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見老子的故事

  在歷史上似乎一向是孔子的名氣大於老子,而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亦是高於老子。然而其實這二人到底是誰要高於誰,誰的思想更為世人所認可,更加的偉大,其實也只是見仁見智;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優點。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人的思想是難以琢磨的,孔子一心想向老子學習,於是便帶著自己的幾個弟子從魯國拜見老子,向老子請教學問。他們等了好幾天,終於等到了孔子,所以孔子一見到老子,就暢談自己的理想,談論古今,並希望得到老子的指教。

  可是孔子沒想到,老子不留情的否定了他。老子說一個人需要不是古聖賢,而是知道如何知進退。在自己雄心勃勃的時候,懂得退讓;在自己鋒芒畢露的時候,懂得隱藏自己。老子告訴孔子,這個世界是比自己的額頭還要堅硬的,不要盲目亂撞,知道自己的分寸。懂得勇敢,也懂得退讓,也要懂得害怕,不懂得害怕的人是危險的。

  學會直立行走,也要懂得拐彎。知道什麼是堅持,也要學會什麼事靈活。一個人需要雄心,也需要當頭一棒。懂得居安思危。就像人生路途中的溪流一樣,能柔軟能堅硬,既能穿過狹小的山谷,也能掀起狂風暴雨。也能在疾風暴雨中摧毀一切;就像隨心所欲的風一樣,能溫柔的從指縫中溜走,也能在平靜的掀起一場颶風。就像陰晴不定的雨一樣,能無私的滋潤大地,也能使大地上氾濫成災。所以看似柔軟的東西有時候最堅硬,而往往看似堅硬的東西,最是脆弱。就像人的生命,看似柔弱,其實最堅強。

  老子也教會孔子,要戒掉自身的傲氣,其實就是告訴孔子,性格也是一種智慧。

  孔子拜老子為師

  孔子說過:“三人行必有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總覺得自己的知識不夠豐富,總是想學習更多的知識。據史料推斷,在孔子三十歲之前他曾離開自己的家鄉去拜道家思想奠基者老子為師學習知識。

  孔子去洛陽的路途很遠,但是孔子不畏困難,日夜兼程。經過幾個月的跋山涉水孔子終於走到了洛陽。在洛陽的城門外,他看見一位頭髮鬍子花白的老人站在城門外。孔子心想:“這就應該是我要拜訪的老師吧!”於是孔子走上前問道:“老人家,您就是老子吧?”老子有些奇怪,自己並不認識眼前的這位年輕人為什麼他會認識自己呢?老子很疑惑。孔子說到:“學生孔丘,是專門想你討教學習的。請您收下我這個學生。”老子說:“你就是仲尼啊,早就聽說你來這,我便在此等你。學問研究上你與我差不多,為什麼你還要來向我學習呢?”孔子聽了之後說:“謝謝老師在這裡等我,學習是無止境的,你的學識淵博,我如果跟著你學習一定可以學習到更多的知識,自己的學問肯定會有所提升。”

  於是,從那天之後孔子總是跟隨著老子,虛心的向老子請教,之後孔子成為了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兩個人,一個以人為中心,一個以道為中心,為我們世人留下了很多知識,兩個人的文化,在世上流傳幾千年至今都不熄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