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畫家王蒙

  王蒙***1308-1385***,元代畫家。字叔明,號黃鶴山樵。趙孟頫外孫。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山水畫受趙孟頫影響,師法董源、巨然,集諸家之長自創風格。作品以繁密見勝,重巒疊嶂,長鬆茂樹,氣勢充沛,變化多端;喜用解索、牛毛皴,乾溼互用,寄秀潤清新於厚重渾穆之中;苔點多焦墨渴筆,順勢而下。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王蒙簡介

  年輕時隱居黃鶴山***今餘杭臨平山***幾十年,過著“臥青山,望白雲”的悠閒生活。元末,張士誠據浙西,曾應聘為理問、長史,棄官後隱居臨平***今浙江餘杭臨平鎮***黃鶴山,自號黃鶴山樵。明初王蒙出任泰安***今屬山東***知州,因胡惟庸案牽累,死於獄中。

  王蒙影響

  王蒙能詩文,工書法。尤擅畫山水,得外祖趙孟頫法,以董源、巨然為宗而自成面目。寫景稠密,佈局多重山覆水,善用解索皴和渴墨苔點,表現林巒鬱茂蒼茫的氣氛。山水之外,兼能人物。所作對明、清山水畫影響甚大,僅次於黃公望,後人將其與黃公望、吳鎮、倪瓚合稱為“元四家”。對明清及近代山水畫影響甚大。

  王蒙繪畫特色

  王蒙創造的“水暈墨章”,豐富了民族繪畫的表現技法。他的獨特風格,表現在“元氣磅礴”、用筆熟練、“縱橫離奇,莫辨端倪”。《畫史繪要》中說:“王蒙山水師巨然,甚得用墨法”。而惲南田更說他“遠宗摩詰***王維***”。常用皴法,有解索皴和牛毛皴兩種,其特徵,一是好用蜷曲如蚯蚓的皴筆,以用筆撳變和“繁”著稱;另一是用“淡墨鉤石骨,純以焦墨皴擦,使石中絕無餘地,再加以破點,望之鬱然深秀”。

  代表作品

  董其昌曾在他的作品中題詞:“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傳世的代表作《青卞隱居圖》、《春山讀書圖》,上海博物館藏;《葛稚川移居圖》《夏日山居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秋山草堂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代表作品還有《湘江煙雨圖》《深林疊嶂圖》等。詩文、史學亦精。今存詩集《草堂雅集》。

  《青卞隱居圖》,1366年作,紙本,水墨,縱141釐米、橫42.2釐米,董其昌譽為天下第一。該畫層巒疊嶂,自下而上佈滿整個畫面,用筆隨意,用色典 ,林木山石的區域性感覺極佳,整體效果則顯得零碎,山峰造形也稍嫌奇特,適合近看而不適合遠觀。

  名作《層巒蕭寺圖》為墨筆紙本,尺寸為129×353cm,此軸為清宮舊藏,後經偽滿洲國內務大臣沈瑞麟之手流入海外。清高宗乾隆賞玩此畫之餘層作詩一首並御提於畫右面上方:“巒疊枯荷葉,寺棲老衲寮。煙霞為世界,松竹伴混朝。戶跡絕雙足,鐘聲批七條。林關客未止,未許易相招。”從畫幅上部鑑藏璽印:乾隆御覽之寶***朱文***、乾隆鑑賞***白文***等,可以窺見此軸為歷朝珍重者收藏流傳大致經緯過程。王蒙在此軸中用“高遠”結合“深遠”法。圖寫層巒茂樹,溪流幽谷的江南山景,在組織結構其畫面茂林山寺處理在中景狀態,把松林作近景佈置,佈局屈伸變換,穿插映帶,蜿蜒曲折,雖繁複而見單純,予人以深邃意境,的鬱茂氣勢,引導觀者進入奇特的精神享受,可謂匠心獨運。《層巒蕭寺圖》在繪畫技法上融合了董源、巨然、郭熙、趙孟頫的技法之長,靈動多變,雲頭、牛毛、解索等皴法互動運用,以充分展示江南山巒植被蔥蘢茂密的景象。

  作品欣賞

  《夏山高隱圖》

  元 王蒙 絹本設色 縱149釐米 橫63.5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以深遠和高遠兼用的佈局手法描繪了深山。遠景為一群峰湧動的險峻高山,一條細瀑從前川直掛而下,融入山下輕霧之中,並沿著畫面下半部低峰深壑向近處蜿蜒流淌。山溪在碎石間跌蕩,似能聽到悅耳的迴響。兩岸山石層疊,林木蔥鬱,屋宇掩映。近處林廕庇日 ,涼氣襲人,隱士、書童、仕女、樵夫在屋中、房前、溪邊、道上品茗、談天、汲水、行走,各行其是。整個畫面景物繁密,造型謹嚴,境界深邃而又開闊,有炎夏清涼之意。畫家以其最常用的解索皴畫山石,筆法沉著穩健,墨色層次豐富,設色清淡,色墨互融,為其中年力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