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規模最大的戰役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對爭奪蘇聯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而進行的戰役,時間自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為止。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部戰線的轉折點,也是規模最大的戰役。下面由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斯大林格勒戰役基本簡介

  蘇德戰爭中,蘇軍為保衛斯大林格勒***今伏爾加格勒***和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軍重兵集團,於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實施的一系列戰略性攻防戰役。

  德軍在莫斯科會戰失敗後,被迫放棄全面進攻,於1942年夏在蘇德戰場南翼實施重點進攻,企圖攻佔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切斷蘇軍的戰略補給線。5月,德軍在哈爾科夫戰役中挫敗蘇軍的進攻。7月中旬,德軍B集團軍群前出到頓河大彎曲部,逼近斯大林格勒。

  起初,F.保盧斯指揮的德軍第6集團軍受領攻佔斯大林格勒的任務,該集團軍轄13個師約27萬人,火炮和迫擊炮約3000門、坦克約500輛,由第4航空隊***作戰飛機近1200架***負責支援。

  會戰中,德軍統帥部不斷增加該方向的兵力,先後參加會戰的還有第4裝甲集團軍、第2集團軍,匈牙利第2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和義大利第8集團軍。蘇聯最高統帥部為保衛斯大林格勒,於7月12日組建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謝苗·康斯坦丁諾維奇·鐵木辛哥,7月23日起為瓦里西·尼古拉耶維奇·戈爾多夫***,轄第62、第63、第64、第21集團軍和空軍第8集團軍,後第57、第51集團軍和第1、第4坦克集團軍相繼編入該方面軍。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的任務是,在巴甫洛夫斯克至上庫爾莫亞爾斯卡亞520公里正面上組織防禦,基本力量集中部署於頓河大彎曲部。

  方面軍開始遂行保衛斯大林格勒任務時僅有12個師16萬人、火炮和迫擊炮2200門、坦克約400輛、飛機454架,由遠端航空兵***轟炸機150~200架***和防空航空兵第102師***殲擊機60架***負責支援。

  方面軍在斯大林格勒州人民群眾支援下,在城市遠接近地構築兩道防禦地帶,在近接近地構築外層、中層、內層和市區四道城市防禦圍廓。先後參加會戰的還有東南方面軍、西南方面軍、頓河方面軍、沃羅涅日方面軍左翼部隊、伏爾加河區艦隊、斯大林格勒防空部隊。

  會戰中,德軍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義大利第8集團軍被殲滅。法西斯集團損失官兵近150萬人,約佔其蘇德戰場總兵力的1/4。蘇軍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勝利扭轉了蘇德戰場的局勢,不僅成為蘇德戰爭的轉折點,而且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性轉折的主要標誌。

  蘇軍從此基本掌握戰略主動權,開始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反攻和進攻。會戰的勝利堅定了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鬥爭的必勝信心,鞏固並擴大了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法西斯集團在斯大林格勒的失敗,震撼了整個法西斯德國,動搖了僕從國對它的信任。

  蘇軍在斯大林格勒的勝利,顯示了蘇軍不斷增強的軍事威力和較高的軍事學術水平。蘇軍最高統帥部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戰略指導和戰役指揮。在防禦階段,構築大縱深防禦體系,適時佔領防禦陣地;及時前調預備隊,組建新的方面軍;不斷實施反突擊和反衝擊,大量消耗敵人,阻止了德軍進攻,為爾後轉入反攻創造了條件。

  反攻開始前,最高統帥部適時制定周密的反攻計劃,隱蔽實施反攻準備,正確選擇主要突擊方向和確定反攻時間。反攻中,3個方面軍先後在7個地段上實施突破,使德軍不能判明蘇軍主要突擊方向和集中使用其預備隊;各方面軍和集團軍之間密切協同,並以坦克軍和機械化軍組成快速叢集,同時而迅速地構成合圍的對內、對外正面,並在對外正面發展反攻;首次充分運用了炮兵進攻這一形式和單層徐進彈幕射擊支援步兵和坦克衝擊的方法;航空兵第一次採取進攻樣式,並協同高射炮兵成功地實施了對被圍德軍集團的空中封鎖等,從而保證了蘇軍在斯大林格勒的勝利。

  德軍在斯大林格勒的失敗,其軍事上的主要原因是:戰略企圖與實力相脫節,過高估計自己的力量;兵力部署分散,形不成進攻重點;後勤供應困難;軍官的錯誤指揮等。[1]

  斯大林格勒戰役歷史背景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及其軸心國盟軍發動“巴巴羅薩計劃”,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悍然入侵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德軍閃電般地佔領了蘇聯西部大片領土。

  在1941年夏秋季遭受了一連串打擊的蘇軍在當年12月進行的莫斯科保衛戰中取得了首次勝利。過度消耗的德軍由於缺乏應付冬季的戰爭裝備和穩定的供應線,並且由於一天夜間氣溫驟然下降,導致德國的機械化部隊完全無法使用,使在莫斯科城下遭受了嚴重打擊,並在部分地區遭到反攻。

  到1942年春天,漫長的蘇德戰線相對穩定了下來,但雙方都在秣馬厲兵,準備更大規模的戰役,以爭奪戰略主動權。鑑於德軍已無力發動全線進攻。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建議,如果再要發動攻勢,就應針對莫斯科。然而希特勒認為攻擊莫斯科目標過於明顯,並且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已經受到了很大削弱,德軍應放棄再次進攻莫斯科的計劃。因此,德國開始籌劃集中兵力在北部和南部戰線發動新一輪區域性攻勢。此外,由於美國在遭到珍珠港偷襲***珍珠港事件***之後對日本宣戰,德國認識到時間頗為緊迫。希特勒希望能夠在美軍有機會加入歐洲戰場之前結束東線戰爭或儘可能削弱蘇聯。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裡津,後來改稱伏爾加格勒***現暫時再次改名為斯大林格勒***,位於伏爾加河下游西岸,戰前居民約60萬人。它是蘇聯內河航運幹線——伏爾加河上的重要港口,又是蘇聯南方的一個鐵路交通樞紐和重要工業城市,擁有一家大型拖拉機廠——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又稱捷爾任斯基拖拉機廠,該工廠是當時蘇聯最大的拖拉機廠,產量佔全蘇的一半,長期以來扮演兵工廠的角色,戰爭時期主要生產坦克***。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是廣闊富饒的頓河下游流域、庫班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區,是蘇聯糧食、石油和煤炭的重要產區。

  1941年,德軍佔領烏克蘭後,斯大林格勒成為蘇聯中央地區通往南方重要經濟區域的唯一交通咽喉,戰略位置極為重要。

  如果德軍佔領這一地區,蘇聯就會失去戰爭所需要的石油、糧食和重要的工業基礎,而德國此時也迫切需要這些資源。在即將發動攻勢之前,希特勒曾對第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說:“如果我拿不到邁科普和格羅茲尼的石油,那麼我就必須結束這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