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職及其註解

  中國古代職官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的相關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丞相與內閣

  秦漢定製,以丞相為輔佐皇帝的最高政務長官,與太尉、御史大夫地位略等。太尉掌軍,御史大夫掌監察,又兼為丞相之副,其相互制約的作用。漢代初期,有時置左右丞相各一人,但一般只置一人,不分左右的。魏文帝置中書監、令,自是事歸臺閣,歷南北兩朝,皆以中書監、侍中、尚書令、僕射諸官掌機密,這就是中書監、令成為宰相的起源。而丞相只作為優禮大臣的崇高官位,不甚假以事權。一直到南宋孝宗以後,才又採用左右丞相名稱,遼金元亦同。明初亦設左右丞相,不久即廢。至成祖時置內閣,只以內閣諸臣參與機務,至此以後不再有丞相之名。

  到清時,大學士贊理機務,表率百僚,但兼殿內及六部尚書銜。到雍正以後,軍機處成立,為全國政務中樞。至清末,又成立內閣。

  六部

  清代六部的執掌如下:

  吏部:主管文官的登記,資格的審查,成績的考核及任免、升降、轉調、俸給、獎恤等事的審查。人員編制:尚書二人,左右侍郎二人,下設文選司,管理文員的選用;考功司,考功過;稽勳司,掌更名改籍終養服制;驗封司,掌封贈襲蔭。各司有郎中、員外郎、主事***各部同***。

  戶部:主管戶口、賦稅、薪餉、鑄幣。其編制為尚書二,侍郎二,下設十四清史司。屬於戶部的有下列二機構:戶部三庫***銀庫、段匹庫、顏料庫***、戶部倉場衙門。

  禮部:主管國家典禮和教育、貢舉。編制:尚書、侍郎,下設儀制司、祠祭司、精膳司、鑄印局。

  兵部:主管練兵、武器和武官一切政令。編制:尚書、侍郎,下設武選司、車駕司、職方司、武庫司。

  邢部:主管國家的法律刑罰。編制:尚書、侍郎,下設十八司***按省分***和贓罰庫司庫***收贓銀送戶部***、律例館***修法令條文***。

  工部:主管土木興建和水利等。編制:尚書、侍郎,下設營繕司、虞衡司、都水司、屯田司、節慎庫、製造庫、料作所、琉璃窖監督、皇木廠監督、管理街道廳。

  九寺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漢以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謂之九寺大卿。歷代略有變動,迄於清皆因之。

  光祿寺:掌宮廷宿衛及侍從,北齊以後兼掌膳食帳幕,唐以後始專司膳,歷代因之。

  太僕寺:掌輿馬畜牧之事,北齊始曰太僕寺,清光緒改革官制時併入陸軍部。

  太常寺:秦署奉常,漢改太常,掌宗廟禮儀,至北齊始有太常寺,清末廢。

  宗正寺:明清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大理寺:掌刑獄案件審理,秦漢為廷尉,北齊為大理寺,歷代因之,清改為大理院。

  衛尉寺:掌門衛屯兵,北齊改為衛尉寺,隋改為軍器儀仗、帳幕之類,明廢,清有鑾儀衛。

  鴻臚寺:秦曰典客,漢改大鴻臚,掌贊導相禮。鴻,聲也,臚,傳也,傳聲贊導,故曰鴻臚,至北齊曰鴻臚寺,清末廢。

  少府寺:掌山澤之事,後又掌宮中服飾衣物、寶貨珍貴之物,隋改為監,歷代因之,明始廢。

  太府寺:即大司農,掌錢穀金帛諸貨幣。

  地方官職

  總督、巡撫——總督系地方最高軍政長官,轄一省或二、三省,綜理軍民要政。巡撫為省級地方政府的長官,總攬一省的軍事、吏治、刑獄等,地位略低於總督。

  司道——是隸屬於巡撫的專設機構。

  布政使掌一省之民政、財政。

  按察使掌全省刑法,理全省的驛傳。

  道受布政使、按察使的領導,有兩種:一種是劃若干府、縣為轄區,可以管轄區內的一般政務;一是管轄及於全省,但是以指定職務為限。前者為分守、分巡地方道。後者為儲糧道、監法道、海關道等。

  知府——掌一府之政,統轄屬縣。

  知州——掌一州之政。

  知縣

  武官

  各省駐防將軍——清制,以八旗世守各省要地,謂之駐防旗,其軍政及民政皆以將軍以下各官領之,純屬地方行政範圍者仍由督撫處理。

  提督——統轄綠營本標之官兵及分防之營訊***駐兵地點大者為營、小者為訊***,節制各鎮總兵而聽總督指揮。

  總兵——為綠營兵之高階統將,僅次於提督。分設於各省區,統轄綠營本標之官兵及分防之協***副將所轄之軍事組織為協***,而仍由提督總其成。總兵所轄之兵力大約本標二、三營***稱鎮標***分防則營數不等,多者二三十營,少者三四營。

  參將、遊擊——清制,參將次於副將一級。凡參將之為提督及巡撫營務者,稱提標或撫標中軍參將。遊擊品秩略次於參將。

  清代官員的品級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從之分,共十八級。

  正一品——***文***太師、太傅、太保、大學士。***武***領侍衛內大臣。

  從一品——***文***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總督、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總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文***各省巡撫、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將。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參將。

  從三品——***文***光祿寺卿、太僕寺卿、各省鹽運使。***武***遊擊。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鴻臚寺卿、太僕寺少卿、各省道員。***武***都司。

  從四品——***文***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內閣侍讀學士、各省知府。***武***城門領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祿寺少卿、欽天監監正、六科給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隸州知州。***武***守備。

  從五品——***文***鴻臚寺少卿、各道監察御史、翰林院侍讀、各部員外郎、各省知州。***武***守禦所千總。

  正六品——***文***國子監司業、內閣侍讀、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縣知縣、各省通判。***武***門千總、營千總。

  從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直隸州州同、州同。***武***部千總。

  正七品——***文***翰林院編修、各部院七品筆帖式、順天府學教授、訓導,京縣縣丞外縣縣長、各府學教授。***武***把總。

  從七品——***文***翰林院檢討、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國子監博士、直隸州州判、州判。***武***盛京遊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醫院御醫、各部院八品筆帖式、外府經歷、外縣縣丞、州學正、縣教諭。***武***外委千總。

  從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縣訓導。***武***委署驍騎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筆帖式、縣主薄。***武***外委把總。

  從九品——***文***翰林院侍詔、邢部司獄、州吏目、巡檢。***武***額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縣典史、驛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這裡的太師、太傅、太保……只是對大臣的一種榮譽加銜,或死後所贈。右都御史是總督的加銜;右副都御史是巡撫的加銜;總督和巡撫是地方最高長官,兼了都御史的頭銜,就可以有彈劾權。這些都是空銜而不是實職。

  文官

  正一品

  太師 太傅 太保 大學士

  從一品

  少師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師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尚書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正二品

  太子少師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總督 侍郎 內務府總管

  從二品

  內閣學士 翰林院掌院學士 巡撫 布政使

  正三品

  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 宗人府府丞 通政使司通政 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 太常寺卿 順天府尹 奉天府尹按察使 外務部左右丞

  從三品

  光祿寺卿 太僕寺卿 鹽運使

  正四品

  通政使司副使 大理寺少卿 詹事府少詹事 太常寺少卿 鴻臚寺卿 順天府丞 奉天府丞 道員 外務部左右參議

  從四品

  翰林院侍讀學士 翰林院侍講學士 內閣侍讀學士 國子監祭酒 都轉運運鹽使司同知 知府

  正五品

  左右春坊左右庶子 通政使司參議 光祿寺少卿 六科給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 郎中 順天府治中 奉天府治中欽天監監正 太醫院院使 同知 直隸州知州

  從五品

  翰林院侍讀 翰林院侍講 司經局洗馬 鴻臚寺少卿 監察御史 員外郎 知州 運鹽司運副 鹽課司提舉

  正六品

  內閣侍讀 左右春坊左右中允 國子監司業 部院主事 宗人府主事 寺衙門主事 起居注主事 都察院都事都察院經歷 大理寺左右丞 欽天監左右監副 太醫院院判 京府通判 京縣知縣 兵馬司指揮 欽天監春夏秋冬中五官正 太常寺丞 神樂署署正 府通判

  從六品

  左右春坊左右贊善 翰林院修撰 光祿寺署正 欽天監滿洲五官正 欽天監秋冬官正 布政司經歷 布政司理問運鹽司運判 直隸州州同 州同 僧錄司左右闡教 道錄司左右演法

  正七品

  翰林院編修 通政使司知事 通政使司經歷 大理寺左右評事 太常寺博士 太常寺滿洲讀祝官 國子監監丞內閣典籍 京縣縣丞 兵馬司副指揮 知縣太常寺典簿 按察司經歷 皇史宬尉 太僕寺滿主簿 部院寺內務府司庫 京府儒學滿漢教授 京府儒學訓導 外府教授 七品筆帖式

  從七品

  翰林院檢討 鑾儀衛經歷 中書科掌印中書 內閣中書 辦事中書 詹事府主簿 光祿寺典簿 京府經歷欽天監五官靈臺郎 祠祭署奉祀 布政司都事 運鹽司經歷 直隸州州判 州判 國子監博士 國子監助教 唐古忒學助教 古忒學中書

  正八品

  國子監學正 國子監學錄 欽天監主簿 太醫院御醫 五經博士 八品筆帖式 四氏學學錄 太常寺協律郎布政司司庫大使 運鹽使庫大使 道庫大使 按察司知事 外府經歷 外縣縣丞 鹽課司大使 鹽引批驗所大使 州學正 縣教諭 僧錄司左右講經 道錄司左右至靈

  從八品

  翰林院典簿 國子監典簿 鴻臚寺主簿 欽天監五官司挈壺正 太醫院吏目 祠祭署祀丞 神樂署署正布政司照磨 運鹽司知事 府州縣訓導 僧錄司左右覺義 道錄司左右至義

  正九品

  欽天監五官監侯 欽天監五官司書 太常寺贊禮郎 九品筆帖式 按察司照磨 府知事 同知知事 通判知事縣主簿 和聲署奉鑾

  從九品

  翰林院待詔 工部製造庫司匠 國子監典籍 欽天監博士 鴻臚寺鳴贊 鴻臚寺序班 會同館序班 刑部司獄府照磨 通判照磨 欽天監漏刻博士 太醫院吏目 太常寺司樂 宣課司大使 州吏目 道庫使

  古代加官、兼職、代理官職名詞註解

  加官:

  加官為在原有的官職之外,兼任其他官職。

  據《漢書。百官公卿表上》記載:侍中、左右曹、諸吏、散騎、中常侍,都是加官,被加官者有列侯、將軍、列卿、諸種大夫、郎將、都尉、尚書、太醫令、太官令、甚至郎官中最低的郎中,而且沒有員額限制,多達數十人。加侍中、中常侍者,得以出入宮廷,侍從皇帝左右,起初分別掌管御物雜務,後來漸漸參與朝政。加左右曹者,掌管在殿中接受尚書奏事。加諸吏者,職掌檢舉彈劾不法官吏。被加散騎者,得以在皇帝出行時騎從左右,侍衛天子。

  給事中:

  也是加官,被加者有諸種大夫、博士、議郎。加此官後,得以出入宮禁,侍從左右,以備皇帝隨時顧問應對。此類為諫官,其地位相當於中常侍。宦官中黃門侍郎中有加給事黃門者,得以給事禁中黃闥[宮中小門]之內,親近並宿衛皇帝,其地位僅次於郎將與諸種大夫。這些都是秦朝的制度,西漢承襲之。魏晉之後,才逐漸成為正員。

  “給事”的含義,就是在皇宮禁止一般人出入的地方供職、服務。也是給事中這一官職的簡稱。

  領:領,是兼職,主管的意思。如桑弘羊為治粟都尉,領大司農;東郭咸陽、孔僅為大農丞,領鹽鐵事;霍光以大將軍領尚書事;劉向為光祿大夫,領校中五經祕書。

  兼:職務較高的官職兼任較低職務職權。張安世車騎將軍、光祿勳,又遷右將軍、光祿勳;宣帝拜蕭望之為前將軍兼光祿勳;趙充國為後將軍兼水衡都尉。常惠為右將軍兼典屬國。

  行:***兼攝***行官也是兼攝的官職制度,具有代理性質,有多種情形:

  1。大官兼管小官職權的事務,諸如: 宗正劉德行京兆尹事;韓延壽為太常,行大行令事;少府樂成行大鴻臚事。漢宣帝臨終拜蕭望之為前將軍、光祿勳,太子少傅周堪為光祿大夫,共領尚書事。

  2。小官代行大官職權的事務,諸如:張湯任御史大夫期間,丞相蔡有、莊青翟先後自殺,張湯以御史大夫官職行丞相事;韓安國為御史大夫五年,丞相田鼢死後,韓安國以御史大夫行丞相事。少府忠行廷尉事。

  3。虛位官階兼任實權官階也稱為行,如:黃霸廷尉行丞相事;太子少傅臣任安行宗正事;

  4。侯爵兼任其它官職,如:留侯張良行太子少傅事。

  5。軍事官吏代行平級行政官吏職權,如:王尊守京輔都尉,行京兆尹事;翟義南陽都尉行太守事。

  上述官職中,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屬於輔導太子的官,並無實權,侯爵也是沒有實權的加官。宗正屬於九卿之列,官階高於京兆尹,太常屬於九卿之首,顯貴高於大行令;黃霸時任太尉,而太尉一官廢除已久,漢宣帝命令黃霸兼管丞相事務,聲稱為了息武興文;宗正一般由皇族充任,而任安並非皇族,因前幾任宗正皆因犯罪被罷免,漢武帝把皇族之外的任安提升為代理宗正,開皇族之外官員充任宗正之先河。京輔都尉與京兆尹,地方都尉與太守都是俸祿二千石的平級官吏,本為同一轄區軍政分工不同。特殊時期採用兼管,如同京城司令兼管地方政務,或軍分割槽司令兼管地委行政事務。

  守:***試守***

  正式任命前試行代理某一職務。諸官初加皆試守一歲,猶如考察試用期。唐以後指職階較低的代理官階較高的的職務。

  例1:《漢書·朱雲傳》:“ 平陵 朱雲 ,兼資文武,忠正有智略,可使以六百石試守禦史大夫,以盡其能。”

  例2:宋 曾鞏 《請令州縣特舉士札子》:“遂取禮部所選之士中第或高第者,以次使試守,滿再歲或三歲,選擇以為州屬及縣令丞郎,有秀才異等,皆以名聞,不拘此制,如此者謂之特舉。”

  假:代理性質的職務。如:趙充國以假司馬隨從貳師將軍出征匈奴 《漢書。趙充國傳》;假稻田使者燕倉 《漢書。昭帝紀》;軍侯假丞杜勳斬郅支單于首級 《漢書。陳湯傳》。

  特進:

  1.官名。始設於西漢末。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下。東漢至南北朝僅為加官無實職。隋唐以後為散官。明以特進光祿大夫為正一品。清廢。參閱《後漢書.和帝紀》"賜諸侯王﹑公﹑將軍﹑特進"李賢注引漢應劭《漢官儀》﹑《宋書.百官志上》﹑《通典.職官十六》﹑《明史.職官志一》。

  2.特予晉升。

  特進”也是加銜,由此朝會時班次就可以進至三公之下了。加“開府儀同三司”則可開設府署、辟召掾屬,享受和三公同等的禮儀。

  再如西漢時期:王商位特進,領城門兵,置幕府,得舉吏如將軍;薛宣加寵特進,位次師安昌侯,給事中視尚書事;張禹以列侯朝朔望,位特進,見禮如丞相。置從事史五人。

  古代女性官職

  摺疊宮官制度

  唐代內廷有宮官制度,系仿照朝廷六部尚書制度而置,分設六尚,即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下統二

  分掌宮廷事務

  管理宮廷事務的機構

  隋煬帝時始置全,唐、宋、明沿設。《隋書.后妃傳序》:“[開皇二年]又採漢、晉舊儀,置六尚、六司、六典,遞相統攝,以掌宮掖之政。一曰尚宮,掌導引皇后及閨閣廩賜。管司令三人,掌圖籍法式,糾察宣奏;典琮三人,掌琮璽器玩......[煬帝時]又增置女官,準尚書省,以六局管二十四司。”前蜀花蕊夫人《宮詞》之十七:“六宮官職總新除,宮女安排入畫圖。二十四司分六局,御前頻見錯相呼。”《明史.職官志三》:“女官。六局。尚宮局,領司四:司記,司言,司簿,司闈。尚儀局,領司四:司籍,司樂,司賓,司贊,彤史。尚服局,領司四:司寶,司衣,司飾,司仗。尚食局,領司四:司膳,司藥,司醞,司餑。尚寢司,領司四:司設,司輿,司苑,司燈。尚功局,領司四:司制,司珍,司彩,司計,宮正司。吳元年置內職六尚局。洪武五年定為六局一司......司曰宮正。六局分領二十四司,每司或二人或四人。女史十八人。十七年更定品秩。二十二年授宮官敕。服勞多者,或五載六載,得歸父母,聽婚家。年高者許歸,願留者聽。現授職者,家給與祿。二十七年又重定品職。六局各鑄印給之。永樂後,職盡移於宦官。其宮官聽存者,惟尚寶四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