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國書法作品

  劉振國,字天風,號異域常客,1938年8月生於陝西省西安市。中國書法家協會二、三屆理事,西藏文聯委員,西藏自治區書法家協會常務副主席。是我國當代知名的書法家。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劉振國人物簡介

  劉振國,字天風,號異域常客,1938年8月生於陝西省西安市。中國書法家協會二、三屆理事,西藏文聯委員,西藏自治區書法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少年時代受古城文化和碑林石刻薰陶,對書法產生了濃厚興趣。楷書從唐人入手,行書師法李北海的《麓山詩》、《雲麾將軍碑》和王羲之的《蘭亭序》、《聖教序》等歷代名家碑帖。博採眾長,兼收幷蓄,早就形成了渾厚雄健、古樸典雅的書法風格。

  作品入選全國第一、二屆書法篆刻展和由中國書協主辦的許多重大書展,多次參加日本、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紐西蘭等國及香港、臺灣地區舉辦的書法展覽,三次應邀為毛主席紀念堂書寫作品。多幅作品被收入《當代楹聯墨跡選》、《中國現代書法選》、《中國著名書家百人展》、《當代書法篆刻大觀》、《中國名家書法邀請展》等數十本書法專集,有的被名山勝境碑刻石勒碑。《中國書畫報》、海峽之聲廣播電臺、《人民日報》海外版等新聞媒體均對其書法藝術成就作專題報道。藝術傳略被收入《中國當代書家人名辭典》、《世界書畫家人名大辭典》、《中國現代書法選》、《中國書法百家》、《當代中國著名書法家千人作品選》等辭書典籍。為發展西藏書法藝術,培養西藏書法人才,做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西藏書壇的拓荒者”。2001年5月,中國書法家協會授予“書法藝術榮譽獎”。

  書法體式與材料之竹木簡

  從石刻到手書,是書法材料史上的一個大轉拆。兩次性的創作過程變成了一次性的過程,作為創作主體的書法家對創作過程的控制力被大大強化,它意味著書法的自覺意識的大幅度增長,同時也意味著傳達書法藝術資訊的渠道被大大簡化和效率化。手書的第一種物質形態是竹木簡,在蔡倫造紙***仰或是更早的造紙記載***出現以前,人們對紙帛的難覓,是抱著一種非常極端的態度。但竹木之為簡併構成一種事實上的書寫材料,卻是地道的庶民化的文化現象。完全可以想象,在緣木為屋、出沒叢林的早期部落人民乃至先秦兩漢的邊睡地區,竹木是最廉價、級普遍的生活材料,俯拾皆是,取之不盡。

  而工序複雜製作要求極高的造紙業卻是一門“尖端”技術。此外,竹木形窄而薄,便於排列串連,隨著社會政治生活的日趨複雜細密,記事日繁,也使得竹木的被用作書寫材料更有必要。比起重鼎大器來,一捆排接有序、舒捲自如的木片不但其有更多的資訊記載容量,且也易於攜帶。至於繩捆索扎,在卷頭尾處可以打結並用封泥封口,達到密封無法隨便拆看的目的,更是為金石材料所望塵莫及。這種種用途的規定,使竹木簡的書法形式也有了迥異於一般的特殊面貌。具體而言,是竹木片的狹長慣例使它的書寫行例必須保持穩定而不能悠意歪斜,這與秦漢時代隸書的橫結構恰成一種有趣的對比:每片竹木簡幾乎是相同格式。一行撐足,而字距拉開以使橫滿縱疏的對比關係更其明確。這是一種非常疏朗有序的關係。在它前的書法發展中,我們只看到金文的橫豎成列是具有同等有序意識的。

  但金文也好,後它的唐楷也好,其橫豎行列之間並沒有一種慘淡經營的刻意處理,排得整齊是一般技術要求而不是特定的章法審美要求。相形之下竹木簡的獨特章法——它的材料形式和它的書體之間,構成一種非常難得但又非常可貴的映照。從肌理上看,竹木簡材料固有的紋路:木紋與竹莖,也使書法出現了一種生澀豐富的線條效果。其紋界對墨水的滲化力以及對筆毫的滯留力,使線條不致淪陷於滑膩、輕桃之。不但一些精彩之作是如此,即使是一些戍邊兵卒或行醫郎中,未必有多少書法意識,其揮灑線條也概不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