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孔子的身世

  孔子,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相關資訊,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

  根據《左傳》和《史記》的記載,商朝滅亡之後,商紂王的哥哥微子被周武王封在宋國,孔父嘉就是微子的後代,到春秋初期,宋國內訌,司馬孔父嘉被殺,兒子逃奔魯國。孔父嘉的後代叔梁紇是魯國有名的大力士,不過到他這一輩的時候,已經不是大夫,就是個普通的士,類似於現在的普通公務員,家境一般。後來在以晉國為首的聯軍攻打宋國富陽的時候,叔梁紇立了大功,因此被封為鄒邑大夫。

  叔梁紇五十多歲的時候與顏家女子發生***,之後生下孔子。

  《史記》中對此有記載: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野合,就是***的意思,就是沒有婚姻關係下的男女之間的肉體關係。至於這種***是發生在白天還是晚上,是雙方自願還是一方被迫,歷史沒有記載,我們也就不做妄斷。

  有一種說法,也就是《孔子家語》中的說法,也是過往比較普遍被採用的說法,說是叔梁紇因為沒有身體健康的兒子,因此向顏家求婚,顏家三女兒顏徵在認為叔梁紇是聖人之後,因此主動要求嫁給他,所以就嫁給他了。實際上,這是不對的,是《孔子家語》在為祖上塗脂抹粉。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顏家地位非常低,在當時屬於賤民階層,用現代話說,連身份證都沒有。這樣的情況下,別說叔梁紇這個貴族不可能向她求婚,就算她為孔子生了孩子,也不會獲得名分。

  為什麼說孔子的母親是賤民身份?這個放在最後說,不過放心,那是鐵證。

  現在,先來看看顏這個姓氏是一種什麼身份。

  顏姓在魯國有兩支,一支是魯國公族,另一支是被魯國所俘獲的邾國人的後代,地位高於野人,但是低於魯國的士農工商,屬於社會底層,孔子的母親屬於後面這個顏姓。後來孔子有好幾個學生姓顏,可是他們不是一支,顏回就是孔子母親這邊的顏姓,顏路就是魯國公族那邊的顏姓。

  關於孔子的名字的來歷,有兩種說法。這兩種說法,《史記》中都有記載。

  第一種,是因為“禱於尼丘得孔子”。意思是在尼丘這個地方禱告求子,因此生下來就叫孔丘。這個說法,是《孔子家語》中的說法。

  第二種,是因為“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說孔子的頭頂有下凹,或者說像個山丘,所以叫孔丘。不過對於這個說法,司馬遷也有些不大相信,所以用了一個“雲”字,意思就是聽說。

  兩種說法,其實都不對。經得起推敲的,是第三種,也就是我說的這一種。

  因為孔子的母親是賤民,因此當他得知肚子裡懷了貴族的孩子,她應該是非常高興的,至少,自己的孩子今後不用再過自己這樣的生活了,至少有身份證了。等到孩子生下來,給孩子取名字的時候,一來她沒有什麼文化,二來還想去各有紀念意義的名字,於是就取名孔丘,字仲尼,以此來紀念當初懷上這個孩子的地方:一個小山丘。小山丘,這就是孔子父母當初野合的地方。尼,就是泥,山丘上當然是尼。

  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孔子在父親家裡生活過,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孔子從小就生活在單親家庭中,也就是跟著母親。為什麼孔子沒有能夠在父親家生活?原因可能很多,譬如有可能孔子的父親根本不承認這是他的兒子;或者孔子的父親雖然承認了,但是因為他母親地位低賤,孔子的父親拒絕他們到自家;還有可能是孔子的父親身體不好,無力養活他們,因此孔子的母親寧可自己養大兒子。不管怎麼樣,孔子從沒有在孔家生活過,並且父親在他三歲的時候去世。

  隨母親生活的孔子生活十分艱辛,從小就跟隨鄰里掙錢餬口。由於社會地位低下,孔子的鄰里們只能從事最低賤的社會分工,譬如助祭助喪等等,與死人打交道的時候多。不過孔子正是在這樣的一些活動中體會周禮,並且成為喪葬祭祀禮儀的專家,這為他長大以後精通並且宣揚周禮打下了基礎。正是因為地位低賤,為了生活,從小什麼樣的事情都要做,所以孔子才能夠“多能”。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就是這樣。

  孔子並不避諱自己出身低賤的事實,因此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相反,倒是後世的統治者們處處“為聖人諱”,竭力淡化孔子是私生子以及出身低微,境界高下,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下面來說孔子母親是賤民的鐵證。

  按《史記》。孔子母死,乃殯五父之衢,蓋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諱孔子父墓,然後往合葬於防焉。

  孔子母親死了,出殯的地點在五父之衢。

  五父之衢是個什麼所在,歷來說的說法是曲阜城外某地,其實這又是為聖人諱。當初三桓瓜分公室部隊,在魯僖公的廟門前進行了盟誓,然後去五父之衢詛咒。《左傳》中幾次提到五父之衢詛,都是去詛咒的。古人盟誓和詛咒是很講究地點的,特別是魯國人。既然專門去五父之衢詛咒,說明這是一個凶地,惡鬼出沒的所在。不是亂葬崗,就是刑場。而如今孔子將母親在這裡出殯,自然不是刑場這樣的地方,因此一定是亂葬崗。

  只有賤民,才會葬在亂葬崗。孔子的母親如果有名分的話,應該葬在孔子的祖墳。

  在五父之衢出殯,等到其餘的人都走了,孔子悄悄地拉著棺材,偷偷地去了父親的墓地,將父母合葬了。

  歷史上的孔子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農曆八月廿七~農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漢族,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為宋國***今河南商丘市夏邑縣***貴族。

  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遠的影響。全中國各地都有孔廟祭祀孔子,當代作家華軒居士在多篇作品中頌揚孔丘。

  早年好學

  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病逝,葬於防。叔梁紇死後,顏徵在失去庇佑,為叔梁紇正妻施氏所逐,於是帶孔子庶兄孟皮與孔子至曲埠闕里,過著清貧的生活。孔子長大後,亦不得不為生活做許多粗活。孔子後來曾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雖然家庭貧困,但孔子仍然勤奮好學。幼年的孔子常將祭祀用的禮器***俎豆***擺設起來,練習行禮演禮,作為一種遊戲。孔子長成後,身高九尺有六寸,因此鄉人稱其為“長人”。季氏曾饗士,孔子也前去,但為季氏家臣陽虎所絀,於是孔子返回。

  孔子行禮

  傳說,孔子年少而好禮,有一年的秋天,烏雲滾滾,寒風嗖嗖,落葉從樹上紛紛飄下來,隨風翻飛。這時,年少的孔丘正聚精會神的在窗下讀書,由於天氣太冷,他又穿著單薄的衣服,不時地搓著手。坐在一旁的母親心痛地說:“孩子。歇一會兒吧!”

  “好啊!”孔子答應著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當時行禮用的器具***,不聲不響地出了屋門。

  母親忙說:“孩子,外面風大,天又這麼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裡去玩了吧。”

  孔丘一臉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親,我這是在祭祀神靈,行大禮呢!”

  “你行大禮幹什麼呢?”母親問他。

  “如果我現在不學好禮儀,長大就不知道怎麼做人了。”

  母親聽了孔丘的話,驚訝的說不出話來。

  在一個禮崩樂壞的年代,孔丘的舉止確實是不同凡響的。

  周遊列國

  孔子帶弟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開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準發給孔子俸粟6萬,但並沒給他什麼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孔子在衛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於是孔子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

  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5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後,孔子又返回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後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這一方面是由於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是孔子離開衛國後,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

  魯哀公2年***孔子59歲***,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於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後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孔子64歲時又回到衛國,68歲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由於身處亂世,孔子所主張的仁政沒有施展的空間,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使強大的齊國也畏懼孔子的才能,足見孔子無愧於傑出政治家的稱號。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入東周向老子請教。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賢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為各國高官棟樑,又為儒家學派延續了輝煌。這“七十二賢士”中,又數顏回,是孔子最愛的弟子。

  孔子之死

  魯哀公十二年冬,孔鯉先孔子而死。魯哀公十四年,顏回先他而去。孔子有所感慨:“昔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哀公十四年夏,齊國陳恆弒其君,孔子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懇請伐齊,哀公讓他“告季孫”,孔子又向季孫請求出兵,結果遭到拒絕。

  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門生子路死於衛國內亂,而且還被剁成肉醬。經過一這系列打擊後,孔子知道自己時日不多。

  前479年的一天,子貢來見孔子,孔子柱杖依於門前遙遙相望。他對子貢說:“賜,你自怎麼來得這麼晚?”於是嘆息道:“太山***即泰山***壞乎!樑柱摧乎!哲人萎乎!”說完,流下眼淚。接著他又對子貢說:“夏人殯於東階,周人殯於西階,殷人殯於兩柱間。我昨晚夢到奠於兩柱之間。我是殷人。”

  七天後,孔子逝世,終年七十三歲,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眾弟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為孔子守墳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