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孔子的身世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國古代的“聖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

  歷史上對這位聖人的身世和私生活雖有記載,因涉隱私為後世儒家掩飾,所以,至今鮮為人知。

  據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其先宋人也,日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字仲尼,姓孔氏。”

  由此看來,孔子這位大聖人竟然是其父叔梁紇與其母顏徵在“野合”而生的,換句話說,孔子也就是古代變相的“私生子”!漢朝的鄭玄為《禮記·檀弓》作注時也認為,孔丘的父親與顏氏野合而生孔丘,“顏徵在恥而不告”,孔子自己後來也隱瞞了。孔子出生不久,其父叔梁紇即死了,而母親顏徵在卻是一位年輕女子,叔梁紇死後不葬在家鄉,而葬到遙遠的防山,孔子感到懷疑,便去問母親,顏徵在不願意告訴年幼的兒子。故史書上說:“孔子疑其父墓處,母諱之也。”

  後世儒家為了抬高孔子“聖人”的地位,便把孔子是“私生子”的史實加以辯解,說孔子的父母正式結過婚,只是因為年齡相差大了,被時人稱為“野合”。據《孔子家語》記述:叔梁紇原妻施氏,曾為他生了九個姑娘,所以娶了一妾,生下兒子孟皮,但孟皮卻天生缺陷,是個跛子。於是,叔梁紇向年輕的少女顏徵在求婚,兩人結婚時,叔梁紇已近五十,而顏氏不過十五歲,所以稱作“野合”,乃不合禮儀也!

  事實上,春秋時期中國的婚姻並不嚴格,仍殘留著部落時代的婚俗,所以,中原的宋、陳、鄭等國以及魯國仍保留著“中春之會”,發生許多浪漫的“桑間”、“陌上”的風流韻事。據此推測,貴族公子叔梁紇在桑間陌上看中了民間少女顏徵在,然後便在浪漫的氣氛中“野合”了,野合的結晶是產生了孔子這位聖人。

  而且,聖人孔子的品德也不是如後世儒家所推崇的那般無可指摘。《史記·孔子世家》就記載了一個“子見南子”的故事。

  衛靈公有位夫人叫南子,久聞孔子的大名,便派人請孔子到衛國王宮作客,孔子偕子路等弟子赴衛,去見南子。南子是位風流美貌的夫人,在絲綢帷幕中會見孔子,孔子入門向她叩首,夫人自帷幕中再拜,可以聽到清脆悅耳的耳環、玉鐲以及那嬌滴滴的聲音,竟使這位聖人酥了半邊,會見時間在兩個時辰以上。因此,孔子從室中出來後,子路很不高興。這一來,急得孔子向子路發誓:“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孔子在南子宮中逗留了一個多月,後來經不住子路的“不悅”,於是悻悻而去,不情願地離開衛國王宮。由此可見,孔子也不是如柳下惠那般“坐懷不亂”的君子,他自己就說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其實,這也不必大驚小怪,因為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即使“聖人”也不例外。歷史上的孔子也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在他編纂的《詩經》一書中,就收集了不少象《關睢》這樣情真意切的愛情詩和抒情詩。而且生活中孔子也酷愛音樂、歌舞和騎射,是一個興趣愛好十分廣泛的、能夠充分享受生活樂趣的“平凡人”。

  歷史人物孔子認錯的故事:

  一天。孔子帶領著子路、子貢、顏淵等幾個門生外出講學。師生們來到海州,天空忽然電閃雷鳴,狂風暴雨大作。當地的一個老漁翁把他們領進一個山洞避雨。

  這山洞面對著大海,是老漁翁平常歇腳的地方。孔子覺得洞裡有點悶熱,便走到洞口,觀看雨中的海景,看著看著,不覺詩興大發,吟成一聯:風吹海水千層浪;雨打沙灘萬點坑。

  老漁翁聽了忙道:“先生,你說的不對呀!難道海浪整頭整腦只有千層,沙坑不多不少正好萬點?先生你數過嗎?”

  孔子覺得老漁翁的活有幾分道理,便問道:“既然不妥,怎樣才合適呢?”老漁翁不慌不忙地說,“咱生在水邊,長在海上,時常唱些漁歌。歌也罷,詩也罷,雖說不必真魚真蝦,字字實在,可也得合情合理,句句傳神。依我看,你那兩句應當改成這樣:‘風吹海水層層浪,雨打沙灘點點坑。’浪層層,坑點點,數也數不清,這才合乎情理。”

  子路在一旁火了,衝著老漁翁說:“哎哎,聖人作詩,你怎能亂改!”

  孔子喝道:“子路!休得無禮!”

  老漁翁拍著子路的肩膀說:“聖人有聖人的見識,但也不見得樣樣都比別人高明。比方說,這魚怎麼打法,你們會嗎?”

  一句話,把子路問了個啞口無言。

  老漁翁瞧著子路的窘態,也不答活,飛身奔下山去,跳上漁船,撒開漁網,打起魚來。

  孔子看著老漁翁熟練的打魚動作,想著他談海水、改詩句、議“聖人”、責子路的情形,猛然間發覺自己犯了個大錯誤,於是把門生招攏在一起,嚴肅地說:為師以前對你們講過‘生而知之’,這句話錯啦!大家要記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說罷,順口吟出小詩一首:登山望滄海,茅塞豁然開;聖賢若有錯,即改莫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