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人能長壽的原因

  長壽幾乎是世界各民族的追求。中國歷史上,秦始皇、漢武帝等強大的帝王,也不能免俗地求仙、服用靈丹妙藥,以求長生。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發現,百歲以上的老人有一種共同的基因突變,科學家表示這一發現有助於找到減緩人類老化的方法。

  中國古代文人為什麼能長壽?

  據專家根據史料推算,中國古人的平均壽命大概在30歲左右,就是到了建國前也不過35歲而已。這與古代自然條件的惡劣,醫療條件的欠缺,艱苦的勞作,瘟疫流行,戰亂頻仍不無關係。但即便如此,中國古代的文人似乎算是一個特例。他們中活到八九十歲甚至於逾百歲的壽星不乏其人。

  據已有資料顯示的古代文人的平均壽命:先秦兩漢時期,生卒記載明確的文人有20人,平均壽命為58.4歲。這其中孔子活了73歲,荀子74歲,莊子83歲,孟子84歲,墨子92歲,漢朝的伏生活了92歲;隋唐五代79人,平均壽命為65.6歲,“藥王”孫思邈活了141歲,以“歐體”傳世的書法家歐陽詢85歲,“柳體”的創造者、大書法家柳公權88歲;宋代82人,平均為65.6歲,“位卑未敢忘憂國”的詩人陸游享年85歲;金元29人,平均壽命為67歲,畫家書法家黃公望卒年85歲;明代77人,平均為64歲,善音律的冷謙享年150歲,“吳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活到90歲;清代126人,平均為63.4歲,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美譽的黃宗羲享年85歲,桐城學派代表人物“桐城三祖”姚鼐84歲、劉大櫆83歲、方苞81歲。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古代文人的平均壽命,大概是古人平均壽命的一倍左右。

  中國古代的這些文人為什麼較常人的壽命要長些?筆者認為他們身上存在著三點共性的原因:

  一,善修養、重情操。修身可以養性,讀書可以怡情,當然也可以消愁解悶了。中國古代文人以聖人為楷模,心態較常人也有優越感,多數時候能保持一份心靈上的恬靜與淡定,可以說精神上是充實的。行為上又多奉行中庸之道,處事平和,不溫不火,這些都是極助於養生的。

  二,有堅忍的毅力和不屈不撓的性格,從而也賦予了古代文人頑強的生命力。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學而優則仕的指導思想給古代的文人鎖定了人生目標,從而也培育了他們頑強韌性的特性,也不斷磨練著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古人年近花甲仍孜孜讀書以求功名的大有人在。這種精神和毅力讓他們遇事不公之時能隱忍,於不開心處能釋懷。

  三,勤奮多思。勤於用腦有益於健康,文人自是用腦很多,腦細胞充滿活力,衰老的自然慢些,也只有身心都健康人才能長壽。

  可見中國古代文人的性格和處事態度是他們長壽的一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