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機類碩士生論文

  在國際局勢變幻莫測、國內改革日趨深化的時代背景下,公共危機頻發已經成為社會管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重大挑戰,因此,我們要進行公共危機管理。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議公共危機的管理

  【摘要】本文主要從公共危機以及公共危機管理的角度出發,簡要分析其原因、特點等方面,旨在為大眾對公共危機的管理理念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公共危機,公共危機管理

  1.前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以及資訊化技術的發展與繁榮,人類社會正處於積極地交往互動中。然而正是由於多種文明的交融、碰撞,各種危機也隨之而來。我國正經歷社會轉型階段,毫無疑問,各種矛盾也會隨之突顯,因此公共危機是無法避免的。

  2.公共危機

  2.1公共危機的含義。從廣義上來講,危機一般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危險;一是機會。危險與機會這兩者之間是可以互相轉換的,如果能妥善處理就可以減少損失,假若處理不當那就會損失慘重。然而,長期以來,人們對於公共危機的概念一直爭論不休。國內外學士對危機的定義主要有三種:其一,危機是一種情景,它包含嚴重威脅、不確定性以及危機感;其二,危機是一個具有嚴重負面影響且有不確定性的大事件;其三,危機是一種高度不穩定性的、威脅性極大的事件,它是無法預測的。本文認為,公共危機的根本特性在於它的公共性,也就是說,在特定區域的全體公民都是危機危害的物件。公民的人身安全常常受到公共性危機的威脅,因此很容易引起公民恐慌甚至是社會恐慌。

  2.2公共危機的起因。公共性危機主要有自然災害、公共安全突發事故、惡性刑事案件、恐怖事件、公共衛生以及自然環境危害六個起因。其中自然災害包括火災、洪澇、地震及海嘯。公共危機的實質是危害公共安全,破壞社會穩定以及侵犯人身和財產安全。因此,正確處理公共危機是構建和諧社會、提高公民幸福指數的必然要求。

  3.公共危機管理

  3.1公共危機管理的涵義。公共危機管理也被稱為政府危機管理,它是以政府為核心的公共組織,在危機管理理念為基礎的前提下與社會上的其他組織及大眾合作,對潛在的公共危機事件進行預測、預警、監控以及防範,同時對發生的公共危機事件做出及時的應急處理,解除危機並實施危機的善後工作或經濟執行與社會秩序重建的管理活動。此外,公共危機管理有三層理念含義:一是,必須正視因為大自然的不可對抗性而出現的各種不同程度的公共危機的客觀存在;二是,必須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對待公共危機的認識及管理;三是,處理公共危機不能只依賴政府,而是要在政府的帶領下集合社會上的各種力量來治理公共危機。

  3.2公共危機管理的特點。公共危機管理有六大特點:一是緊迫性和長期性,危機的發生往往是突然性的,它對社會有著嚴重的負面影響並讓人們在無準備的情況下難以防範。因此,對危機事件的管理是一種在緊急情況下以及在有限時間內做出的行為選擇;二是不確定性,人們對危機發生前的預測一般具有不確定性,即使危機發生後,由於人們的主觀能動性,人們的判斷也會產生偏差。比如在非典爆發前,由於無法準確判斷它會帶來的影響及後果,就會引起人們的心理恐慌;三是鏈條反應,危機通常會引發鏈條反應,也就是危機上的“蝴蝶效應”,這就要求人們在時間上的反應速度,因此,對危機處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時間的把握程度;四是權變性,危機發生的原因有很多因素,並且它們在發生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形式也很不相同。危機的規模、程度以及持續性會隨著不同的環境因素而發生變化,因此,這就要求人們在處理各種危機時要做到舉一反三,根據危機情勢的變化而採取相應的危機管理方法;五是心理約束性,人們在處於危機的狀態下會產生一種高度緊張的心理狀態,這種狀態往往表現為焦慮、擔憂、恐慌、害怕。這種心理狀態會降低人們的認知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從而影響到對危機事件的應變能力。因此,危機管理對人們的心理素質要求是非常重要的;六是綜合性,公共危機管理是一個涉及到多個部門並需要全方位管理的機制。危機事件本質上是一個綜合性的、立體性的事件。因此,公共危機管理具有綜合性這一特點,這就要求政府危機管理要具備一個專門的綜合性協調管理機構,來統一協調並指揮其餘的相關機構。

  4.如何實施公共危機管理

  4.1危機前的預防。有效的危機管理不在於對危機事件發生後的處理,而在於避免各種可能導致危機事件發生的因素,從根本上阻止事件的形成和爆發。因此,在危機爆發前相關人員要對管理範圍內的環境進行評估,找出可能會引起事件發生的因素,並儘可能地提前解決誘因。

  4.2危機中的響應。首先,在初期響應階段中,要及時採取相應的措施抑制事件的發展;其次,管理人員要及時隔離危機,防止危機進一步擴大。隔離危機的有效方法是藉助快速的危機反應能力遏止危機擴大。總之,要達到隔離狀態,就要遵循以下幾點:其一,在場人員要保持冷靜,要有條不紊地組織自救和互救;其二,相關部門要及時採取措施,組織人員;其三,確立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最大程度上確保人身安全。在面對危機的擴充套件時要做出危機的全面響應階段。首先,領導應親自前往危機前線穩定民心;其次,注重危機的協調管理,要處理好資源的協調;再次,要處理好與媒體之間的溝通,媒體需要對危機事件做出及時報道,讓政府,公民在第一時間內瞭解危機事件的起因及應對措施;最後,需要做好與公民之間的溝通,政府要積極調動公民參與,構建政府、公民、社會三者合一的響應機制。

  4.3危機後的修復與重建。危機的修復與重建是對事件中受到破壞的物質進行修復,同時也是對人們的心理和信仰進行恢復和重建,更重要的是彌補危機的漏洞。因此,要秉持著科學、客觀的原則,對危機事件的誘因以及處理的方法進行嚴謹地調查和分析。此外,必須吸取教訓並總結經驗,完善管理機制,制定出未來的方向及任務。此階段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如若缺少這一階段,那麼災難將會繼續襲來,危害社會。

  結語:

  在公共危機管理中,政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政府作為公共事物、公共秩序的管理者,理應對各種危機事件實施相應的管理措施,這是政府的職能所在,也是政府需要承擔的重要責任。作為轉型期的國家,社會的結構處於不斷變化中,各種突發事件的爆發機率大大增加,因此,伴隨著社會不斷前進的腳步,政府的公共危機管理也應不斷前進和發展。只有這樣,在面對危機事件時,才能提高對危機的反應能力和管理水平,才能避免同類事件的發生,才能有效地減少損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公共危機管理的不斷完善,危機也可以化為轉機。

  參考文獻:

  [1]陳福今,唐鐵漢.公共危機管理[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6

  [2]朱德武.危機管理:面對突發事件的抉擇[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2

  篇2

  淺析公共危機管理機制

  摘 要:近年來各種公共危機事件頻發,一系列公共危機事件不僅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損失,而且嚴重影響到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危機對於社會的嚴重危害性已經日益引起各國政府格外重視。如何應對危機,減少損失,愈來愈成為人們所關注的話題。面對各種重大的突發事件做出及時有效的反應,也成了政府對危機的管理的首要內容。針對現階段政府危機管理機制,簡要分析了公共危機事件發生的前中後,事件的管理體系的整套執行機制。提出建立政府現代化危機管理制度,全面提升我國政府危機應對能力,保障我國的社會穩定和經濟持續發展。同時對我國公共危機管理機制的建設做出展望。

  關鍵詞:政府;公共危機;管理機制

  當今世界,政治、經濟、社會、自然生態各個領域千差萬別,高度不確定性、動態性與複雜性因素錯綜交織,潛藏和孕育著無處不在的風險.人類文明的發展與進步在取得高新科技,創造輝煌成就的同時,新型突發事件頻發,多重公共危機四伏,傳統社會面臨非傳統威脅,現代政府面對後現代危機,世界在令人眼花繚亂的結構、重塑、再造與新生過程中不斷經受著一輪又一輪的轉換考驗。

  在全人類生存環境受到前所未有的共同威脅和挑戰面前,任何一個民族都無法獨善其身,任何一個國家政府都責無旁貸,必須要在監控預警,化解風險,應急處置,危機重建的全過程中,發揮現代公共行政體系和公共管理系統的優勢,引領跨地區、跨部門、跨領域的各方力量協同配合,強力抗擊各類災害,科學抵禦各種宿敵,有效迴應社會危機。

  2003年的sars阻擊戰,促使中國在與疫魔短兵相接數輪交鋒中迅速組建起了應急管理的組織體系。2007年底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在迄今最高法律位階上躍動著應急管理法制化的足音。如果說在2008年春節百年未遇的暴雪洗禮面前,中國的應急管理系統還稍顯稚嫩的話,那麼短短几個月之後的“5・12”汶川大地震,時隔兩年之後的玉樹強震,海內外無不驚訝於中國政府卓越領導之下的眾志成城,抗震救災。

  第一時間快速反應,全程實報真實境況,各方協力迅速整合以及井然有序穩步推進的災後重建,充分彰顯了一個堅強有力、沉著高效、蓬勃成長的政府形象。但毋庸諱言,成就面前我們仍然需要理智警醒,更加需要痛定思痛,付出更加切實的努力,採取系統變革措施,摒棄條塊分割部門壁壘,堅持不懈地構建起中國特色公共危機與應急管理的部級對策結構,包括組織體系、領導體制、決策中心、指揮平臺、執行機制、作業流程、專案網路,以及高度體系化、操作性強的應急預案和配套法律支撐框架。

  儘管環境動盪不安,但風險是可以防範的,危機是可以管理的,而且是需要治理的。防範風險和化解危機,這是解決公共問題的難點,也是社會公共關注的熱點。為此,應急管理常態化,常規管理應急化,應當成為政府首要的公共事務。政府只要存在一天,就必須責無旁貸地推進這項公共工程。毫無疑問,這需要科學的探索,科學的認知,科學的引領。雖然我們意識到,災難來臨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愚昧時代應該是一去不復返的,但是當我們真正應對時,當政府協同全社會組建精準有備、演練成熟、蓄勢待發的應急力量時,這才發現,原來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體系和科學方法論使規劃和行動獲得強大的智力支撐。

  一、公共危機管理體系的防範機制――預案體系

  1.公共危機事件的預防準備機制

  重大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要以預防為主,預防與救援相結合。從某種意義上說,預防比救援更加重要,因為再成功的救援也只能夠最大限度地減輕突發事件的影響,而有效的預防則能夠完全避免突發事件的影響。

  2. 公共危機事件的預測預警機制

  “非典”以來,我國的應急管理實現從被動應付向主動應對,從結果導向到原因導向的演變,大力推進風險管理的理念,不斷將應急管理的關口前移。在此過程中,突發事件應對的預測預警機制建設受到了空前的重視。應急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將突發事件消滅在萌芽狀態。這就要求我們樹立預事在先,未雨綢繆的意識,建立和完善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預測預警機制,最大限度地減少各種災害所造成的影響。

  二、公共危機管理體系的處置機制

  1.公共危機事件的資訊溝通機制

  資訊溝通是重大危機事件應急管理中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的問題。一方面,資訊是決策的基礎。沒有及時、準確、客觀、全面的資訊,應急管理部門就不能把握事件的動態和走勢,有效地進行應急決策。決策資訊的來源中下對上的資訊報送以及水平方向的資訊共享都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我國社會民主程度日益提高,公眾的知情意識、監督意識、維權意識不斷增強,政府有責任及時、準確、客觀、全面地向社會公眾釋出和傳遞有關公共危機或重大突發事件的發生、演進與處置的資訊。這兩個方面構成了危機事件雙向的資訊溝通。

  2.公共危機事件的應對機制

  當危機事件發生以後,應急管理部門應當針對其性質、特點和危害程度,立即組織有關部門,調動各種應急資源和社會力量,依照相關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進行應急決策,開展應急處置。應急決策處置是應急管理的關鍵環節,它決定著應急管理能否有效地遏制突發事件,最大限度地減輕突發事件的影響。其次,公共危機事件的處置是應急管理的核心環節。即使有時採取了嚴密的防範措施,也並不能完全避免突發事件的發生。當事件發生後,要在精心準備的基礎上,根據突發事件的性質、特點和危害程度,及時組織有關部門,調動各種應急資源,對危機事件進行有效的處理,以降低社會公眾生命、健康與財產所遭受損失的程度。

  3.公共危機事件的社會動員與國際合作機制

  《突發事件應對法》第6條規定:國家建立有效的社會動員機制,增強全民的公共安全和防範風險的意識,提高全社會的避險救助能力。從世界主要國家的應急管理實踐來看,為了迅捷、高效地應對重大突發事件,並降低應急行政成本,政府必須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社會動員機制,將企業、ngo、公民個人等力量凝聚起來,形成一股強大的應急合力。

  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在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的資訊革命的催化作用下,人類的交往方式突破了傳統的時空侷限。這大大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程序,提高了各個國家之間的相互依存程度。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人類社會經受著重大突發事件提出的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如sars在世界內蔓延,全球氣候變暖所導致的自然災害頻發,國際恐怖主義日益猖獗等。這要求我們在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過程中,必須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國際合作機制。我國政府在事件的預防、監測與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事後恢復與重建等方面,應該加強同國外政府和有關國際組織展開合作與交流。

  三、公共危機管理體系的恢復重建機制

  公共危機事件特別是一些重大突發事件的發生嚴重擾亂了社會生產生活秩序,給社會公眾的生命、健康和財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在事態得到有效的控制後,應急管理從以搶險救災為主的階段轉向以恢復重建為主的階段。建立健全重大突發事件的恢復重建機制,不僅要儘快恢復災損設施以及社會生產與生活的秩序,還要貫徹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把恢復重建作為增強社會防災、減災能力的契機,整體提升全社會抵禦風險的能力。恢復重建並不僅僅意味著補救,也意味著發展,因為恢復重建要在消除事件影響的過程中除舊佈新。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恢復重建既包括挑戰,又蘊藏著機遇,是突發事件處置過程中實現轉“危”為“機”的關鍵環節。

  四、公共危機管理體系的調查評估機制

  人類發展歷史就是一部人類不斷與各種災害頑強抗爭的歷史。在抗災救災的過程中,人們需要對災害及其應對活動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查評估,以瞭解災害發生的原因、災害造成的影響,總結抗災救災活動的經驗和教訓,進而提升防災、減災的能力。應急管理的四個階段,即減緩,準備,響應與恢復,是一個閉合迴圈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調查評估應貫徹其始終。調查評估的目的包括:有效預防和處置危機事件,儘可能減輕危機事件產生的負面影響和提高組織的學習能力,提高組織應對危機事件的效能。

  危機事件特別是一些重大突發事件往往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廣,危害程度深。它對一個國家的應急管理能力提出了嚴峻挑戰,因為應急管理體系內的任何一個微小的弊端都會在特別緊急的狀態下被放大。同時,從另一個角度看,危機事件也是完善應急管理措施,提升應急管理能力的機會。但由“危”轉“機”,從挑戰到機遇,這並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它需要建立危機事件的調查評估機制。

  從2003年抗擊“非典”開始,我國應急管理事業圍繞著“一案三制”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應對重大危機事件的能力大幅度提升。由於我國正處於經濟社會的轉軌時期,危機事件仍然是影響我國社會和諧穩定、科學發展的重要因素。在現在的應急管理體制之下,健全與完善重大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是應急管理工作的重點。在未來重大危機事件的應對機制建設過程中,應該有以下幾個著力點:

  第一,在應對公共危機事件的過程中,加強協調聯動,迅速整合各種應急資源,提高應急反應的速度,避免因部門、條塊分割所造成的推諉扯皮或多頭管理、貽誤戰機的現象,及時總結和積累重大危機事件的應急管理的經驗。

  第二,在重大危機事件的應急管理過程中,切實貫徹“預防為主,預防與應急並重”的原則,突出“風險管理”的原則,力爭使誘發危機事件的風險因素消失於無形之際。無危為安,無損為全。增強公共安全,必須扭轉“重救輕防”的傾向。

  第三,隨著我國政府從全能型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轉變,重大突發事件的應對必須引入公共治理的理念,建立有效的社會動員機制,使企業、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及公民個人能夠有序地參與到應急管理中來,形成多元主體應急管理的局面。

  第四,針對我國危機事件管理合作性缺陷的弱點,我們需要密切應急管理部門與媒體的合作關係、應急決策部門與智囊庫的關係、應急管理中的軍民關係、應急管理中的區域及國際合作關係。

  參考文獻:

  [1]王巨集偉 .重大突發事件應急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劉霞,向良雲.公共危機治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

  [3]蔡志強.社會危機治理價值變遷與治理成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謝明.公共政策案例:分析與思考[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5]王巨集偉.應急管理理論與實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