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與五臟之間有什麼關係

  五行、五臟、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之間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只要你掌握了他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並應用到日常的養生中,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去看看五味與五臟之間關係的資料!

  五味與五臟的關係

  五味各歸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

  無論藥物,還是飲食物,都可以用酸、苦、甘、辛、鹹五味進行分類和概括。五味對於人體五臟,各有所喜,可起到滋補、治療的作用。例如:肝虛血枯者,喜酸味,因酸能補肝;脾虛者,喜甘味,因甘能補脾;心火盛者,喜苦味,因苦能洩火;肺虛有寒者,喜辛味***如辣椒、生薑、大蔥、花椒等***,因辛能宣肺去寒;腎虛者,喜鹹味,因鹹能滋腎。這種藥食氣味與五臟之間存在著某種特異性聯絡的觀點,為中醫藥理學和食療學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基礎。

  五味對人體五臟有補益作用,但是嗜食過多,就會導致髒氣偏勝,陰陽失調,引發疾病,故《內經》中強調指出“氣增日久,夭之由也。”告誡人們:如果過食某種氣味日久,就會引發疾病,成為導致人生命夭折的主要原因。

  喜吃甜的也就喜吃酸的,甜屬土入脾,而酸屬木肝,甜吃的太多,人體自發的攝入酸的以木製土,喜歡辣的很多喜歡鹹的,以水制火

  酸走筋***肝目***,筋病不要多食酸味的食物,多食令人小便不暢。酸氣澀收,膀胱得酸而縮卷,所以使水道不通。

  苦走骨***心舌***,骨病不能多食苦味,多食令人嘔吐。苦入下脘,三焦皆閉,所以會發生嘔吐。

  甘走肉***脾脣***,肉病不能多食甘味,多食令人心中煩悶。甘氣柔潤,胃柔則緩,緩則蟲動,所 以會使人心中煩悶。

  辛走氣***肺鼻***,氣病不能多食辛味,多食令人辣心。辛走上焦,與氣俱行,久留心下,所以令人辣心。

  鹹走血***腎耳***,血病不能多食鹹味,多食令人渴。血與鹹相得則凝,凝則胃汁注入,所以咽喉焦而舌底幹。

  味過於酸,肝氣過溢,木盛土虧,脾氣乃絕,以致皮肉堅厚皺縮,口脣乾薄而掀起。

  味過於苦,脾氣不能潤澤,胃氣便脹滿留滯,以致面板枯槁而無光澤,毛髮脫落而如刻意拔光一樣。

  味過於甘,令心氣喘滿,臉色黑,腎氣不平,胃痛而頭髮脫落。

  味過於辛,筋脈壞散則精神耗傷,導致筋急而手足枯槁。

  味過於鹹,全身大骨之氣勞傷,肌肉瘦削萎縮,心氣抑鬱不舒,脈象凝澀而變色。

  五味宜忌的資料詳情

  木生酸,火生苦,土生甘,金生辛,水生鹹。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偄,

  毒藥攻邪,五穀為養,無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和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春食涼,夏食寒以養陽。秋食溫,冬食熱以養陰。

  五欲:

  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腎欲鹹,此五味和五臟之氣也。

  五宜:

  青色宜酸,肝病宜食:麻、犬、李、韭。

  赤色宜苦,心病宜食:麥、羊、杏、薤

  黃色宜甘,脾病宜食:梗、牛、棗、葵

  白色宜辛,肺病宜食:黃、黍***黃米***、雞、桃、蔥

  黑色宜鹹,腎病宜食:大豆、黃卷、豬、慄、霍***豆類葉子***

  五禁:

  肝病禁辛 宜食甘:梗、牛、棗、葵 。

  心病禁鹹 宜食酸:麻、犬、李、韭。

  脾病禁酸 宜食鹹:大豆、黃卷、豬、慄、霍 。

  肺病禁苦 宜食苦:麥、羊、杏、薤。

  腎病禁甘 宜食辛:黃、黍***黃米***、雞、桃、蔥 。

  中醫與五行之間的聯絡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天造地化而造木生焉。剛交於柔而成根荄,柔交於剛而成枝幹,葉萼屬陽,華實屬陰,由是草中有木,木中有草,得氣之粹為良,得氣之軀,得氣之忌者為毒。故有五行焉,金木水火土”。這短短兩個話,反映了陰陽五行之間的“生、克、之變化”,也就是陰陽五行“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世界是由陰陽五行組成的,它們之間相互聯絡、相互依存、相互排斥、相互滲透、相互包含、相互扶補、他們相互制約,相互作用並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他們之間辯證的關係***“對立統一”***,就是五行哲學。五行哲學是一種運動,是一種規律,它們之間密切配合,使之平衡,無限迴圈,有規律地運動,才能使人類在這地球上,生生不息地生存下來。

  物質世界=氣=陰+陽=五行***陰陽兩性***=+木+火+土+金+水***陰陽兩性***

  五行=十神=官+印+比+食+財+七殺+傷五行***陰陽兩性***=人生***陰陽兩性***

  這裡的“氣”不是空氣也不是八字之中流通的氣,而是一種規律,一種無形的精微的物質比如原子。

  中醫認為,人生百病,皆因於風***木***、寒***水***、暑***君火***,溼***土***、燥***金***、火***相火***六氣,病的外部徵候皆根於髒肺,六氣祲入賬肺而病,都可以用五行生剋的原理來醫病。《黃帝內經》說:“目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這裡講的是五行相剋的一面。那相生的一面是什麼呢?據《黃帝內經》上說:“五臟受氣於其所生,肝受氣於心***木生火***;心受氣於脾***火生土***;脾受氣於肺***土生金***;肺受氣於腎***金生水***;腎受氣於肝***水生木***。所謂的五臟受氣於其所生,也就是病氣按五行相生的關係由”子“髒轉化到”母“髒。不過如果母親病了,也可能會殃及到”子“髒這就是母病及子。在五行系統中,每一個系統都與其它四個發生聯絡,任何兩行之間總有相生或相剋的關係,所以,是不是平衡所以的?關係很重要。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朱熹說: ”陰陽是氣,五行是質。有了質,所以做得物事出來“;天地生物,五行獨先,何事而非五行,七者袞合,便是生物地財料”。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