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對教育的影響

  在中國5000年的歷史上,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產生最大影響的人,就要算是孔子了。他的教育思想對目前的教育改革有著深遠的影響。下面由小編為大家介紹孔子思想的影響,希望能幫到你。

  影響一、發現學習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這裡說的“學”,是指讀書、讀簡策。整句話的意思是說讀書而不動腦筋、不思考,完全相信書本上說的,就容易受書的迷惑而無所得。相反,如果只是冥思苦想而不讀書,通過讀書繼承前人的知識,就會由於精神疲憊而無所得,也就會感到疑惑。所以,學習和思考二者必須結合統一,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

  孔子還強調先學後思,“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所以必須先學習,頭腦中擁有充分的知識,這樣才能夠思考,才能夠將知識融會貫通,而且在不斷充實的過程中,也就可能會發現新知識。所以這對於我們平日的學習、教師教學都有著啟發作用。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多看書,尤其是當前的教育,要減輕學生負擔,給學生多留課餘空間,指導學生多看相關必要書籍,教給學生學習看書的方法,而不是教給學生全部理論知識,因為知識是學不完的,只有學會方法,才能不斷的持續學習。學生也要充分利用好自己的課餘時間,時間是擠出來的,要學會爭分奪秒的利用時間看書,不是純粹地死記硬背老師給的條條框框,這隻能應付暫時的考試,而不能促進自身的超越性的發展,不利於發現新知識,不利於長遠的創新發展。

  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定要在適當的年齡階段積累好必要的知識,這樣在以後用到之時就能像呼風喚雨一樣,想要什麼就能用什麼,這樣下筆才有神啊。這就和我們大腦中的思維方式是一樣的,只有充分的感性認識,才可能會有理性認識,要想理性認識,就必須具備足夠的感性材料,經過大腦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感性材料才有可能上升為理性認識,沒有感性認識是不可能有理性認識的,理性認識是感性認識的基礎。因此,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我們還是要先學習,先具備充分的知識,才能去深入的思考,才可能去發現新的東西。這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對當前的教育中鼓勵學生髮現學習、創新學習有著重大的影響。

  影響二、啟發式教學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宋代朱熹對此註解說:“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物之有四隅者,舉一可知其三。反者,還以相證之義。復,再告也。”也就是說,孔子啟發教學的涵義是:教導學生 ,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的時候,不去啟示他的思路;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開導他的表達。舉出一個方面的事理啟發他,而他卻不能自動推知領悟其它與此相聯的三個方面的事理,我就不再告訴他。孔子的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只是起促進指導的作用,這樣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和思考的能力,對改變當前教育中的“機械式的學習”、“滿堂灌輸的思想”、“填鴨式的教育模式”、“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等,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值得我們深思。

  影響三、因材施教

  《論語·先進》載:子路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特別注重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這對於我們當前教育中的大班教學,統一學習有很好的借鑑意義,應該儘可能的小班上課,有利於教師儘可能的能夠與每一位學生接觸交流,儘可能的瞭解每個學生的性格、學習等不同的特點,針對性的教學,這樣可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思想,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至於厭學。同時,這對於我們當前的大學教育也有很大的影響,大學在招生時,應該尊重學生自己選擇的專業,或者是儘可能的滿足學生要求調劑專業的要求,而不是強行的讓學生去服從專業調配。此外,在大學生選擇自己未來的工作方向時,也要慎重地考慮,不是跟著大家後面一窩蜂的考研或者考公務員,而應該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個人興趣愛好、學習能力等各方面綜合考慮。即使是決定工作後,也要慎重選擇自己的工作,到底自己適合什麼樣的工作,而不是當前什麼工作最好,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去追求、奢望,當然這也要考慮的,但並不是一味地追求,而應該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

  影響四、有教無類

  孔子的有教無類教學思想,打破了學在官府、等級教育的現象,使得平民子弟有了接受教育的機會,也擴大了知識分子的數量,孔子的弟子中既有魯國當政的貴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被稱為"***"的仲弓父;既有家累千金的子貢;也有捉襟見肘的原憲和簞食瓢飲的顏回;還有窮困到三天不舉火、十年不製衣的曾參等。儘管在孔子時代就提出了這種平等教育的思想,但是在當前的教育中仍然存在著不平等的現象。儘管當前提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力和機會,但是卻仍然有很多的學生面臨著不能上學的痛苦。許多農村、山區的家庭連生活都顧及不上,學校沒有或者是師資短缺,他們又怎麼能和城市的那些孩子一樣平等的接受教育呢。同時,在全國範圍內也存在著不平等的現象,如每年的高考,不同的省份在外省招收學生的人數和分數線與本省的截然不同,這樣對學生的發展也就及其不公平,許多學生都得不到合理的機會去發展自我。所以,我們當前應該深思孔子的這一思想,孔子在很多年前就已經提出的思想,為什麼我們當前很難去實施呢?什麼教師歧視現象,“好生”、“差生”等名詞還依然存在呢?

  影響五、終身教育的思想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在孔子看來,學習是終身的事情,並不是某一時期,某一階段的事,要持續不斷的學習,“活到老,學到老”,這是當前終身教育思想的前驅,為全面推廣終身教育思想打了初步的草稿。

  孔子提出的思想還有很多很多,如強調訓練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自由討論式教學、教學相長、民主教學等,同時孔子還注重情感教育思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敏而好學”、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學習態度,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等這些教育思想都值得我們深思探討,對我們當前的教育改革有很好的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