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的陵墓

  漢景帝陽陵,漢景帝劉啟陵墓,位於咸陽市渭城區張家灣機場汽車專用公路西側。今天小編在這裡為大家介紹,歡迎大家閱讀。

  介紹

  陽陵,又稱漢陽陵,是漢景帝劉啟及其皇后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位於今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正陽鎮張家灣、後溝村北的咸陽原上,地跨咸陽市渭城區、涇陽縣、西安市高陵區三縣區。

  陽陵始建於漢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至漢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竣工,修建時間長達28年,陵園佔地面積20平方公里。

  1963年4月,陽陵被公佈為第一批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6月25日,陽陵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漢景帝陽陵的形制

  陽陵陵園由帝陵,後陵,南、北區從葬坑,刑徒墓地,陵廟等禮制建築,陪葬墓園及陽陵邑等部分組成。

  帝陵座西面東,居於陵園的中部偏西;後陵、南區從葬坑、北區從葬坑、一號建築基址等距分佈於帝陵四角;嬪妃陪葬墓區和羅經石遺址位於帝陵南北兩側,左右對稱;刑徒墓地及三處建築遺址在帝陵西側,南北一字排列;陪葬墓園棋盤狀分佈於帝陵東側的司馬道兩側;陽陵邑則設定在陵園的東端。整個陵園以帝陵為中心,四角拱衛,南北對稱,東西相連,佈局規整,結構嚴謹,顯示了唯我獨尊的皇家意識和嚴格的等級觀念。

  陽陵帝、後陵均為“亞”字形,座西面東的探明,在西漢十一陵考古中是第一次,基本解決了學術界關於漢陵面南還是面東這一長期爭論不休的難題,否定了漢代帝陵依照昭穆制度進行佈局的論點,解決了漢代帝陵制度研究的一大難題。

  漢景帝陵墓的文物遺存

  漢俑

  陽陵出土的漢俑十分引人注意。他們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大小,約60釐米高,赤身裸體且沒有雙臂。據研究,這些陶俑在剛剛完工時都身著各色美麗的服飾,胳膊為木製,插入陶俑肩部的圓孔,以便木胳膊可以靈活轉動,但經過千年的風霜之後,衣服與木胳膊都已腐朽,因此只剩下了裸露而殘缺的身軀。

  漢陽陵

  兵馬俑的隊伍中有一部分是女子,大多面目清秀,身材勻稱,但也有一些顴骨突起,面貌奇異,可能是當時的異民族兵員。比起秦始皇兵馬俑的肅穆與剛烈,陽陵漢俑顯得平和而從容,正反映了“文景之治”中安詳的社會氛圍。

  羅經石

  遺址中心部分的最高處放置著一塊方形巨石,當地群眾叫做“羅經石”,經測定為正南北方向。據研究推測,為修建陽陵時標定水平、測量高度和標示方位之用,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測量標石。

  明御製祝文碑

  在漢景帝陽陵帝陵封土南面現存有五方石碑。其中,明代中後期皇帝派遣大臣祭祀漢景帝后所立御製祝文碑兩方,清乾隆丙申年***1776年***陝西巡撫畢沅所立陽陵正名碑一方,現代文物保護標誌碑兩方。這五方石碑,反映了明清以降各個歷史時期官方對陽陵的重視和保護,體現了後世對漢景帝文治武功和統治思想的稱讚與認同,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獻價值。

  明御製祝文碑

  陽陵帝陵封土南面距南闕門遺址約70米處,清代陝西巡撫畢沅所立陽陵正名碑前,曾經呈東西方向依次樹立有七方碑刻,至清末***1906年—1910年***日本學者足立喜六實地考察時尚存三方,今僅存兩方:明代皇帝派遣大臣祭祀漢景帝后所立御製祝文碑。兩方碑刻分別樹立於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五月和明熹宗天啟元年***1621年***七月。天啟祝文碑為東起第一方,嘉靖祝文碑為東起第三方,餘者僅存碑座而不知碑身佚於何時、何處。由於兩碑所歷時代較長,又孤處於帝陵一側,多受風雨磨蝕與人為破壞,碑文少量字跡難免有所湮滅,嘉靖碑即有兩字難以確認,不過觀察兩篇祝文格式、內容均較一致,故而可利用天啟碑與嘉靖碑相校,補出湮滅的文字為“克守先業,致治保民”。

  碑文中對漢景帝“克守先業,致治保民”的評價,體現出明代官方對景帝順應時代潮流,繼續推行無為而治,與民休息政策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