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高軍銜

  軍銜,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根據軍人的職務、軍事素養和業務素養、資歷貢獻以及軍兵種或勤務區分,授予軍人的一種銜稱。軍銜在15世紀一16世紀產生於西歐一些國家,所以習慣上稱為西歐式軍銜。它是在歐洲新興資產階級反對封建等級制的過程中,隨常備軍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軍事制度。到了17-18世紀,軍銜製為世界大多數國家的軍隊所採用。

  用綴在肩章或領章等處的等級符號,標明軍人社會地位和軍事級別的稱號,叫做軍銜。許多國家的法律規定,軍銜是軍人的終身榮譽,非經法律判決不得剝奪,不犯錯誤不得降低,具有一定條件的軍人退役後,在規定的場合有權著佩帶軍銜符號的軍服。

  等級劃分

  軍銜分為永久軍銜和臨時軍銜兩類。一般稱軍銜是指永久軍銜。永久軍銜又分軍官軍銜與士兵軍銜兩大類。軍銜按獲得者的兵役狀況和所在部隊的專業性質,在橫向上又區分為不同的類別。

  兵可以分為列兵***二等兵***、上等兵***一等兵***等幾級。在中國,21世紀初開始,義務兵服役期為兩年,第一年為列兵,第二年為上等兵。

  士官一般由擁有專業技術者擔任或從資深士兵中選出,各國把士官分為上士、中士、下士、軍士長***或稱士官長***等。

  尉官是初級軍官軍銜的統稱,後隨軍銜制的建立和發展,逐漸轉為區分初級軍官軍銜等級的稱號。世界上實行軍銜制的國家都設有尉官軍銜。多數國家分為上尉、中尉、少尉,有的國家還有準尉和大尉。

  校官是中級軍官軍銜的統稱,世界各地的軍銜等級中均設有校官軍銜,多數國家分上校,中校,少校,有的國家還有大校。

  將官又稱為將軍,是高階軍官軍銜的統稱,始於16世紀的法國軍隊。後來,將官軍銜逐漸被大多數國家採用。一般分為上將,中將,少將,准將。

  元帥是許多國家的最高軍銜。

  軍銜等級設定的數量,每個國家各不相同,最多的設二十多級,最少的只設十幾級。軍銜等級設定多少,總體上受本國軍隊的規模和編制體制的制約。歐洲早期的軍隊最大編制是團,所以當時最高軍銜只到上校,將軍則是代表君主或元首指揮作戰的首領。以後,隨著軍隊組織編制的擴大,將軍逐步區分為若干等級,以指揮不同規模的軍隊。各國軍官軍銜同軍隊職務之間有一定的對稱關係,通常是少尉對應排長,中尉對應副連長,上尉對應連長,少校對應營長,中校對應副團長,上校對應團長,准將對應旅長,少將對應師長,中將對應軍長,上將對應方面軍司令官。

  :上將

  上將為許多國家將級軍官中高級別的軍銜稱號。上將在英語中與“將軍”為同一個詞***General***,但在法、德等語中則是在將軍之後加一個名詞或形容詞構成,法語為“集團軍將軍”***Gneraldarmee***,德語為“最高的將軍”***Generaloberst***。

  最早的俄軍上將軍銜由彼得一世設立,根據1716年陸軍條令規定,俄軍上將擔任總司令官,級別相當於元帥,有權領導將軍“軍事會議”。隨著軍隊規模的擴大和國家軍事體制的發展,有的國家遂將上將區分為幾個等級。最早是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授予潘興以五星上將稱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和大戰結束後,授予馬歇爾等9人以五星上將稱號,其中陸軍4名,空軍1名,海軍4名。中國軍銜制歷史中,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國民政府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軍隊都有設立上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