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戰的發生地點在哪裡

  垓下之戰是在楚漢戰爭中,楚漢兩軍在垓下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那麼你瞭解垓下之戰是怎麼回事嗎?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垓下之戰的發生地點,希望能幫到你。

  垓下之戰的地點

  垓下之戰並不是只是在垓下這一個地方發生了一場戰役,而是主要戰役在垓下,在其他地方也有過一些廝殺,所以叫做垓下之戰。

  當時劉邦的幾路大軍都取得了勝利,順利會師,對項羽的處境非常的不利,於是項羽就只能撤退到了垓下。垓下是古地名了,現在垓下那裡已經不叫垓下了,是在安徽省的靈璧縣境內。垓下也因為垓下之戰被譽為是世界七大古戰場之一,現在已經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了。

  當時項羽與韓信的兵馬交戰,可以說是戰況膠著。但是最後韓信用兵從兩邊包抄了項羽改變了戰局,最後項羽敗下陣來又退回到了垓下。到了晚上,漢軍開始高唱楚歌,具體原因現在已經不明瞭,有的說是用計,有的說是當時漢軍自覺必勝自發而唱。什麼原因已經不重要了,楚軍聽了漢軍唱的楚歌之後認為楚地已經都被漢軍攻佔了,所以士氣大減,項羽覺得大勢已去,就帶了八百精兵突圍出去,漢軍知道後派兵追趕一路追到了東城。東城大概就在今天的安徽定遠縣東南方向一帶。這個時候項羽只剩二十八人了,項羽指揮這二十八人殺出了條血路,最後逃到了烏江江畔,這裡應該就是現在安徽和縣東北長江邊上的烏江浦這一帶了。

  項羽最後在這裡自刎而死,虞姬也是在這裡追隨項羽而去,項羽死的時候只有一匹馬和一個女人了。

  垓下之戰的時間

  垓下之戰發生的時間是公元前202年,這一場戰役決定了劉邦和項羽截然不同的命運。劉邦在垓下之戰中獲得了最後的勝利,之後就建立了統治中國幾百年的漢王朝,至今中國人還稱自己為漢人,影響可謂之深遠。而項羽則只能在烏江江畔自刎而亡。

  公元203年的時候,漢軍與楚軍在廣武對峙,楚軍糧草已盡。但是漢軍方面,韓信、彭越等人的軍隊都沒有調過來,所以沒有辦法對楚軍進行最後的合攻。於是楚軍和漢軍做了一個合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鴻溝和議”了。雙方以鴻溝為界,分了天下,項羽於是就帶了自己的兵馬向固陵方面撤軍了。劉備這個時候也準備自己往西返回了。

  但是張良和陳平卻在這個時候建議了劉邦撕毀協議,趁這個機會對楚軍進行偷襲。劉邦聽了兩個人的話,違背了契約,突然對楚軍進行了打擊。漢軍一路追著楚軍南下,到了夏南的時候,韓信和彭越的部隊也開始南下,於是三方面的兵馬開始合圍楚軍。但是韓信和彭越的兵馬沒有如期出現,劉備一人之力又被項羽給打敗了,劉邦急忙退回了陳下。

  後來劉邦採納了張良的建議,將大片的領土封給了韓信和彭越,這樣劉邦終於請動了兩個人的部隊,他們兩人的兵馬盡數南下,而且劉賈和英布的兵馬也奉命北上,五路兵馬一起合圍項羽,於是項羽就退到了垓下,也就有了垓下之戰了。

  垓下之戰與虞姬的關聯

  在垓下之戰的整個過程中只出現了一個女性人物,這個人物就是西楚霸王項羽的畢生摯愛虞姬。在《楚漢春秋》和《史記·項羽本紀》中都出現了“霸王別姬”的故事,但是裡面的記載並沒有說明虞姬的下場是怎麼樣的,但是我們可以試想一下,虞姬能夠有什麼結局,作為楚霸王的女人,虞姬也只能以死相隨了。而且之後也再也沒有關於虞姬的記載了,所以虞姬引劍自刎的可能性是最高的。

  所以後世在對“霸王別姬”這個故事搬上舞臺的時候也多將虞姬的結局設定成為引劍自刎,這樣的結局最能夠體現虞姬的忠貞,也能夠帶人人心最大的震撼。當然霸王別姬這個故事被人傳說了千百年,後來搬上了舞臺也可以看出這個故事中所包含的力量,以及人們對於霸王河虞姬這段愛情的惋惜。

  如果說人們喜愛霸王別姬這個故事,對他們的愛情感到惋惜和遺憾,還不如說人們是對西楚霸王項羽的人生感到了遺憾和無奈。也許在鴻門宴之前,沒有人會料想到,最後項羽會敗在劉邦的手上。而且項羽最後死的時候,只有一匹烏騅馬還跟著自己。一首《垓下歌》唱盡了多少無奈和憤恨。但是這一切也都將成為隨風散去的往事,人們將不再受困於到底為何是劉邦稱霸了天下,而不是項羽。留給後世的就只有一個悽美動人又充滿了無奈何心酸的愛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