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詩經中愛情詩的賞析

  等待雖然說是最長情的告白,也是最折磨人的一種煎熬,時間好像都跟我們過不去,每一分每一秒都過得那麼慢,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詩經當中有很多詩歌非常優美都是面寫愛情的。下面給大家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自古以來,人類就對愛情充滿憧憬和嚮往,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創作的反映婚姻愛情生活的詩作也是曾出不窮。《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表現婚姻愛情生活的詩在《詩經》中佔有很大比重,不僅數量多,而且內容十分豐富,藝術成就較高,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戀,相思相愛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場面,家庭生活等婚姻家庭詩,還有表現不幸婚姻給婦女帶來痛苦的棄婦詩等。《詩經》的愛情詩,不僅反映了青年男女對愛情的熱切渴望與追求,也折射出了那個時代男女愛情生活的幸福歡樂和挫折痛苦。透過這些充滿坦誠、真摯的情感的作品,我們真切地感到兩千多年前人們在戀愛婚姻過程中的苦辣酸甜。

  一、描寫男女互相愛慕的詩

  《詩經》的第一篇詩《周南·關雎》就是一首感情十分純樸而美好的情詩。

  一位男子因為河畔採荇的“窈窕淑女”心善貌美,對這位美麗的姑娘產生了愛慕之情,醒時夢中不能忘懷,而又無法追求到。面對悠悠的河水,目迎水流中浮動的荇菜,姑娘美麗的身影時時閃現在眼前,這更增添了他的痛苦,以致出現了幻覺,彷彿和那個姑娘結成了情侶,共同享受著協諧歡樂的婚後生活。詩中的相思之情是坦率的、大膽的,詩人毫不掩飾自己的感情,也毫不掩飾自己的願望。這種濃烈的感情和大膽的表白,正是生命慾望和生性本能的自然顯露。 二、描寫男女約會相思的詩

  《靜女》描寫了一位閒雅而又美麗的姑娘,與小夥子約好在城牆角落會面,可愛的姑娘按照約定在城角樓等他,也許為了逗著玩,她把自己隱藏起來,看到他早早趕到約會地點,心上人還沒有出現,於是小夥子急得搔首躑躅。等到他發現姑娘已經來了而且情意深長的帶給他一些禮物時,便大喜過望。幽靜的城角,情侶來調情,一派溫情脈脈的場景。愛情的自然流露充滿了甜蜜,把當時青年男女在一起時的那種天真活潑、相互逗趣的情景寫得活龍活現。

  戀愛既有甜蜜和快樂,但也有痛苦與煩惱。.

  《鄭風·子衿》則是寫女子對男子的思念,這個女子在城闕等待情人,終末見來,便獨自踟躇徘徊,“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的詠歎,雖然她那麼想給他送去訊息,那麼想去與他相會,但是她卻不願採取主動,於是在心裡一遍一遍地埋怨著她粗心的情郎,雖然不滿情人的不殷情,但她仍然在心急如焚、度日如年地等待,把相思之苦表現得如怨如訴,深摯纏綿。另一篇《鄭風·狡童》就真實地描寫了一個女子與情人慪氣時的痛苦心情。一個女子在與自己相戀的男子產生矛盾後,由於男子不與她說話,不和她一起吃飯,使得她食不甘味,夜不成寐,度日如年的情景。雖然我們不得而知他們為何而產生矛盾,但從女子的焦灼和痛苦中,可以深切地體會到她對男子的感情是多麼強烈而深厚,以至於不能自拔。 《詩經》中的這類愛情詩,展示給我們的是人類美好的情感世界。這裡沒有世俗的偏見,有的只是個體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這種淳樸、自然、浪漫的平等愛情,是漢以後愛情詩的矯揉造作所不能比擬的。這種浪漫與明媚的愛情,如山野中不敗的鮮花,雖然充滿野性,但卻像營養著生命的空氣一樣,培育著生活和情愫,塑造著生命的精神。 三、描寫男女對愛情專一的詩

  描寫對愛情的執著專一,如《鄭風·出其東門》。

  《出其東門》抒寫男子對意中的愛人忠貞不渝的感情,詩以城門雲集的眾多女子陪襯自己心中的愛人,儘管在東門之外,有美女如雲,卻能坐懷不亂,想到的仍是自己所愛的那個素衣女子。這也正是美麗的花幾千萬朵,最心愛的只有那一朵。本首詩以服飾代人,以色彩顯形象,鮮明而突出,正是表現出心中情感的深刻。 四、描寫男女愛情受阻的詩

  有時對婚姻自由的追求,也會受到父母的干涉.如《鄢風·柏舟》即是寫一個女子要求婚姻自主遭到父母干涉時所發出的誓辭。

  詩中女子面對壓力,她的感情並不動搖,並且決心已定,頑強地追求婚姻愛情自由,寧肯以死殉情,指責母親不體諒她的感情,對於橫加干預的母親則表現出不滿,呼母喊天的激烈情感,不僅抒發出她在愛情受到阻撓時的極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強烈願望而且體現了她寧死不屈反抗精神。 五、描寫婚後家庭幸福生活的詩愛情的種子一旦種下,就必然會發芽,開花,然後結果。《詩經》中的男女也同樣會在古老音樂的伴奏下走入婚姻的殿堂。《詩經》中反映結婚和夫妻家庭生活的詩.雖不如情詩豐富。但也很有特色,《周南·桃夭》記錄了一個女子出嫁時人們對她的美好讚揚與祝福。出嫁時的女子是那樣美麗,就像那柔嫩的桃枝、鮮豔耀眼盛開的桃花,女子的美麗,不僅來自於容貌,更來自於內心的幸福,是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喜悅使她顯得格外美麗動人。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幸福的家庭個個相同,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婚姻自古有之,不幸的婚姻同樣伴隨著人類相互結合的進行曲而出現。在《詩經》中同樣有不少反映婚姻不幸主題的作品,《衛風》中的《氓》,《邶風》中的《穀風》即是兩首婚後被棄的女子的悲歌。

  《氓》的首段女子回憶了自己與男子的相識與相戀,他們是偷偷地好上的,那男子假借以布換絲的名義靠近她,他們倆揹著父母相戀了,心急的小夥子請求女子嫁給他,女子起初遵循禮法以男子沒有媒人而拒絕了他,可看到男子生氣了,女子不禁心軟了下來,答應男子把秋天作為婚期。正是由於對這份感情的執著,使得她在沒有媒妁之言,沒有父母之命的情況下,義無返顧地嫁給他,一輛簡簡單單的馬車載著她,載著她的憧憬奔向男子,但卻不是奔向幸福。婚後夙興夜寐不知疲倦地操勞,換來的卻是男子的變心,薄情寡義的男子用情不專,在女子年老色衰之後移情別戀,並粗暴地將她拋棄。曾經她全心全意為之付出的愛情,卻成為她痛苦的源頭,自古以來女子就比男子用情專用情深,唯其如此,受傷也更深。

  讀著千百年前那樸素真摯的詩句,看著人世間不斷上演的悲歡離合,不禁讓人想起張若虛的詩句“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從古至今,人類的物質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人類的情感世界則是那樣相似,古人在追求愛情的道路上所經歷的苦辣酸甜,我們依然經歷著。隔著兩千年的風風雨雨,吟唱起那古老的情歌,千百年下,我們與古人心通著心,情連著情,那亙古不變的人性,就像那不知何年初照人的江月,歲歲年年,世世代代永遠相似。

  《詩經》的源頭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中期的500年間的古代社會生活。原稱《詩》,是儒家的經典之一。***儒家奉有“四書”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和“五經”《詩》《書》《禮》《易》《樂》《春秋》***成書於公元前6世紀的春秋時期,共305篇,又稱“詩三百”。《詩經》按其表現內容可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又稱15國風,大都是民間歌謠,共160篇,風和屈原《離騷》並稱為“風騷”;“雅”分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是宮廷樂曲歌詞,屬正統音樂;“頌”分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是宗廟祭祀的樂歌。《詩經》表現手法有為賦、比、興三類:賦,指鋪陳排比,使詩歌顯得整齊勻稱,有氣勢;比,即比喻;興,即由此物引起他物,比、興是《詩經》首創的修辭形式。《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後代詩歌發展產生巨大影響,它實際上是中國詩歌的源頭。

  《詩經》原名《詩》,或稱“《詩》三百”,戰國時被儒家尊為“六經”之一,但並未視為經典;漢置“五經”博士,《詩》於是又被官方推崇為儒家的經典之一,稱為《詩經》。

  《詩經》共收作品305篇***另有6篇有目而無辭的“笙詩”不算在內***。它是一部樂歌總集,其305篇作品均為配樂演唱的樂歌。《詩經》作品主要來源於公卿列士所獻之詩,也有一部分是由民間採集而來,但都經過周王朝各代王官、樂師加工修訂。流傳既久,經手亦多,因而具有集體創作的性質。大約在公元前六世紀中葉,《詩經》就已編訂成書。舊時曾有所謂孔子“刪詩”之說,雖不足憑信。但他曾經說過“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論語·子罕篇》***的話。由此看來,孔子也許做過一番“正樂”之類的整理工作。

  《詩經》按風、雅、頌分類編排。風即《國風》,包括15國風,即: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共收詩160篇。雅分《小雅》、《大雅》。《小雅》74篇,《大雅》31篇,共為105篇,頌包括《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詩經》何以如此分類編排呢?古今學者對此聚訟紛壇。現在比較趨於一致的意見,是從“《詩》皆入樂”的認識出發,認為主要是按照音樂的特點來劃分的。

  現在大都認為,“風”即音樂曲調之意。所謂《國風》,即指當時諸侯所轄各地域的樂曲,猶如今天的地方樂調。“雅”即“正”,又與“夏”通。周王畿一帶原為夏人舊地,故周人時亦自稱夏人。王畿乃政治、文化中心,其言稱“正聲”,亦稱“雅言”,意為標準音。當時宮廷和貴族所用樂歌即為正聲、正樂。《詩經》中的《雅》便指王畿之樂,是相對於地方“土樂”而言的“正樂”。這一名稱,無疑反映了當時的尊王觀念。至於《小雅》、《大雅》之分,則是與它們音樂之不同和產生時代之遠近有關的。《頌》是用於朝廷、宗廟的樂章,是祭神、祭祖時所用的歌舞曲。祭祀祖宗,祈禱神明,讚頌王侯功德,是其內容上的特點;詩、樂、舞的合一,則是其形式上的特點。《頌》詩大多簡短,韻律缺乏規則,且不分章,不疊句。這都表明,它是音調緩慢、配合舞蹈的祭祀舞歌。作為廟堂樂章,表現了對上帝和祖先的崇拜,是奴隸社會神權至上的反映。《頌》在當時無疑是最受尊崇的,但今天從文學的角度看來,它的價值遠不如《風》、《雅》。

  關於《詩經》305篇產生的確切年代,現已很難一一考定,但可大致論定其創作時期是從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即從公元前11世紀至前6世紀,前後大約500年間。《詩經》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徵,這在名稱上便有比較明確的標識。它產生的地域是以北方的黃河流域為中心,向南擴充套件到了江漢流域。地域相當廣闊。

  秦皇焚書,《詩》賴口耳相傳得以保全。漢興,廣開獻書之路,先秦典籍陸續重現。當時傳《詩》者有魯、齊、韓、毛四家。《魯詩》出於魯人申培,《齊詩》出於齊人轅固,《韓詩》出於燕人韓嬰,《毛詩》亦由其傳授者毛公而得名。毛公分別指大毛公魯人毛亨和小毛公趙人毛萇。魯、齊、韓三家詩屬今文經學派,興盛於漢武帝以後百餘年間。《毛詩》屬古文經學派,較“三家詩”晚出。當“三家詩”興盛時,《毛詩》處於被壓抑的地位。東漢以後,《毛詩》盛行於世。“三家詩”先後失傳,傳下來的便只有《毛詩》,這也就是流傳到今天的《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