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師長的好句好段落

  尊敬師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那麼關於有哪些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好句】

  老師為我們開啟知識的大門,老師伴隨我們走過漫長的成長之路,我們應該感恩我們的老師,尊敬我們的老師,沒有老師,我們就學不到知識,我們就是一個文盲,不懂得禮儀和道理,不懂得科學知識。我們只能無知、愚昧、麻木地活著,既不懂追求美好的生活,也不能對祖國做出貢獻。

  老師對我們不厭其煩地諄諄教誨,卻不求任何的回報,只要看到我們好好學習,遵守紀律,老師就心滿意足了。

  我們要抱著一顆感恩的心,感謝關心、幫助過我們的人,感謝老師的教育,尊敬我們的師長,能做到這一點,我們的人格才能更加完善,才能贏得友誼,擁有快樂幸福。

  【好段】

  當我們剛剛走進校園的時候,就開始接觸老師了,老師就像我們的第二任父母,我們有困難的時候,可以找老師,有困惑的時候,可以去找老師。老師無私地培育著我們,傳給我們知識,授給我們做人的道理。

  我們茁壯地成長,老師卻漸漸地老去。他們就像一支燃燒的蠟燭,將光明留給別人,直到流乾最後一滴淚。

  陽光下,老師走過來了,小琳看著老師,心裡是對老師滿滿的熱愛與崇敬。老師就要從她面前走過的時候,小琳趕緊將滑下的書包背好,整了整衣服,用最能表達她敬意的表情說:“老師好!”看著老師微笑地衝她點點頭,她心裡就像吹進了一陣春風似的。

  上數學課了,老師考慮到有些同學跟不上,就複習上一節課的內容。

  我覺得上一節課講的知識已經掌握得差不多了,聽不聽都無所謂。於是我伏在桌子上睡覺了,我坐在教室最後面,我以為老師不會注意到我,誰知剛睡了一會兒,同桌就用手碰了碰我,說:“老師在看你呢!”我不以為意地說:“看就看唄,他講的題目我都會了!”同桌卻說:“你給我起來,你可以當是複習呀,你知道嗎?老師在上面講得那麼辛苦,你卻在下面睡覺,這是對老師的不尊重!”我一個激靈坐直了腰,老師的形象在我心裡是神聖的,我當然尊重他了,可是我在不知不覺中,卻做出了不尊重老師的行為。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尊敬師長是我們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做人的基本。“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老師授給我們知識,伴我們成長,教育我們,愛護我們,他們將我們當做自己的兒女一樣對待,我們不尊重他們,那又去尊重誰呢?誰又會尊重我們呢?

  尊敬老師不是口頭上說說的事情,而是要用行動來表達。上課的時候我們要認真聽講,不與老師頂嘴,不惹老師生氣,不打架鬧事,虛心聽老師的教誨,和同學和睦相處,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大家聽過程門立雪的故事嗎?宋朝的時候,有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叫楊時。他雖然已經40歲了,仍然十分尊敬老師。有一次,他來到老師家,老師正在睡覺。為了不打擾老師睡午覺,他站在門外頂著風雪,等老師叫他進去時,門外的積雪已經有三尺多厚了,楊時也成了雪人。這個故事被傳為尊師的佳話。生活在今天的我們,將這種美德發揚光大是我們的光榮義務。

  有些同學在學校的時候能做到向老師問好,遵守紀律,認真完成老師安排的作業,可是星期天碰上老師,就像不認識似的,招呼也不打一聲,這是不對的,尊敬師長不僅僅是校內的事情,也是校外的事情,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要敬重我們的老師。

  古今中外的偉人,有哪一個不對自己的老師敬若上賓呢?著名物理學家居里夫人在她成名之後,還念念不忘她的小學老師,並在公開場合向她致敬,奉獻給她一束鮮花。

  【名家好段欣賞】

  他所改正的講義,我曾經訂成三厚本,收藏著的,將作為永久的紀念。不幸七年前遷居的時候,中途毀壞了一口書箱,失去半箱書,恰巧這講義也遺失在內了。責成運送局去找尋,寂無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還掛在我北京寓居的東牆上,書桌對面。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於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藤野先生》魯迅

  老師在古代的含義是什麼

  基本釋義

  1.年老輩尊的傳授學術的人

  “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自賢士大夫、老師宿儒、新進小生,聞先生之死,哭泣相吊。”

  ——唐·韓愈《施先生墓銘》

  “自秦之焚書,六經盡矣,至漢而出,皆其殘脫顛倒,或傳之老師昏耄之說,或取之冢墓屋壁之間。”

  ——宋·歐陽修《問進士策》

  “名孚實副,許為老師。”

  ——王闓運《今皇上七年以疆域為紀》

  2.泛稱傳授文化、技藝的人

  “其樂工舞郎,多教坊伶人、百工商賈、州縣避役之人,又無老師良工教習。”——《新五代史·雜傳十七·崔梲》

  “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兒,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金·元好問《示侄孫伯安》詩

  3.明清兩代,生員、舉子稱座主為老師

  “至分宜當國,而諛者稱老翁,其厚之甚者稱夫子。此後門生稱座主俱曰老師。”

  ——明·王世貞《觚不觚錄》

  “自科舉之學興,而師道亡矣。今老師門生之名徧於天下,豈無師哉!”

  ——清·黃宗羲《廣師說》

  “這學裡老師是朝廷制下的,專管秀才,你就中了狀元,這老師也要認的。”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4.對僧侶的尊稱

  “從頭石上留名去,獨向南峰問老師。”

  ——唐·王建《尋李山人不遇》詩

  “年小未受戒,會解如老師。”

  ——唐·姚合《贈盧沙彌小師》詩

  “那普靜老師跏趺在禪床上敲木魚,口中唸經。”

  ——《金瓶梅詞話》第一百回

  5.指軍隊出征日久而疲憊

  “老師費財,亦無益也。”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方今關中之禍,暴兵二載,征戍之勞,老師十萬。”

  ——《晉書·江統傳》

  “語及額勒登保、德楞泰屢次奏捷,則皆為將信將疑之詞,意存忌妬,以揜己老師南山、縱賊隴西之失。”——清·魏源《聖武紀》卷九

  老師地位

  “老師”最初指年老資深的學者, 如《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後來把教學生的人也稱為“老師”,如元好問《示侄孫伯安》一詩:“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兒,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 我國有悠久的尊師重道的傳統,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師”的說法。《呂氏春秋·尊師》雲:“生則謹養,死則敬祭,此尊師之道也。” 古人席地而坐,以西邊為尊,故尊稱家庭教師為“西席”和“西賓”。

  《師說》中:“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原來,彷彿老師只是教授知識,解答問題的人,不苟言笑。其實,自古而今,存在著良多的亦師亦友的典範。老子與孔子便是如此。在我國幾千年的燦爛歷史中,“師”,總是受人尊敬,被人愛戴的。不舉他例,我們就看看我們的魯迅先生吧!先生的家世在其早年時期還屬於富豪。那麼,請看看先生對他的老師的敬畏程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