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科普知識問答

  地震是對人類最具威脅性的自然災害之一,具有突發性和不可預測性。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的內容,提供給大家參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歡!

  

  1.天然地震有幾種型別?

  答:天然地震按成因不同主要有三種類型:

  構造地震 由地下深處岩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地震。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約佔全球地震數的90%以上,破壞力也最大。

  火山地震 由於火山作用,如岩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地震。它的影響範圍一般較小,發生的也較少,約佔全球地震數的7%。

  陷落地震 由於地層陷落引起的地震。例如,當地下巖洞或礦山採空區支撐不住頂部的壓力時,就會塌陷引起地震。這類地震更少,大約不到全球地震數的3%,引起的破壞也較小。

  2.全球每年發生多少地震?

  答:地球上每年約發生500多萬次地震,也就是說,每天要發生上萬次地震。不過,它們之中絕大多數太小或離我們太遠,人們感覺不到。真正能對人類造成嚴重危害的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約有一二十次;能造成唐山、汶川這樣特別嚴重災害的地震,每年大約有一兩次。

  人們感覺不到的地震,須用地震儀才能記錄下來;不同型別的地震儀能記錄不同強度、不同遠近的地震。目前世界上運轉著數以千計的各種地震儀器,日夜監測著地震的動向。

  3.什麼是震級,它是怎樣測定的?

  答:震級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把“尺子”,它與震源釋放出來的彈性波能量有關。震級越高,表明震源釋放的能量越大;震級相差一級,能量相差30多倍。

  震級通常是通過地震儀記錄到的地面運動的振動幅度來測定的,由於地震波傳播路徑、地震臺臺址條件等的差異,不同臺站所測定的震級不盡相同,所以常常取各臺的平均值作為一次地震的震級。

  地震發生時,距震中較近的臺站常會因為儀器記錄振幅“出格”而難以確定震級,此時就必須藉助更遠的臺站來測定。所以,地震過後一段時間對震級進行修訂是常有的事。

  4.什麼叫震源?什麼叫震中?是怎樣確定的?

  答:地球內部直接產生破裂的地方稱為震源,它是一個區域,但研究地震時常把它看成一個點。地面上正對著震源的那一點稱為震中,它實際上也是一個區域。

  根據地震儀記錄測定的震中稱為微觀震中,用經緯度表示;根據地震巨集觀調查所確定的震中稱為巨集觀震中,它是極震區***震中附近破壞最嚴重的地區***的幾何中心,也用經緯度表示。由於方法不同,巨集觀震中與微觀震中往往並不重合。1900年以前沒有儀器記錄時,地震的震中位置都是按破壞範圍而確定的。

  5.什麼是地震烈度,它與震級有什麼不同?

  答: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影響和破壞程度的一把“尺子”,簡稱烈度。烈度與震級不同。震級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與地震釋放的能量多少有關;而烈度則反映的是地震的後果,一次地震後不同地點烈度不同。打個比方,震級好比一盞燈泡的瓦數,烈度好比某一點受光亮照射的程度,它不僅與燈泡的功率有關,而且與距離的遠近有關。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而烈度則各地不同。

  一般而言,震中地區烈度最高,隨著震中距加大,烈度逐漸減小。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級為7.8級,震中烈度為Ⅺ度;受唐山地震影響,天津市區烈度為Ⅷ度,北京市多數地區烈度為Ⅵ度,再遠到石家莊、太原等地烈度就更低了。

  6.我國為什麼是多地震的國家?

  答:我國地處歐亞大陸東南部,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之間,有些地區本身就是這兩個地震帶的組成部分。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擠壓作用,我國地質構造複雜,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地震活動的範圍廣、強度大、頻率高。在全球大陸地區的大地震中,約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發生在我國。自1900年至20世紀末,我國已發生級以上地震3800餘次;其中,6—6.9級地震460餘次,7—7.9級地震99次, 8級以上地震9次。

  7.我國地震主要分佈在哪些地方?

  答:我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佈在5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這5個地區是:

  ①臺灣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區,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雲南中西部;

  ③西部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

  ④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

  ⑤東南沿海地區,廣東、福建等地。

  8.我國地震災害為什麼嚴重?

  答:地震作為一種自然現象本身並不是災害,但當它達到一定強度,發生在有人類生存的空間,且人們對它沒有足夠的抵禦能力時,便可造成災害。地震越強,人口越密,抗禦能力越低,災害越重。

  我國恰恰在以上三方面都十分不利。首先,我國地震頻繁,強度大,而且絕大多數是發生在大陸地區的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大多隻有十幾至幾十千米。其次,我國許多人口稠密地區,如臺灣、福建、四川、雲南等,都處於地震的多發地區,約有一半城市處於地震多發區或強震波及區,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十分慘重。第三,我國經濟不夠發達,廣大農村和相當一部分城鎮,建築物質量不高,抗震效能差,抗禦地震的能力低。

  所以,我國地震災害十分嚴重。20世紀內,我國已有50多萬人死於地震,約佔同期全世界地震死亡人數的一半。

  9.震後疫病為什麼容易流行?

  答:強烈地震發生後,災區水源、供水系統等遭到破壞或受到汙染,災區生活環境嚴重惡化,故極易造成疫病流行。社會條件的優劣與災後疫病是否流行,關係極為密切。例如,1556年1月23日中國陝西省華縣發生8級地震,史載,死亡人數“奏報有名者”達83萬之眾;實則直接死於地震的只有十數萬人,其餘70餘萬人均死於瘟疫和饑荒。而在社會主義的新中國,震後瘟疫已得到有效的控制。例如,1976年唐山7.8級地震發生時正值炎熱的夏季,但卻創造了“大災之後無大疫”的人間奇蹟,次年春季流行傳染病發病率比常年還低。

  10.什麼是地震前兆?

  答:地震前自然界出現的可能與地震孕育、發生有關的各種徵兆稱作地震前兆。大體有兩類:

  微觀前兆 人的感官不易覺察,須用儀器才能測量到的震前變化。例如,地面的變形,地球的磁場、重力場的變化,地下水化學成分的變化,小地震的活動等。

  巨集觀前兆 人的感官能覺察到的地震前兆。它們大多在臨近地震發生時出現。如井水的升降、變渾,動物行為反常,地聲、地光等。

  觀測微觀前兆是科學家的工作;而發現臨近地震前的巨集觀前兆,則既要靠科學家,也要靠廣大群眾。由於巨集觀前兆往往在臨近地震發生時出現,因此,瞭解它的特點,學會識別它們,對防震減災有重要作用。

  11.震前地下水有哪些異常變化?

  答:①水位、水量的反常變化。如天旱時節井水水位上升,泉水水量增加;豐水季節水位反而下降或泉水斷流。有時還出現井水自流、自噴等現象。

  ②水質的變化。如井水、泉水等變色、變味***如變苦、變甜***、變渾、有異味等。

  ③水溫的變化。水溫超過正常變化範圍。

  ④其他。如翻花冒泡、噴氣發響、井壁變形等。

  12.地下水異常一定與地震有關嗎?

  答:不一定。由於地下水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所以它的異常變化並非一定與地震有關。影響地下水變化的因素有:氣象因素,如干旱、降雨、氣壓變化等;地質因素,如非震的地質原因,改變了地下含水層的狀態;人為因素,如用水量變化、地下工程活動、環境汙染等。因此,發現異常後,要及時反映給地震部門去查明原因,做出判斷。

  13.動物行為異常有哪些表現?

  答:多次震例表明,動物是觀察地震前兆的“活儀器”,它們往往在震前出現各種反常行為,向人們預示災難的臨近。目前已發現有上百種動物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現,其中異常反應比較普遍的有20多種,最常見的動物異常現象有:

  ——驚恐反應 如大牲畜不進圈,狗狂吠,鳥或昆蟲驚飛、非正常群遷等。

  ——抑制型異常 如行為變得遲緩,或發呆發痴、不知所措;或不肯進食等。

  ——生活習性變化 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動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動等。

  14.動物行為異常一定與地震有關嗎?

  答:不一定。因為引起動物反常現象的因素很多,例如天氣變化、環境汙染、飼養不當以及動物自身不適,如生病、懷孕等等。所以,動物有反常表現不一定就是地震前兆。另外,有時***特別是強震發生以後***,人們情緒過分緊張,也可能在觀察動物行為時出現錯覺。因此,發現異常後不要驚慌,應及時反映給地震部門。

  15.什麼是地聲,它有什麼特點?

  答:臨近地震發生前,往往有聲響自地下深處傳來,這就是“地聲”。地聲一般出現在震前幾分鐘、幾小時、幾天或更早;以臨震前幾分鐘出現得最多。

  地聲的聲響與平日人們熟悉的聲音不同且多種多樣。如:“猶如列車從地下賓士而來”“似採石放連珠炮般的聲響”“類似於機器轟鳴聲”“狂風呼嘯聲”“石頭相互摩擦聲”等等。但是,有時地聲也不易與遠處傳來的風聲、雷聲、機器轟鳴聲等相鑑別。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