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

  ----黃河。請跟小編來了解一下。

  

  黃河***YellowRiver***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9.5萬平方公里,是中國境內僅次於長江的河流,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呈“幾”字形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九個省。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在中國歷史上,黃河沿河流域的人類文明帶來很大的影響,是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發祥地之一,被稱為“母親河”。每年都會生產差不多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於種植。

  概述:

  黃河圖冊黃河是中國的第二長河,世界第五長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蜿蜒東流,穿越黃土高原及黃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餘亞飛的《黃河頌》讚美了黃河的精神:“黃河浩蕩貫長虹,浪瀉濤奔氣勢雄;石障山屏難阻擋,千迴百轉總流東”。黃河干流全長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公里***含內流區面積4.2萬平方公里***,平均流量為1774.5 立方米/秒。入海口河寬1500米,一般為500米,較窄處只有300米,水深一般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1.3米。

  黃河呈“幾”字形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九個省。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恰如左河水詩曰:“幾環咆哮卷沙騰,一路狂濤氣勢巨集。裂岸穿峽驚大地,帶雲吐霧嘯蒼穹。”在中國的歷史上,黃河對沿河流域的人類文明帶來了很大影響,它是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發祥地之一,因此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

  流域地形地勢:

  黃河流經地區從河源至貴德多為山嶺及草地高原,屬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過4000米,源頭河谷地海拔4200米,河源段河谷兩岸地形平緩排水不暢,形成大面積沼澤地,湖泊多;貴德自孟津江段是黃土高原地區,黃土高原為呂梁西波,南為渭河谷地,北與鄂爾多斯高原相接,西至蘭州谷地;黃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貌起伏不平,坡陡溝深,溝壑地面坡度15-20度,溝谷面積佔40-50%,溝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進入地勢低平華北平原,海拔不超過50米,進入下游後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變緩,泥沙大量淤積,高出地面4-5米;由於黃河多次改道,地面積出扇狀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為緩崗與窪地相間分佈的傾斜平原,窪地比較開闊平展。

  開放分類:

  中國河流黃河***YellowRiver***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9.5萬平方公里,是中國境內僅次於長江的河流,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呈“幾”字形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九個省。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在中國歷史上,黃河沿河流域的人類文明帶來很大的影響,是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發祥地之一,被稱為“母親河”。每年都會生產差不多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於種植。

  流域地貌:

  黃河流域航拍圖冊黃河流域幅員遼闊,地形地貌差別很大。從西到東橫跨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黃淮海平原四個地貌單元。流域地勢西高東低,西部河源地區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由一系列高山組成,常年積雪,冰川地貌發育;中部地區海拔在1000—2000米之間,為黃土地貌,水土流失嚴重;東部主要由黃河沖積平原組成,河道高懸於地面之上,洪水威脅較大。

  流域內1985年總人口8800萬人,耕地1.86億畝,糧食總產量2600萬噸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是中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中下游沖積平原為農業區。流域可開發水電站裝機容量約2800萬千瓦,主要分佈在桃花峪以上河段;礦產資源豐富,稀土、鋁土礦、煤、石油等儲量在中國都佔有較大比重;流域內有蘭州、西安、鄭州、濟南等重要城市,有隴海、蘭新、京包等重要鐵路交通幹線。

  水文特徵:

  黃河流域東臨海洋,西居內陸,氣候、降水、蒸發、光熱資源及無霜期等差異明顯。流域內氣候大致可分為乾旱、半乾旱和半溼潤氣候,西部乾旱,東部溼潤。全流域多年年平均降水量466毫米,多年年平均蒸發量700—1800毫米。流域內平均氣溫上游1℃—8℃,中游8℃—14℃,下游12℃—14℃。下游無霜期為200—220天,中游150—180天,上游循化以上為50—100天。

  流域水文特徵明顯,上游降水歷時長、強度小,形成的洪水徑流峰小量大;中游降水歷時短、強度大,形成的洪水徑流峰高量小、陡漲陡落,為暴雨洪水,危害較大。

  黃河流域的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嚴重,面積45.4平方公里,其中年平均侵蝕模數大於5000噸/立方米的面積約15.6lEm2。大量泥沙輸入黃河,淤高下游河床,是黃河下游水患嚴重而又難於治理的癥結所在。

  氣象氣溫:

  流域年平均氣溫在-4~+14℃,年降水量平均為478毫米,6~10月降水量佔全年65%~85%,最大暴雨發生在7~8月。河南花園口站多年平均***1919~1974年***實測年徑流量為470億立方米,如包括上游被引用水量則年徑流量為560億立方米。對黃河防洪安全威脅最大的洪水發生在夏秋兩季,稱為伏秋大汛,其次為冬季的凌汛。黃河平均年輸沙量約16億噸,居世界大河之冠。每立方米水中含沙量在幹流龍門附近為30千克以上,在一些支流可達300~500千克。泥沙主要來自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東的黃土高原地區,面積約58萬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積佔43萬平方公里。黃河有水沙異源的特點。托克托以上來水佔全河1/2以上,而來沙只佔9%;三門峽以下來水約佔10%,來沙不到2%;托克托至龍門來水佔15%,而來沙佔55%以上;龍門至三門峽來水佔21%,而來沙佔34%。泥沙粒徑大於0.05毫米的粗沙約佔年沙量的1/4,有80%粗沙來自托克托至龍門區間,粗沙支流多在陝北,以皇甫川來沙最粗。

  人文特徵:

  黃河人圖冊據1990年資料統計,黃河流域人口9781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8.6%。耕地面積1.79億畝,佔全國的12.5%。

  黃河流域很早就是中國農業經濟開發地區。上游的寧蒙河套平原、中游汾渭盆地以及下游引黃灌區都是主要的農業生產基地之一。目前黃河上中游地區仍比較貧困,加快這一地區的開發建設,儘快脫貧致富,對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經濟重心由東部向中西部轉移的戰略部署具有重大意義。

  歷史上黃河流域工業基礎薄弱,新中國成立以來有了很大的發展,建立了一批能源工業、基礎工業基地和新興城市,為進一步發展流域經濟奠定了基礎。能源工業包括煤炭、電力、石油和天然氣等,原煤產量佔全國產量的一半數以上,石油產量約佔全國的l/4,已成為區內最大的工業部門。鉛、鋅、鋁、銅、鉑、鎢、金等有色金屬冶煉工業,以及稀土工業有較大優勢。全國八個規模巨大的鍊鋁廠,黃河流域就佔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