希特的作品介紹

  布萊希特作品,主要分為戲劇理論著作《戲劇小工具篇》、《戲劇小工具篇補遺》,和戲劇劇本《大膽媽媽和他的孩子們》、《梅辛考夫》、《母親》、《四川好人》。

  布萊希特出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奧格斯堡鎮,父親是一個造紙廠的廠長,家庭條件優越,從小就能接受到人文學科的啟蒙教育,為他以後從事戲劇研究打下了基礎。在16歲時寫出了自己的第一部戲劇劇本《聖經》,從青年時期就對國家政治,戰爭機器有了自己的認識。

  布萊希特作品很多,基本上都作為教科書樣的存在而流傳後世,著名的戲劇作品有《第三帝國的恐怖與災難》、《高加索灰闌記》、《伽利略傳》、《卡拉爾大娘的槍》、《潘蒂拉老爺和他的男僕馬狄》,《圓頭黨和尖頭黨》、還有改編的舞臺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帥克》等。而戲劇理論著作則有《論實驗戲劇》、《中國戲劇表演藝術的間離方法》、《表演藝術新技巧》、《買黃銅》等。

  布萊希特還是一箇中國通,深受中國古典文學的薰陶,他在流亡莫斯科時還看過當時梅蘭芳在俄的表演,還和中國作家老舍相談甚歡,布萊希特到晚年時,身上有一股中國知識分子慣有的謙和和恭順氣質,這在西方的知識分子身中是很少見的。

  布萊希特作品特點

  布萊希特,是德國著名的戲劇理論家和劇作家,還是一位著名的詩人,生於1898年2月10日,卒於1956年8月14日,布萊希特戲劇作品主要有《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闌記》、《卡拉爾大娘的槍》、《潘蒂拉老爺和他的男僕馬狄》、《伽利略傳》、《圓頭黨和尖頭黨》等,他還留下許多關於戲劇理論的著作《中國戲劇表演藝術的間離方法》、《論實驗戲劇》等。

  布萊希特作品特點,帶有很鮮明的個人色彩,布萊希特建立了一個全新的戲劇表現形式,就是布氏學派,也稱為“間離方法”“陌生化方法”,這種戲劇表演方式同以往歐洲從古希臘就開始流行的“模仿學派”有著根本區別,“間離方法”“陌生化方法”的基本要素就是,通過作者再加工的表現形式,把平常的事件以非平常的狀態表現出來,造成表演外在和觀眾產生陌生感,而引起觀眾的反思,這是一種與當時戲劇表現形式背道而馳的理論,儘管在當時有些超前,但是布萊希特作品特點呈現出來的個人思想,能從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找到依據,就是人們對周圍熟悉的事件其實並沒有真正的瞭解,通過”陌生化“的處理,讓熟識的周圍事件有了新的表現,這就是布萊希特創新戲劇表演形式的意義。

  布萊希特的戲劇理論創新為現代世界戲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就像古代亞里士多德的悲劇理論影響了歐洲古典戲劇的發展,而布萊希特的“間離方法”戲劇理論,則照亮了現代戲劇發展的新發向。

  布萊希特與京劇的聯絡

  布萊希特,世界戲劇發展史上的名人,德國著名的戲劇家和詩人,他的布萊希特表演體系,也稱為布氏學派“間離方法”“陌生化方法”,和當時享譽戲劇界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齊名,生於1898年2月10日,卒於1956年8月14日,主要的戲劇作品有戲劇著作有:《大膽媽媽和他的孩子們》、《梅辛考夫》、《母親》、《四川好人》、《論實驗戲劇》、《中國戲劇表演藝術的間離方法》等。

  布萊希特與京劇,有著不解之緣,作為一箇中國文化愛好者,早在布萊希特接受馬克思等共產主義理論時,就開始涉獵中國古典哲學著作《道德經》、《墨經》等,受過中國古典哲學的啟蒙,布萊希特和京劇也開始慢慢聯結在一起,他開始關注中國的古典戲劇,不僅研究中國戲劇理論的框架結構,還直接借用中國的戲劇表現形式在自己的作品中,《四川好人》就是布萊希特以關漢卿的雜劇《救風塵》為靈感創作的,布萊希特還專門研究了中國戲劇與歐洲戲劇在表現形式的區別和關聯,著作有《中國戲劇表演藝術的間離方法》,布萊希特深受中國古典文化的薰陶,他不僅熱愛中國古代文化,書房裡常年掛有中國山水畫,還隨著攜帶著中國文化經典《墨子》,並寫了大量的讀書筆記,這在西方的知識分子中是非常少見的,在莫斯科流亡期間,還專門觀看過京劇大師梅蘭芳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