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山水畫作品欣賞_著名山水畫作品圖片

  中國山水畫歷史悠久,其獨特的民族風格與藝術魅力對東方繪畫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小編特意為大家大家提供了關於山水畫的圖片,歡迎欣賞!

  國畫山水畫作品圖片欣賞

  國畫山水畫作品圖片1

  國畫山水畫作品圖片2

  國畫山水畫作品圖片3

  國畫山水畫作品圖片4

  國畫山水畫作品圖片5

  國家山水畫家介紹

  茹峰,1963年生於蘇州,當代國畫家。1982年畢業於蘇州工藝美術學院,1990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同年分配至蘇州古吳軒出版社工作,後調至杭州師範大學美術學院任教,擔任該院技法教研室主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2003年考入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山水畫創作實踐與理論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獲美術學博士學位。2008年調浙江畫院任專職畫家,擔任山水畫工作室主任。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浙江畫院山水畫工作室主任,浙江省美術家協會理事,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學院客座教授,杭州師範大學兼職教授。

  許多人把茹峰歸結為在青綠上做文章,茹峰也說自己甫“以重彩形式來描繪自己所熟知的江南”時“茫然一片”,並不得不參照“水彩畫的滲化虛實,光影律動”。那十年的他,力圖“在藝術語言的拓展中,追求自然、諧調、平和,試圖以一種詩化的語境去表現心中的江南”。茹峰很熱烈地畫著,希望能與古來傳統的經典風格不同,又與當代山水畫各家面貌拉開距離。這種想法十分單純,就像他畫中班駁的老牆,幽深而平實的雨巷,是自然不矯飾的,處處滲著一個發現者的妙不可言。其實不難發現,在“波影中搖曳的意象”背後,茹峰在探討的並不僅僅是“彩”與“墨”的問題,他用心去做的恰是一個“色”字,而“色”並不等“彩”,它屬於傳統繪畫用色的範疇,在“七色”和“五色”中找尋靈感要遠遠比“彩”來的純粹。茹峰就是這樣,在“色”與“墨”、“色”與“水”、“色”與“水墨”之間行走,摸索著自己的路。而茹峰筆下的“色”,也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青綠,茹峰的畫並沒有青綠的堂皇,他心中的江南是迷朦純樸的,哪怕畫的是瑰綠色的山石,暈色的路上飄泊著青油小傘,匆匆步履下的也是那被雨沖刷的有些晶瑩的青石板,水氣後淡定的依然是四合的天井,木質的門扉,屋簷上滴下的菁菁的雨。可以說,茹峰是九十年代較早在現代重彩山水畫創作上得到認可的畫家,業界的肯定紛至沓來,茹峰儘可以像莊子筆下解牛的庖丁“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以一招鮮“屹立”畫壇。然而在九十年代末期,茹峰又決然地選擇轉向,重新進行“水墨山水”的探索。

  如果說以重彩形式描繪熟知的江南,是以與古人之不同,與古人的圖式拉開距離,是一種另闢蹊徑的聰明,而以古人習用的水墨表現江南,更是挑戰自我的加壓,意味著與古人血戰的大智大勇。這種轉向應被看成是畫家 “尋找最恰當的表達形式”的又一次努力,是畫家尋求自身藝術內在突破的需要。2003年的《中國畫家》刊載了茹峰的文章,他坦誠地講述著自己的創作心路,不帶矯飾的將“迴歸水墨”四個字放在所有鉛字的前面,擲地有聲。這是一種由濃重走向素雅,由追求張力走向平和的繪畫實踐。在他的水墨江南山水畫裡,我們看到了三五成排的黑瓦白牆的房子、雨霧氤氳的水道湖泊、斑駁陸離的砌牆石徑,以及精心栽種的盆蘭異卉,畫面總是空無一人,非晨即暮,呈現的正是類似於“空山無人,水流花開”的“空境”。這是濃縮的江南水鄉,是茹峰內心深處的江南世界,茹峰幾乎把它們抽繹成一堆表現符號,有意地對某些物象進行變形處理,組構在各幅不同題目的畫面中,並強化筆墨的功能。茹峰藉助斑駁的肌理效果,不規則的留白,重組整合的幾何空間安排,勾擦皴染的綜合運用,營造出江南水鄉之朦朧美,寄託了畫家對逐漸逝去的江南水鄉的記憶與惋惜。

  茹峰還有一批更近乎“山水”意義上的山水作品,多為尺幅不大的正方形,墨韻氤氳,特別是雲氣的表現,多用墨色的暈染;山石的造型則仍作些變形,橫擦豎皴,講究山石塊面的結構和層次;再綴以些許小樹亭閣,達到了畫家所要追求的畫面“意象”,營造清幽的意境。顯然,這是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技法與觀念等綜合融匯的產物,它與現代水墨和實驗水墨等型別的畫作有著很大的差異。從彩墨迴歸水墨,茹峰的繪畫在變化中潛藏著不變,那是一種恬淡平和的意境,一種懷舊溯遠的心緒,一種高古蒼茫的追求。茹峰筆下的蘇州園林不同於沈文唐仇呈現的吳門景緻,茹峰筆下的富春山色不同於大痴體現的富春山居。這種不泥古、不冒進、承前啟後的“改良主義”,恰恰是中國畫發展的合理程序。惟此,中國畫才能在千年發展中,走過尚形、尚意、尚趣的各各不同的歷程,中國畫家也才能筆墨當隨時代地各領風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