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開題報告範文

  中國茶文化時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那麼中國茶文化的開題報告有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中國茶文化開題報告範文,希望對您有用。

  1

  茶文化茶經濟開題報告

  課題題目:茶與現代經濟

  課題組成員:XXXXX

  主題:二十一世紀的綠色飲料一一茶

  簡要課題說明: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目前世界各國引入的茶種、栽培技術、加工工藝、飲茶方法,最初都是直接或間接由中國傳入的。而中國茶葉更是以其品質之佳享譽海內外。但是近幾年來,中國茶葉對出口量已遠不如從前,中國不再是世界上最大的茶葉出口國。即使是在國內,中國的茶文化也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西方飲料的衝擊和挑戰。我們決定以此入手,來探究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調查中國新興茶文化的發展狀況。

  課題的目的和意義:

  新時期的學生都熱衷於飲用西方飲料,卻不知隱藏在那方便、快捷表象下的是口味的極度單一化。而中國傳統的茶文化恰恰由於品種的多樣化、口味、欣賞的個性化而較難被學生接受。但孰不知,幾千年下來,中國茶文化已積澱起極其豐富的內涵。中國的文化遺產中不論是文學、詩歌、戲曲,上至國家大事的慶典節目,下至民間生活的喜慶婚喪、風俗民風、農時收種,無不滲透著茶文化的影子,去掉茶文化,中國的文化面貌無疑將大大遜色。

  我們研究茶文化在新時期的發展狀況,目的是希望茶文化能以嶄新的面貌適應現代化發展。經濟的高速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使人們不再注重素質的培養,而茶文化則是培養人的素質最佳的精神食糧之一。我們希望以這行動來喚醒大家對茶文化的重視。

  活動計劃:

  1、任務分工:上網調查:周彬琳活動記錄:徐蓮敏資料的整理歸納:金豔文余文偉 設計包裝袋:周璐君光碟製作:劉雯琳姜契

  2、活動步驟:

  階段 :一 二 三

  時間 :5-6周 3-4周 2周

  主要任務: 資料收集 論文成形 製作光碟

  階段目標: 完成論文所需資料的準備工作 論文的整體撰寫 多媒體光碟的製作美化修飾工作

  3、計劃訪問的專家:徐永成老師倪喚風老師等

  4、活動所需條件:圖書資料,如:有關茶文化、茶經濟方面的書籍其它:計算機上網預期成果:論文表達形式:文字、實物、多媒體光碟來源2014-07-03***

  2

  “中國茶文化研究”課題開題報告

  一、 問題產生的背景

  茶文化,是我國曆史悠久的傳統文化中的瑰寶,茶以其獨特的魅力,將我們深深吸引,於是決定對其展開全面探究。因為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有必要去了解中國茶的歷史、種類、衝沏等各方面的知識,因此,我們幾個好茶的同學就組成了這個有關中國茶文化的研究性學習課題小組。

  關於茶,可以研究的極多,有茶具,茶飲,茶道等等。我們上圖書館,上網,請教老師等,從多方面研究,不僅對茶有了更深的瞭解,也對調查的技術有了更深的實踐。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一***、目的:

  瞭解茶的起源、發展、流行以及茶具、茶道等。

  ***二***、意義:

  通過研究,可以更深地瞭解中國茶文化以及其發展歷程,而且可以瞭解更多的中國文化;另一方面,在研究中還可以培養成員的實踐能力。

  三、研究方法

  ***一***、文獻研究法:圖書館、網路查閱相關資料、瞭解相關資訊***主要方法***

  ***二***、親身體驗法:在研究過程中,找機會去品嚐一些種類的茶

  ***三***、討論法:與指導老師進行交流討論

  四、實施步驟

  ***一***、準備階段

  5月23日-24日:邀請指導老師參加,首先對研究的問題進行討論、分析,然後根據成員的自身情況進行分工,並制定一套可行的實施方案

  ***二***、實施階段

  各成員根據自己的任務和方案進行實際操作。

  5月25日-26日:圖書館、網路查閱相關資料,瞭解相關資訊。和指到老師***地理老師***進行資深的交流討論。

  5月27日-6月5日:1.品茶,寫下感受。2.將前面收集到的相關資料進行整理和總結。

  6月6日-9日:邀請指導老師參加,全組成員對研究過程作一個小結,並下寫心得體會。然後對研究資料進行研究總結,從中分析茶在人們生活中越來越流行的原因,以及它對人們生活生產的影響。

  6月10日-13日:小組進行討論,根據調查的結果制定一套合適的報告草案。最後,將報告草案完善歸納,總結並寫出最後的研究報告。

  ***三***、總結階段

  6月15日-17日:將完善後的研究報告給指導老師修改。

  五、預期成果

  完成調查報告和研究報告,培養學習興趣,使我們瞭解中國茶文化。

  六、條件分析

  ***一*** 主觀條件:全體成員對中國茶文化興趣濃厚,行動積極,團結協作。

  ***二*** 可觀條件:學校有微機室,家中有電腦,方便查閱資料。,方案可行,老師十分配合。

  ***三*** 經費來源:本課題經費要求不高,成員可以自籌解決

  ***四*** 參考文獻:《茶文化學》

  3

  淺談中國茶文化的結題報告

  前言

  茶,中國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自從陸羽的《茶經》面世,中國人就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其歷史非常悠久。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茶文化在我國的影響越來越小,人們對茶的認知也越來越少,飲茶知茶的人愈漸愈少,由中國戰國時期的全民飲茶到今日的屈指可數。可見茶,在人們生活中地位的下降,我們作為新時代的新生力量,應該為中國的傳統茶文化出一份力量,所以我們的對中國的茶文化進行了小部分地方的調查。

  經過大家的統一確定課題後,就紛紛的按照自己的任務開展了我們的調查活動。我們小組有八個組員,分工各有不同,我們通過查書、上網、分發問卷等方式,對人們對茶文化的認知以及瞭解和影響都進行了調查。我們因為學習上時間比較緊張,所以只在寒假和暑假進行了小組出外調查,其餘的時間全是每個人分工進行調查,且在學校分發問卷,我們分別對學校裡學校裡的學生、老師、街頭的市民進行了調查問卷,還有到街頭的茶飲店,茶館,茶葉店和茶藝館進行了調查和拍照,終於在這個暑假結束的時候,我們完成了我們的研究性學習,這次的調查,雖然還有很多的東西沒有深入到,但是讓我們對茶文化的瞭解到了很多,在調查學習中學到了很多,我們小組的每個成員都深有感觸。

  茶文化是伴隨著商品經濟的出現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誕生的。歷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識形態,以雅未主義,重於表現詩詞書畫,品茗歌舞。而茶文化發展至今,它的內容更加多元化,涉及到了科技教育、文化藝術、醫學保健等。

  一、 茶文化的內涵

  中國是茶的故鄉,製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名品薈萃,主要品種有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黃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藥物療效,又富欣賞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國個人高雅的娛樂和社交活動,坐茶館、茶話會則是中國人社會性群體茶藝活動。中國茶藝在世界享有盛譽,在唐代就傳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很重禮節。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爭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新增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二、 茶文化與品茶 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品茶”不但是鑑別茶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品茶的環境一般由建築物、園林、擺設、茶具等因素組成。飲茶要求安靜、清新、舒適、乾淨。

  品茶,主題除了差距和差異的要求以外,對茶葉的要求也是很高,而茶的品種總共分為六大類:綠茶類***西湖龍井、惠明茶、洞庭碧螺春、午子仙毫、黃山毛峰、雲霧毛尖、峨嵋竹葉青、南京雨花茶、廬山雲霧、小布巖茶、雲南白毫、遵義毛峰、南山白毛芽、黃竹白毫、麻姑茶、車雲山毛尖、桂林毛尖、東湖銀毫等***、烏龍茶類***武夷巖茶、武夷肉桂、閩北水仙、鐵觀音、白毛猴、鳳凰水仙、臺灣烏龍、白冠雞、水金龜、永春佛手等***、紅茶類***祁門工夫、月紅功夫、川紅功夫、白琳功夫***、白茶類***銀針白毫、白牡丹、***、黃茶***君山銀針***、黑茶類***湖南黑茶、老青茶、四川邊茶、普洱茶***

  茶的品種而遠遠不止這些,還有許多的再加工茶,種類更是多種多樣,數不勝數,但是茶文化的總體特徵都是:優雅。選茗、擇葉、烹茶、入杯、沖泡一杯茶的過程就是創作藝術品的過程,茶藝也由此誕生。中國的茶藝渲染著茶性的清純、優雅、質樸的氣質,增強了藝術的感染力,讓喝茶、品茶成為一件令人愉悅的事。

  三、 中國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利用茶葉和栽培茶樹的國家。茶樹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萬年的歷史。茶被人類發現和利用,大約有四五千年的歷史。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於野生採集活動之中的。古史傳說中認為“神農乃玲瓏玉體,能見其肺肝五臟”,理由是,“若非玲瓏玉體,嘗藥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說“神農嘗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兩說雖均不能盡信,但一靈縷微弱的資訊卻值得注意:“荼”在長久的食用過程中,人們越來注重它的某些療病的“藥”用之性。這反映的是一種洪荒時代的傳佚之事。

  依照《詩經》等有關文獻記錄,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諸類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在食醫合一的歷史時代,茶類植物油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藥用功能是不難為人們所發現的。然而,由一般性的藥用發展為習常的專用飲料,還必須有某種特別的的因素,即人們實際生活中的某種特定需要。巴蜀地區,向為疾疫多發的“煙瘴”之地。“番民以茶為生,缺之必病。”***清·周藹聯《竺國遊記》卷二***故巴蜀人俗常飲食偏辛辣,積習數千年,至今依然。正是這種地域自然條件和由此決定的人們的飲食習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氣,解熱毒。久服成習,藥用之旨逐漸隱沒,茶於是成了一種日常飲料。秦人入巴蜀時,見到的可能就是這種作為日常飲料的飲茶習俗。

  不過經過調查發現,差異先進的繁榮,反而體現在日本。日本的茶道幾乎算得上是國寶的藝術,學會茶道,對日本人來說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而我們現在反觀有著悠久茶文化歷史的中國,青年人已經沒有多少人願意靜下心來泡一杯茶,慢慢的品嚐體會其中的韻味,其中的幽靜,那一縷的清香卻已被可口可樂和咖啡所佔據,而我們認為這不得不是中國的茶之悲哀。

  四、 茶道

  儘管“茶道”這個詞從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華辭典》、《辭海》、《詞源》等工具書中均無此詞條。

  茶道屬於東方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於東方文化往往沒有一個科學的、準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藉自己的悟性去貼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在唐朝寺院僧眾唸經坐禪,皆以茶為飲,清心養神。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動中,品茗賞景,各抒胸襟。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閒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

  中國的茶道早於日本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遺憾的是中國雖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該領域中不斷實踐探索,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卻沒有能夠旗幟鮮明地以“茶道”的名義來發展這項事業,也沒有規範出具有傳統意義的茶道禮儀,以至於使不少人誤以為茶道來源於他邦。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有學者認為必要的儀式對“茶道”的旗幟來說是較為重要的,沒有儀式光自稱有“茶道”,雖然也不能說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稱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終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得來只要兩個動作就可以了:放茶葉、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儀式又過於複雜或是過於講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會把日常的這件小事搞得如此複雜。

  事實上中國茶道並沒有僅僅滿足於以茶修身養性的發明和儀式的規範,而是更加大膽地去探索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創造性地將茶與中藥等多種天然原料有機地結合,使茶飲在醫療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強,並使之獲得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就是中國茶道最具實際價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和喜愛的魅力所在。

  五、茶文化對現實生活人們的影響

  雖然茶文化已經在人們生活中衰落,但茶文化在我們生活中還是有著難以忽視的作用。悠深的茶文化主要是以德為中心,傳承著中國的優良傳統文化,倡導者無私奉獻,反對見利忘義和唯利是圖,重視修生養德,有利於人的心態平衡,可以提高人的心理素質。而在這樣的緊張生活中,品茶,可以作為人們放鬆身心的一種方式,漢語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鬆一番,以應付人生的挑戰,而在香港的茶樓,這個作用十分的顯著和重要。品一杯香茗,對於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豐富文化生活有十分明顯的作用。而且茶文化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品茶、觀看茶具、茶藝,都能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

  茶文化的作用往大了說,也可以促進開放,推進國際文化的交流。在上海市的閘北區連續四屆舉辦國際茶文化節,擴大了閘北區對內外的知名度,而且閘北區四套班子一致決定茶文化節要一直舉辦下去,並投資在閘北公園興建茶文化景點,以期建成茶文化大觀園。國醫茶文化的頻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國界,光腳天下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精神財富。

  而現在的新生事物——街頭飲吧,讓許多的青少年沉迷,這些加了色素的茶飲料,讓青少年們更為之趨勢,現如今我國的茶文化逐漸在人們的生活中所隱退,茶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前景十分令人擔憂。繼承和發揚茶文化,是我們每一個青少年的責任,在這次的調查中,我們看到了中國茶文化影響的消退,更讓我們每一位成員都為之擔心和牽掛,青少年對茶文化的瞭解非常至少,家裡基本上只有大人喝茶,而小孩子都不喜歡茶的味道,味覺已經被汽水的刺激所覆蓋,傳統已經慢慢的在消失,我們應該要積極的宣揚中國的茶文化,拯救傳統文化,不要讓外國將我們的文化所侵佔,這是一種中華精神的丟失,中華民族精神精髓的缺失,我們要用自己的一份力量,作為祖國的未來,要保持這種傳統文化的傳續,要像那些借用他人文化佔為己有的國家宣明,文化的精髓是帶不走的,只要有一箇中國人在,就會有這種生生不息的不斷延續的中華民族的根在。我們都愛上了茶葉,愛上了茶文化,也更愛我們偉大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