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群島是什麼

  世界上有很多的島嶼,你知道島嗎?下面小編為你揭曉答案:

  那就是我們熟悉的馬來群島

  馬來群島***英語:Malay Archipelago***,也叫南洋群島,世界上最大的島群。屬於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它位於亞洲東南部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遼闊的海域上。東南亞主要由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組成。它由2萬多個島嶼組成。總陸地面積2475249㎞²,約佔世界島嶼面積的20%。沿赤道延伸6100千米,南-北最大寬度3500千米。

  群島上的國家有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東馬來西亞***、東帝汶和巴布亞紐幾內亞***大部分地區***。新幾內亞島有時不納入馬來群島。

  地形

  馬來群島上的地形以山地為主,且多分佈在島嶼中部。平原比較狹小,主要分佈在沿海,只有爪哇島北部和蘇門答臘島東部平原面積較大。馬來群島處於地殼運動活躍的地方,由於三大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彼此擠壓,時常引發地震。

  在地殼隆起形成山地的同時,地下灼熱的岩漿也順地裂縫上湧,在地面噴發形成火山。印尼和菲律賓是東南亞火山數量最多的國家,印度尼西亞有400餘座火山,其中的120座為活火山;菲律賓也有52座火山。這些火山主要分佈在印尼的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努沙登加拉群島和菲律賓的一些島嶼上。

  這些島嶼呈弧形自東向西延伸,因而人們形象地稱之為“燈火走廊”,這裡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爆發最多的地區,是東南亞“最不安定”的區域。由於馬來群島緯度較低,赤道橫貫中部,炎熱多雨的氣候與肥沃的火山土壤為熱帶經濟作物提供了適宜的生長環境。

  島上盛產橡膠,椰子、胡椒、油棕、金雞納霜等,是世界熱帶經濟作物的主要產區。水稻種植也十分廣泛。馬來群島上還蘊藏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錫等礦產資源。石油主要產於蘇門答臘島和加裡曼丹島,印尼和汶萊是主要產油國。錫主要產於印尼的邦加島和勿里洞島。

  形成

  馬來群島位於三大板塊交界處,根據板塊的運動方向,馬來群島中的菲律賓群島及其外側海溝是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形成的,馬來群島中的大巽他群島和努沙登加拉群島及其外側的深海溝則是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相撞形成的。

  自然環境

  按照板塊學說的觀點,板塊內部是穩定區,而板塊之間的會合處是不穩定區。馬來群島處在許多板塊的會合處,西北部為華南—東南亞板塊,它是歐亞板塊的一部分,西南部為印度洋板塊,東南部為澳大利亞板塊,東部為太平洋板塊,東北部為菲律賓海洋板塊。

  菲律賓海洋板塊向西運動,菲律賓海洋地殼沿著琉球海溝和菲律賓海溝消亡。印度洋板塊向北運動,華南—東南亞板塊相對於菲律賓板塊和印度洋板塊向南運動。歐亞板塊的東南邊稜很不規則,有人指出:“引起這種不規則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伊裡安島正北太平洋板塊上一個突角的向西運動”。

  在構造單元上,馬來群島可分為西部分。一部分為穩定性區域,主要包括加裡曼丹島的西南部和蘇門答臘島的東北部。這裡與中南半島僅隔巽他大陸架,地殼相對穩定,缺乏火山,也少地震。另一部分屬於不穩定區域,顯然,除穩定性區域而外的馬來群島,都屬於這種不穩定性區域。這裡山嶺高峻,海溝深陷,地殼極不穩定,火山地震極多。馬來群島是瀕太平洋和喜馬拉雅造山帶和火山地震帶的會合處。

  島弧與海溝共生,這是馬來群島地形結構的突出特徵。整個馬來群島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部分都是島弧——印度尼西亞弧、班達弧和菲律賓弧,外臨深海溝——爪哇海溝、班達海溝和菲律賓海溝。在地形上,如果說中南半島是古老而久經侵蝕的地貌形恣,馬來群島則是由新期地殼變動而形成的支離破碎的高峻地貌。

  在海洋地形方面,馬來群島把東南亞海域分隔成許多形狀不同的海,屬於太平洋的有班達海、爪哇海、蘇拉威西海、蘇祿海、馬魯古海和佛羅勒斯海等;屬於印度洋的有帝汶海、阿拉弗拉海等。東南亞海域深淺相差懸殊,中國南海南部、暹羅灣、馬六甲海峽、巽他海峽和爪哇海這一廣大海域,深度不超過100米,稱為巽他大陸架。海底有古河道和礫石、砂子、砂質壤土等沉積物,證明這裡曾是大陸的一部分。除巽他大陸架而外,餘者多為深海盆地或海溝,一般深度超過4000米。

  氣候特徵

  馬來群島的氣候分屬於兩種型別。印度尼西亞群島主要是赤道多雨氣候,全年高溫多雨,是典型的赤道氣候。但由於受位置***分居南北半球***和地形等因素的影響,內部氣候仍有差異。

  另一方面,印度尼西亞群島的氣候介於亞、澳兩大陸氣候之間,亦兼有熱帶季風氣候的特色,這是印度尼西亞群島氣候與非洲和南美大陸赤道多雨氣候的不同之處。菲律賓群島屬於典型的海洋性熱帶季風氣候,全年炎熱、溼潤,年分二季,隨著季風方向的更換,雨量的季節分配和空間分佈發生變化,此外,強大臺風的頻繁出現是菲律賓群島氣候的重要特徵之一。

  因受地形和氣候的制約,馬來群島的水系都短小急湍,河流的地面蝕低率很大。馬來群島的自然植被分屬於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風林;土壤是與其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風林相適應的熱帶土壤型別;馬來群島的動物界成為亞、澳兩大陸動物的分界處。

  除菲律賓北部外,各島都在赤道10度以內,平均氣溫21度,年降水量從8100mm至500mm不等,大部分地區越過2000mm。

  人文信仰

  馬來群島的居民多信仰伊斯蘭教。也信仰佛教和回教。馬來人***Malays***居住在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汶萊和其他國家仍以馬來人為族稱的居民。多為新馬來人的後裔,社會、經濟和文化比較發達。隨著歷史的發展,這些馬來人之間也開始出現差異,各具民族特點。馬來西亞的馬來人,自稱馬來由人。

  主要分佈在馬來半島中南部和沙撈越地區。多混有華人、印度人、泰人和阿拉伯人的血統。使用馬來語,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有多種方言。原用阿拉伯字母文字,後改用拉丁字母。

  原信印度教、佛教和萬物有靈,15世紀末大多改信伊斯蘭教,屬遜尼派。有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家庭組織除南部森美蘭州母系制佔優勢外,一般都為雙系制。馬來人以農業為主,種水稻、橡膠、椰子、咖啡、金雞納樹和油棕等,有卓越的蔬菜栽培技術。漁業和航海業發達。

  廣義上的馬來人指分佈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各島國的民族。屬蒙古人種馬來型別。通用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諸語言。其民族來源,尚無定論。多數研究者認為,馬來人的祖先約在5000年前從亞洲內陸逐漸南下,遷至中南半島,並經馬來半島***一說經安達曼群島***進入蘇門答臘島,然後往東擴散到爪哇、加裡曼丹、蘇拉威西和菲律賓群島,往西擴散到馬達加斯加島。這種遷徙浪潮持續數千年之久。

  一般按遷徙時間先後大體分為兩種:原始馬來人***包括古馬來人***和新馬來人。原始馬來人遷徙的時間,約在公元前3000~前1000年,社會發展水平較低;新馬來人遷徙的時間約在公元前2~公元16世紀,已受到印度、中國和阿拉伯文化的影響,社會發展水平較高。各地馬來人在其分佈地區均留下人數眾多的後裔,不同程度地與當地居民發生混合以及相互混合,已發展為許多個具有不同族稱的民族,如爪哇人、巽他人、馬都拉人、他加祿人、伊富高人、馬達加斯加人等。

  旅遊景點

  1.京那巴

  魯山京那巴魯山***馬來文:Gunung Kinabalu***,又譯京那峇魯山、基納巴盧山、金乃巴羅山,又稱神山、中國寡婦山,位於馬來西亞沙巴的京那巴魯國家公園 又稱神山公園***Kinabalu National Park***是馬來群島、馬來西亞、婆羅洲和沙巴州最高峰,海拔4095米,以每年0.5釐米的速度長高。

  相傳在古時候,二位在廣州外海打漁的中國兄弟,不慎遇到颱風而漂流至沙巴,便在當地落地生根、娶了當地的土著為妻而生子,無奈兄弟倆都很懷念故鄉,便協議由哥哥先回故鄉探親後再帶一家回中國。

  怎知哥哥卻一去不回,大嫂便每天都站在山上翹首盼望著南中國海希望能看到丈夫的回來,她風雨不改,直到老死,後人為了紀念這偉大的愛情故事,便把此山命名為“中國寡婦山”。

  登山前必須先鍛鍊身體及向國家公園當局註冊,每八位新攀登者需聘請一位嚮導,以保護登山者的安全,攀登京那峇魯山需要兩天,登山者可從早上八點多開始登山,歷時4-8小時可到達山腰的拉班拉打***Laban Rata***或巴那拉班***Panar Laban***住宿,有高山症的朋友必須準備對乙醯氨基酚以防萬一。

  2.熱浪島熱

  浪島***Pulau Redang***位於馬來西亞丁加奴州海岸外45公里處,離西馬不遠。它已被馬來西亞政府列為海洋公園保護區,禁止任何人在23海里水域內捕魚及取走海底珊瑚貝類等生物,但潛水及海底攝影都是被鼓勵的,也可以游泳、滑翔、潛水、追風逐浪,或是在島上的熱帶雨林中尋幽探祕。

  熱浪島擁有蔚藍恬靜的海水,在4月到10月期間,海水可以用綠色翡翠來形容。去熱浪島一定要出海遊附近的海龜島以及海洋公園。在海龜島,當你漂浮在能見度超過10米的海面上,海底的世界一覽無餘時,心裡會產生一絲畏懼的感覺。

  而在海洋公園,在伸手可及的魚群和海底五彩斑斕的活珊瑚中暢遊,你會忘記一切。這裡的海底生長著500餘種色彩繽紛綺麗的珊瑚礁,超過1000種雙殼類生物和3000種魚類品種,吸引了無數世界各地的潛水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