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精彩故事

  要說到中國的茶文化,可謂是內容豐富博大精深。那麼中國茶文化的精彩故事有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1

  鐵觀音

  相傳清乾隆年間,安溪西坪上堯茶農魏飲製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觀音菩薩,十年從不間斷,可見禮佛之誠。一夜,魏飲夢見在山崖上有一株透發蘭花香味的茶樹,正想採摘時,一陣狗吠把好夢驚醒。第二天果然在崖石上發現了一株與夢中一模一樣的茶樹。於是採下一些芽葉,帶回家中,精心製作。製成之後茶味甘醇鮮爽,精神為之一振。魏認為這是茶之王,就把這株茶挖回家進行繁殖。幾年之後,茶樹長得枝葉茂盛。因為此茶美如觀音重如鐵,又是觀音託夢所獲,就叫它“鐵觀音”。從此鐵觀音就名揚天下。

  鐵觀音是烏龍茶的極品,其品質特徵是:茶條鄭曲,肥壯圓結,沉重勻整,色澤砂綠,整體形狀似晴蜓頭、螺旋體、青蛙腿。沖泡後湯色多黃濃豔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回甘悠久,俗稱有“音韻”。茶音高而持久,可謂“七泡有餘香”。

  2

  福鼎白茶

  福鼎白茶屬輕微發酵茶類,是中國六大茶類中的璀璨明珠,原產於福建省福鼎市。白茶的製作工藝不炒不揉,只經過萎凋和乾燥的工序,形態自然,其成品茶多芽頭,滿披白毫,如銀似雪,白茶也因此得名。

  陸羽《茶經•七之事》中所載“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據考證,白茶山即為福鼎太姥山,是白茶的原產地。關於白茶的來歷,在當地有太姥娘娘用綠雪芽***白毫銀針***治癒小孩麻疹、毛義夢獲“鯉魚配新茶”等傳說。

  相傳堯帝時,太姥山下一農家女子,因避戰亂,逃至山中,以種藍為業,樂善好施,人稱藍姑。那年太姥山周圍麻疹流行,鄉親們成群結隊上山採藥為家人治病,但都徒勞無功,可惡的病魔奪去了一個又一個人的生命,山村裡處處聞悽哭,山坡上日日添新墳,藍姑那顆善良的心在流血。一天夜裡,藍姑在睡夢中,見到南極仙翁。仙翁發話:“藍姑,在你棲身的鴻雪洞頂,有一株樹,名叫大白茶,它的葉子晒乾後泡沸水,是治療瘟疫的良藥,你趕快去採給鄉親們吧!”藍姑一覺醒來,一骨碌起床,趁月色攀上鴻雪洞頂。頂上岩石壘壘,雜草叢生,荊棘遍佈。她急於找到那株茶樹,一切都顧不得。突然,她發現榛莽之中有一株與眾不同,婷婷玉立的大樹,眼睛一亮:“啊!是大白茶樹!是大白茶樹!”遵照仙翁的囑咐,她迫不及待地將樹上的嫩葉採下來,裝進攬身裙兜。當採滿一兜後,她回過頭,驚奇地發現,樹上又長出了新葉——原來這是仙翁賜予的仙茶啊!為了普救窮苦農家的人們,藍姑拼命地採摘、晒茶,然後把茶葉送到每個山村,教鄉親們如何泡茶給得瘟疫的人們喝,終於戰勝了瘟疫惡魔。

  歷史傳說雕塑***太姥娘娘藍姑***

  歲去年夏,秋歸春回,藍姑從沒有停止過對窮人的幫助,晚年遇仙人指點,於農歷七月七日羽化昇天,人們為了懷念她,尊之為太姥姥娘娘。

  藍姑得道成仙了,一顆心依然掛念著父老鄉親,每年七月七,都要回來,站在仙橋上看望他們。每次見到鄉親們還是那般衣裳襤褸、面黃肌瘦的模樣,回到天上,就大哭一場。有一回,被南極仙翁撞見。仙翁問她因何啼哭,她如實以告:“我不能給窮苦的人們一點幫助,心裡難受啊!”仙翁笑道:“仙姑差矣!天下之大,眾生芸芸,連玉皇大帝、觀音菩薩都不能普救眾生,你有多大能耐?”仙姑說:“話雖如此,可我畢竟是那一方水土養大的。”仙翁點頭稱是:“其實你完全可以讓鄉親過得好一點,你還記得那株茶樹嗎?它的好處多著哩,不僅僅能治瘟疫,更有祛病強身,生津壯神的功能。你瞧我,人稱老壽星,就是回為我長年喝這種茶。你回去教鄉親們,把樹枝剪下扦插,待樹枝長成樹了,再剪下,再插,如此反覆不已,太姥山周圍便都種上大白茶,茶可賣錢,種多了不就富起來了嗎?”仙姑聽了破啼為笑,容顏大展。

  太姥娘娘像

  在西漢時期,有位名叫毛義的太守,清廉剛正,因看不慣貪官當道,於是棄官隨母去深山老林歸隱。母子倆騎白馬來到一座青山前,只覺得異香撲鼻,於是便向路旁一位鶴髮童顏、銀鬚垂胸的老者探問香味來自何處。老人指著蓮花池畔的十八棵白牡丹說,香味就來源於它。母子倆見此處似仙境一般,便留了下來,建廟修道,護花栽茶。一天,母親因年老加之勞累,口吐鮮血病倒了。毛義四處尋藥,正在萬分焦急、非常疲勞睡倒在路旁時,夢中又遇見了那位白髮銀鬚的仙翁,仙翁問清緣由後告訴他:“治你母親的病須用鯉魚配新茶,缺一不可。”毛義醒來回到家中,母親對他說:“剛才夢見仙翁說我須吃鯉魚配新茶,病才能治好。”母子二人同做一夢,認為定是仙人的指點。這時正值寒冬季節,毛義到池塘裡破冰捉到了鯉魚,但冬天到哪裡去採新茶呢? 正在為難之時,忽聽得一聲巨響,那十八棵牡丹竟變成了十八棵仙茶,樹上長滿嫩綠的新芽葉。毛義立即採下晒乾,說也奇怪,白毛茸茸的茶葉竟像是朵朵白牡丹花,且香氣撲鼻。毛義立即用新茶煮鯉魚給母親吃,母親的病果然好了,她囑咐兒子好生看管這十八棵茶樹,說罷跨出門便飄然飛去,變成了掌管這一帶青山的茶仙,幫助百姓種茶。後來為了紀念毛義棄官種茶,造福百姓的功績,建起了白牡丹廟,把這一帶產的名茶叫做“白牡丹茶”。

  太姥山的大白茶因為品質上乘,很快名播四海。茶商們覺得好茶應該有個好名,便邀請了幾個文人共同商議。他們一邊啜著香茗,一邊把玩著茶葉——細長尖尾,分明是一條綠色的雀舌;一身雪茸,又分明是一根潔白的銀針。有個文人提議,就叫“白毫銀針”吧。大家細細品味,愈品愈覺得妙極了。於是,一個獨特的名茶品牌就這樣誕生了。

  清朝郭柏蒼的《閩產錄異》載“福寧府茶區有太姥白毫銀針”,可見白毫銀針在清朝之前早已出名。風霜雨雪不知年,太姥山鴻雪洞那棵茶種福鼎大白茶“綠雪芽”至今仍生機勃勃地生長著,與武夷山的大紅袍齊名,成為茶中極品。

  3

  乾隆封茶與龍井

  在蘇、浙、滬地區,人們最喜愛品龍井茶。“龍井”一詞,既是茶名,又是茶樹種名,同時還是村名、井名和寺名,可謂“五龍合一”。

  西湖龍井茶歷史悠久,究竟始於何代?史無定論。唐代陸羽《茶經》中有:“浙西,以湖州上……杭州、睦州、歙州下,……錢塘生天竺、靈隱二寺……”的記載,可謂龍井茶有文字可考之濫觴。據南宋《淳祐臨安志》等書記載,北宋時,下天竺香林洞產的“香林茶”、上天竺白雲峰所產的“白雲茶”、葛嶺寶雲山所產的“寶雲茶”被列為貢品。蘇軾在杭州任知州時,對西湖種茶的歷史曾作過考證。他認為:西湖最早的茶樹在靈隱、下天竺香林洞一帶,是南朝詩人謝靈運***385~433年***在下天竺翻譯佛經時,從天台山引種過來的。據此推算,西湖產茶約始於南北朝,迄今大約有1500餘年的歷史了。龍井茶之名始於元代,“元四家”之一的虞集對用龍井泉烹煎雨前新茶絕口稱讚。一首《次鄧文原游龍井》詩,使虞整合為最早為龍井茶命名的人。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茶泉類》雲:“杭之龍泓***即龍井也***,茶真者,天地不能及也。山中僅有一二家,炒法甚精。近有山僧焙者亦妙,但出龍井方錄。而龍井山,不過十數畝,外此有茶,似皆不及。附近假充,猶之可也。至於北山西溪,俱充龍井,即杭人識龍井茶味者亦少也,以亂真多耳。”足見當時正宗龍井茶之彌足珍貴。

  至清代,龍井茶區遍佈西湖群山,品質倍受帝王青睞,乾隆六下江南,四上西湖茶區,在龍井觀採茶,品香若,作茶歌成為史傳佳話。龍井茶也因此聲名雀起,躍居全國名茶前列。民國時期,龍井茶一度成為全國名茶之冠,被譽為“綠茶皇后”。建國後,龍井茶備受黨和國家領導人關愛,併成為我國主要的外交用茶。

  龍井,位於杭州西子湖西面崇山疊翠的鳳篁嶺中,著名的九溪十八澗即盤曲於此。古時有龍井寺,建於五代後漢乾祐二年***公元948年***,今已成為“龍井問茶”的佳處,名曰“秀翠堂”。堂前有明代陳繼儒的《試茶》詩聯:“泉從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