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與慶曆新政有何聯絡

  在北宋的時候有一場特別大的變革叫慶曆新政。那麼?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范仲淹與慶曆新政的聯絡,希望對你有幫助!

  范仲淹與慶曆新政的聯絡

  范仲淹與慶曆新政的關係是非常緊密的,一提到慶曆新政肯定繞不開范仲淹,范仲淹的名字與慶曆新政緊密聯絡在一起。慶曆新政可以說是范仲淹一生仕途的頂峰,他是慶曆新政的提出者、實施者和受害者,隨著慶曆新政的失敗,范仲淹的人生也黯然落幕。

  范仲淹與慶曆新政的關係體現在他是慶曆新政的提出者,范仲淹曾經親臨與西夏作戰的前線,親眼目睹北宋軍隊的慘敗,這觸發了他對社會現實的擔憂,於是一回到京城便立刻上書要求改革,因此范仲淹是改革派的代表人物。范仲淹與慶曆新政的關係最主要還是在於他是慶曆新政的主導者,范仲淹全面主持了慶曆新政,他提出的條陳十條就是慶曆新政的中心內容,這十項改革措施使針對北宋社會的兩大弊端——積貧積弱和內憂外患提出的,可以說非常具有可行性,而范仲淹非常重視實施效果,即使遇到很大阻礙,也毫不畏懼。

  范仲淹與慶曆新政的關係最後體現在他是慶曆新政失敗的受害者,隨著慶曆新政的逐步開展,越來越觸及到守舊勢力的利益,他們千方百計阻撓改革,慶曆新政貫徹的很不徹底,很快宋仁宗抵制不住保守派的壓力,廢除了慶曆新政的各項改革措施,慶曆新政宣告失敗。以范仲淹為首的一批改革派紛紛遭到貶職,全部被驅逐出朝廷,而范仲淹本人也在流放途中病死,黯然退出歷史舞臺。

  範鎮和范仲淹關係

  範鎮和范仲淹兩人都北宋時期的名臣,而且還是名震一時的文學家,最主要的是,兩個人都姓範。但是,這兩個人其實沒有什麼親戚關係,甚至連師徒、朋友關係怕都算不上,只能算是同僚關係。

  范仲淹,字希文,在公元1015年中進士,和韓琦、狄青等名人生活在同一時期。當時正值北宋和西夏交戰,夏景宗李元昊連年對北宋用兵,而北宋卻連連戰敗,對此一籌莫展。在公元1040年,范仲淹被任命到西夏,和韓琦一起擔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使。在他守衛西夏的時期,多次挫敗李元昊進攻大宋在西北防線的陰謀,並採取“屯田”制,和西夏打起了持久戰,讓西夏佔不到絲毫便宜。終於在慶曆年間,窮兵黷武的西夏迫不得已向大宋求和。公元1043年,范仲淹被調回京城,任參知政事。他積極主張推行新政,實行改革。公元1045年,新政改革失敗,范仲淹被貶。1052年,范仲淹病重。這時他卻被任命為穎州知州,他帶病上任。結果走到半路就病逝了。

  範鎮,字景仁,四川成都華陽人。在他年少時,被太守薛奎賞識,得意進京。不久高中狀元,步入仕途。因為他正直敢言和政績卓越,被升至知諫院。當時因為宋仁宗沒有子嗣,遲遲不肯立太子。為了這事,範鎮多次給皇帝上奏,讓他儘快確立太子的人選。他不怕得罪皇帝,先後上書十九次,待命百日,連頭髮和鬍鬚都白了。之後範鎮在政治上擁護司馬光的新法,反對王安石的青苗法,因此得罪了王安石,被貶。公元1087年,範鎮病逝,諡號忠文。

  綜上所見,範鎮和范仲淹雖然同朝為官,但他們的關係並不是很深,更沒有什麼親屬關係。

  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范仲淹的故事有很多。范仲淹家世不是很好,他父親早逝,母親改嫁,生活艱苦。但他卻樂觀向上,刻苦讀書。他年少時在應天府書院讀書的時候,晝攻夜讀,面對觀望皇帝的眾人,他沒有隨波逐流,只道:日後再見,也未必晚。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他在年少時就已目光長遠。做官後的范仲淹不辭辛勞為民治堰,整治學風,深得百姓愛戴。

  范仲淹的故事中指出他官運鼎盛時期是他經晏殊推薦後任右司諫,上書言事無所畏懼,多次犯言直諫,被讒受貶,卻至死不悔,可謂“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後來李元昊稱帝謀反,他平定叛亂,駐守邊陲立功,國家卻因邊防開支過於龐大而元氣大傷。他就認真總結提出改革,還得到了皇帝的允許。但改革損害了貴族官僚的利益,他們勾結在一起在皇帝面前說傅作義的壞話,致使范仲淹被貶為知州。被貶期間的范仲淹應滕子京邀約寫下《岳陽樓記》。

  而范仲淹的故事中最令人感動的是那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話是他一生追求的為人準則,是他憂國憂民思想的高度概括。公元1050年,范仲淹在徐州溘然長逝,享年六十四歲,范仲淹的故事至此終了。他一生憂國憂民,值得後世的人們尊敬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