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文化有哪些基本概念及涵義

  國學熱至今方興未艾。國學文化的興起必然引導民族精神的完善、更新。國學文化在不斷實現自身的揚棄、重鑄的過程中,也對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有生命力的內容。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學文化的介紹,歡迎閱讀。

  國學文化的介紹

  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並涵蓋各歷史時期文化精髓的學術。中國歷史上“國學”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國立學校,自 “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關於國學的定義,除基本定義外,在具體的定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尚未做出統一明確的界定。

  一般來說“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國學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以及中醫學、農學、術數、地理、政治、經濟及書畫、音樂、建築等諸多方面。現“國學”概念產生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當時 “西學東漸”改良之風正值熾熱,張之洞、魏源等人為了與西學相對,提出“中學”***中國之學***這一概念,並主張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一方面學習西方文明,同時又恢復兩漢經學。

  國學是以先秦的經典及諸子學說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清民實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先秦諸子百家學說是共存共鳴的,沒有主從關係,如果按時期所起作用而論,各家學說在各個時期都發揮著或顯性或隱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領域不同而已;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在思想教化領域起主流作用的是儒家,但其它各家學說也在不同的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領域的道家與法家、軍事領域的道家、兵家、醫學領域的道家、醫家、還有其它各領域的各家***名家、墨家、農家……***等等,某一領域起主流作用並不代表全部。所以,國學的各個學派學說並沒有主從之分,並不存在以哪一家學派學說為主體。[1-2]

  國學文化淵源演變

  “國學”這個概念中國歷史上就有,《周禮》裡面就有,《漢書》、《後漢書》、《晉書》裡面,都有“國學”的概念。唐代也有,你看廬山下面有個——現在也還叫——白鹿洞書院,這個書院最早是在南宋朱熹把它建成,成為當時的“四大書院”之一。但是在朱熹之前,這個地方不叫白鹿洞書院,而是叫“白鹿洞國學”。白鹿洞國學是個什麼意思呢?是所學校。可見,在中國歷史上,“國學”這個概念是有的,“國學”這個名詞是有的,但歷來講的所謂“國學”,都是指“國立學校”的意思。明初設中都國子學,後改為國子監,掌國學諸生訓導的政令。[3] 國子監設有禮、樂、律、射、御、書、數等教學科目。[4]

  近代以來所謂“國學”一詞,有學者認為源自日本,江戶時代中期日本思想界一部分人,如荷田春滿等提倡對日本的古代典籍進行研究,以探明本土固有的文化,遂有“國學”之稱。“五四“運動期間,陳獨秀等發起新文化運動,將中國的落後捱打歸罪於二千年來的封建制度,歸罪於以孔子和四書五經,提出“打倒孔家店”等激進口號。但胡適等人在運動後期則針對性地提出“整理國故”口號,主張“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造文明”的口號,力圖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出中西文明的有機結合點,為中國的新生尋找出路。1934年,章炳麟在蘇州創辦章氏國學講習會,對國學做了總結性的講解。章炳麟上述幾次演講經過記錄整理,出版了《國故論衡》、《國學概論》、《章太炎國學演講錄》等書,在二三十年代影響很大。章炳麟所謂國學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文學”五部分,由此可以看出他對國學範圍的界定。此外,胡適、顧頡剛、錢穆等人也有關於“國學”“國故”“國粹”的種種論述。[5] 自 “西學東漸”之風后,為了區別開“西學”與“中國之學”,便產生了現“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這個國學概念。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批判胡適買辦哲學和資產階級唯心史觀,以及歷次的文藝批判運動,“國學”作為一個口號或名詞已基本消失。只是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後,隨著“愛我中華”之風日熾和“中國崛起”口號之響起,尤其是“孔子學院”在海外的遍佈和祭孔大典在國內的連續上演,“國學”又在海內外以前所未有的熱度火起來。

  國學文化涵義解讀

  何謂國學?這個詞的涵義有不同的解讀,社會上尚未有統一的認識。有學者認為國學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凡是中國的文化學術都屬於國學;亦有學者認為國學是專對治國理政而言的,國學特指“治國理政”之學。但無論怎樣,有兩點是可以確定的:

  國學的基本定義是什麼?“國學”的現在涵義是“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而言的,所以國學無可爭議是“中國固有的文化學術”。

  國學門類寬泛複雜,有無主從之分?國學是以先秦諸子百家為根基的,先秦諸子百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並無主從關係;如就各時期所起作用而論,諸子百家學說在各時期各相應領域都起著重要作用,所以諸子百家學說並無主從之分。

  現在一般提到的國學,是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並涵蓋後期各朝代的各類文化學術。因此,廣義上,中國古代和現代的文化和學術,包括中國古代的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易學、術數、醫學、星相、建築等都是國學所涉及的範疇。“國學”之名,始之清末。其時歐美學術進入中國,號為“新學”、“西學”等,與之相對,人們便把中國固有的學問統稱為“舊學”、“中學”或“國學”等。國學也可以指中國古代學說。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諸子,先秦諸子的思想及學說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它們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這些思想從各個不同的方面論述如何治理國家。對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有很深遠的影響,慢慢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

  國學文化分類方式

  按四庫分

  國學的分類方法其一是“四庫全書”的分類方法,它把國學分經、史、子、集四大類。

  “經”是指古籍經典,如《易經》、《詩經》、《孝經》、《論語》、《孟子》等等,後來又增加一點語言訓詁學方面的著作,如《爾雅》。

  “史”指一些史學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馬遷的《史記》、鄭樵的《通志》,斷代史,如班固的《漢書》,陳壽的《三國志》、歐陽修等的《新五代史》等;政事史,如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等;專詳文物典章的制度史,如杜佑的《通典》、馬端臨的《文獻通考》等;以地域為記載中心的方誌等。

  “子”是指中國歷史上創立一個學說或學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荀子》,法家的《韓非子》、《商君書》,兵家的《孫子》,道家的《老子》、《莊子》,以及釋家、農家、醫家、天文演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皆入“子部”。

  “集”是歷史上諸位文人學者的總集和個人的文集。個人的稱為“別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荊公集》等;總集如《昭明文選》、《文苑英華》、《玉臺新詠》等。四庫未列入的一些古代戲劇作品如《長生殿》、《西廂記》、《牡丹亭》也屬集部。

  按屬性分

  另一種是按內容屬性分類,開始分為三類:義理之學、考據之學及辭章之學。

  義理之學,闡明事物道理,也就是哲學;考據之學,從事歷史研究,也就是史學;辭章之學,從事詩詞散文以及章奏、書判等實用文體創作的,就是文學,及今天所說的文史哲等社會科學。後來又有人在此基礎上又加了兩個以補其不足:一是經世之學,即治國馭民的政治、經濟、法律等社會科學知識;二是科技之學,即聲光化電等自然科學知識。

  國學經典編輯

  經部

  經部分為“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群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石經類”、“彙編類”,主要是儒家經典和註釋研究儒家經典的名著。

  經部重要書目

  ***不止於此***

  《周易》 《尚書》 《周禮》 《禮記》 《樂經》

  《孝經》 《春秋》 《詩經》 《爾雅》 《論語》

  史部

  史部分為“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別史類”、“雜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抄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彙編類”。

  史部重要書目

  ***不止於此***

  《史記》 《漢書》 《後漢書》 《三國志》 《春秋左傳》

  《資治通鑑》 《續資治通鑑》 《越絕書》 《吳越春秋》 《晉書》

  《清稗類鈔》 《尚書》 《山海經》 《水經注》 《唐六典》

  《通典》 《史通》 《文史通義》 《戰國策》 《永樂大典》

  子部

  子部分為“儒家類”、“道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演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叢書類”、“彙編類”、“小說家類”、“釋家類”。

  子部重要書目

  ***不止於此***

  《老子》 《墨子》 《列子》 《莊子》 《孫子》

  《荀子》 《韓非子》 《管子》 《尹文子》 《慎子》

  《淮南子》 《抱朴子》 《孟子》 《公孫龍子》 《藝文類聚》

  集部

  集部分為“楚辭類”、“別集類”、“總集類”、“詞曲類”、“閨閣類”。

  集部重要書目

  ***不止於此***

  《楚辭》 《全唐詩》 《全宋詞》 《樂府詩集》 《文選》[8-9]

  《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 《韓昌黎集》 《柳河東集》 《白香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