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愛國的隸書書法作品

  隸書結構嚴謹,線條清晰,橫、豎、撇、捺基本筆畫張弛有度,章法自然,便於學習。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希望你們喜歡。

  欣賞:

  1

  2

  3

  隸書的主要筆法概述:

  隸書是在篆書基礎上變化出來的。篆書的形體是不規則的,是一種縱勢的圓轉的造型,隸書的形體則演變為扁方。這種造型的變化,帶來用筆的多樣化,點、畫、撇、捺的筆勢都不同,方筆圓筆,圓中有方,方中有圓,起筆收筆,用筆均有變化。學習隸書,必須研究這些筆法和技巧,認真臨摹傳統的技法。自然,隸書的筆法是和隸書的結體分不開的,線條的長短、粗細、斜曲,筆畫的穿插、呼應、疏密,都是和字的自然結體不可分的。隸書結體中還有筆畫的省繁移位等的異體寫法,如果不掌握這些技法,也不能寫好隸書。就作品整篇來講,隨著內容需要,文字排列,大小變化,錯落有致,要按文字的自然結體,隨時調整。筆畫少的要寫出大的氣勢,筆畫多的,要適當收縮。根據章法需要,自然結體橫勢的字,要寫成縱勢;結體縱勢的字,要寫成橫勢。一般講,隸書的章法,豎行的字間距離短,行與行之間距離稍遠;也有的字間距離大,行間距離小;有的摩崖刻石也有橫不成行的茂密佈局,如《鄐君開通褒斜道刻石》那樣。豐富的章法、佈局的變化,完全是根據風格需要和實際環境而藝術加工的結果。這些都是我們學隸書需要掌握的技法。

  波磔即波筆,也稱三折筆,即“一波三折”,橫波筆的典型用筆,俗稱“蠶頭燕尾”。隸書體勢偏扁而平整,採取分勢,凡字有數筆橫畫而無撇、捺、走之旁者,必有一波磔筆,成為此字突出的筆畫。其用筆是逆入、下蹲後轉筆往上右行,徐徐提筆到筆畫中間後,又徐徐下按,至收筆向下按頓,然後轉筆往上挑出,如同燕尾,至出鋒後收筆或回筆收鋒。

  這些波磔筆處於不同情況不同位置,起收筆都不完全相同。如起筆的“蠶頭”,有的是下頓後成方筆,如“有”字的橫畫起筆;有的是圓筆,如“興”字橫波筆的起筆;有的是方中帶圓,如“祖”字下面橫波筆的起筆;有的是方筆帶圓出鋒,如“幕”字的中間橫波筆的起筆上面出鋒。收筆的“燕尾”的用筆不同,所表現出的形態也不完全一致,如“雅”、“興”、“有”、“祖”、“幕”、“上”諸字的收筆均不相同,造型各異。《史晨碑》的“主”、“録”、“下”、“共”的波磔筆的起收筆也同樣不同。兩個碑在總風格方面各異,但同一碑的字的風格都是一致的。可見是每碑總風格一致下,在寫波磔筆時其形態也是有變化的。

  但是波磔筆在一個字中只有一筆,即使有許多橫畫的字,也只能有一筆,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燕無雙飛”。如“釋”、“”、“在”、“言”、“孝”、“蓋”、“重”等字,都是橫畫多且處在重要位置,但除一筆是波磔筆外,其它橫畫均不是波磔筆畫。

  波磔筆在隸書中是最主要的筆畫,它的用筆規律和豐富的筆法形態,是學隸書首先要認真研究的。這裡介紹的《張遷碑》的波磔筆法,雖然不能包括所有隸書碑的波磔筆法,但是它用筆的主要規律是極具代表性的。我們詳細地分析解剖此碑某些字的波磔筆法,不僅是為了臨摹隸書碑的方便,同時對於創作隸書作品,探索創造自己隸書風格,也會有很大的啟示,看出古人在寫波磔筆畫時,如何從一個字自然結體和篇章佈局的需要出發,寫出多種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