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的故事_安史之亂的故事背景

  導讀:安史之亂,由於發起叛唐者乃是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故事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這件事是怎樣發生的呢?背景是怎樣的?影響又有哪些?來看看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於安史之亂的故事的經過、背景和影響就知道!

  安史之亂的故事

  天寶十載***751***二月,安祿山兼任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統領邊兵近二十萬。安祿山刑賞己出,日益驕橫,又看到天下武備鬆弛,遂萌生篡奪最高權位的謀反之心。四月,南詔叛附吐蕃,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率兵征討。唐軍大敗,戰死者六萬餘眾,鮮于仲通僅以身免。不久,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又與當時的阿拉伯帝國大食戰於怛邏斯***今哈薩克東南江布林***,唐軍又敗。

  十一載***752***十一月,李林甫死,玄宗以楊國忠繼任宰相,兼領四十餘使。從此,國忠專決朝政,公卿以下,均受其頤指氣使。 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安祿山夥同部將史思明發所部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等共十五萬兵馬,號稱二十萬,反於范陽***治所在今北京市西南***。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聞訊,當即調安西節度使封常清為范陽、平盧節度使,在東都洛陽募兵六萬,守衛河陽大橋***在今河南孟縣南***。接著又以金吾衛大將軍高仙芝率京師五萬兵,屯駐陝郡***治所在今河南三門峽西北***。十二月,安史叛軍佔領東都,封、高二將退守潼關。不久,唐玄宗誤聽了監軍宦官邊令誠讒言,處死了封常清和高仙芝。改派病廢在家的隴右節度使哥舒翰任兵馬副元帥,領兵八萬,進駐潼關。這時,河北十七郡吏民分別在顏杲卿和顏真卿兄弟的率領下,擁有兵士二十多萬,切斷了范陽與東都之間的交通,使祿山陷入困境。

  至德元載***756***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不久,唐玄宗派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和河東節度使李光弼率部從井陘***在今河北井陘西北***東進,會同顏真卿部經營河北。真源縣***今河南鹿邑***令張巡率軍民堅守雍丘***今河南祀縣***,多次擊敗叛軍,確保江淮不失。 同年五月,哥舒翰在唐玄宗和楊國忠的嚴厲威逼下,被迫出兵。結果,兵敗靈寶,潼關失守,叛軍突破潼關險隘,向長安逼進。六月,唐玄宗與楊貴妃、楊國忠兄妹及部分大臣、皇子,連同禁軍將士一千多人出禁苑之西延秋門,向蜀地逃竄。行至馬嵬驛***在今陝西興平境內***,禁軍譁變,殺宰相楊國忠,又逼迫唐玄宗縊死楊貴妃。 太予李亨在部分大臣的擁戴下,北上靈武***今寧夏吳忠西南***。七月,李亨在靈武即帝位,是為唐肅宗。八月,肅宗將郭子儀和李光弼部從河北召至靈武,並聯合回紇騎兵,準備開展大規模的反攻。

  至德二載***757***正月,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殺死。九月,郭子儀率唐軍和回紇騎兵收復長安。接著,又收復東都。安慶緒退守鄴郡***治所在今河南安陽***。幹元元年***758***九月,唐肅宗調遣朔方郭子儀、淮西魯炅、興平李奐、滑濮許叔冀、鎮西北庭李嗣業、鄭蔡季廣琛、河南崔光遠、河東李光弼、關內澤潞王思禮等九節度使率兵六十萬,進討安慶緒。又以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協調和指揮戰事。十月,唐軍進圍鄴城,安慶緒向留守范陽的叛將史思明求救。二年***759***三月,史思明率兵十三萬赴援,與官軍在安陽河北相遇。雙方未及布捙,大風突起,飛沙走石,天地晝晦,兩軍將士大驚,官軍向南潰逃,叛軍向北撤退。不久,史思明率部來到鄴城南,安慶緒出城慰勞,被思明執殺,叛軍返回范陽,思明自稱大燕皇帝。

  上元元年***760***四月,史思明率軍南下,攻佔東都。次年二月,史思明被其子史朝義所殺,朝義即帝位,改元顯聖。寶應元年***762***四月,唐肅宗病重彌留。張皇后與越王李系密謀,企圖誅殺專權宦官李輔國,事洩被殺,肅宗驚嚇而死。

  太子李豫即位,是為唐代宗。同年十月,唐代宗以雍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朔方節度使僕固懷恩為副元帥,統領諸道唐軍和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朝義北逃范陽。 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正月,史朝義逃至廣陽***今河北房山東北***附近,由於眾叛親離,自縊而死。其部將李寶臣、李懷仙、田承嗣相繼投降,先後被任為成德、幽州和魏博三鎮節度使,是為河北三鎮。長達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至此平息。

  安史之亂的故事背景

  藩鎮的設立與勢力壯大

  唐太宗、唐高宗時期屢次開疆拓土,先後討平東、西突厥、高句麗等,使初唐時期建立一個很遼闊的邊境。中央朝廷為加強對邊疆的控制、鞏固邊防和統理異族,便於唐玄宗開元十年***722年***在邊地設十個兵鎮,由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管理。然而,此等每以數州為一鎮的節度使不單管理軍事,而且因兼領按察使、安撫使、節度使等職而兼管豁區內的行政、財政、人民戶口、土地等大權,令原為地方長官之州刺史變為其部屬。據《新唐書·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軍事與行政的統合使得節度使因而雄據一方,尾大不掉,成為唐室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