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讓我們攜起手來,傳承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共同牢築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的文化力量!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的相關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寒假期間,我認真讀完《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這一青少年愛國主義讀本,中華民族的一些優秀品質感染著我:愛國如家,孝悌友愛,尊師重教,誠實守信,明理守法,勤學勵志,等等。她給我們留下一座巨大的寶庫,讓我們去參觀和欣賞,去傳承和發揚。其中許多的故事所折射的優良品質,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領悟,並在實際生活中踐行。

  在《六尺巷》中,張家和吳家修身為先,大度做人,謙遜禮讓的優良品質讓我們讚歎。在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學會謙和忍讓。“忍得一時氣,免得百日憂。”忍讓是美德,忍讓能修身養性。

  《黃香溫席》講的是東漢著名孝子黃香的故事:冬天,為了讓父親睡好覺,天一黑,黃香就主動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把被子焐得暖烘烘的,再讓父親安睡,免得受凍。他的孝行被傳為美談,流傳至今。雖然現在我們的生活條件優越,但是我們仍然應該學習他的品質,儘自己的能力為父母和長輩做一些事情,關心家人,從點滴做起,從小事做起,孝敬父母和長輩,成為新時代孝敬父母的新模範。

  《程門立雪》通過記載宋朝楊時為訪師求教、鑽研學問,在雪花飄舞、寒風凜冽的冬日,站在門外,靜候老師的故事,表達了楊時尊敬老師的優良品德。讓我明白,一個人只要尊敬師長,虛心向老師請教,學業才能取得巨大進步,才能成為真正有美德的人。

  文天祥捨生取義,袁德旗永不言棄,馮玉祥不恥下問,包拯執法如山,晏殊誠實守信,匡衡鑿壁借光,等等。讀了這麼多的故事,我明白了許多道理。這些人物的優良品質值得我們學習。為了祖國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為了社會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我們一定會奮發學習,做一個品德高尚、誠信友善的中國好少年,把悠久的中華文化傳承下去,擁有一份美麗的精神家園。

  篇二

  陽春三月,春風和煦,萬木吐綠,百花盛開,一切都充滿了生機與活力。這個季節的我們,也特別的活潑好動。然而,我們在活潑好動之餘,有沒有考慮過這麼一個問題:今天,我們的言談舉止,文明瞭嗎?禮貌了嗎?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文明禮儀之邦,講文明,懂禮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我們這個美麗的校園裡,文明禮貌也無處不在,它像綿綿細雨,滋潤著大地,像陣陣微風,吹進人們的心田。同學們之間互相幫助,互相理解,團結友愛,尊敬師長,文明之花常開放在我們美麗的校園。但是在我們的校園中還存在著許多不文明現象。

  譬如,我們總能看到一些與我們美麗校園極不和諧的白色垃圾,總能聽到一些不堪入耳的髒話,總能目睹到同學之間不該發生的指責與大罵的“脣槍舌戰”。有的同學甚至在公共場所隨地吐痰,給我們生活的空間埋下一顆顆地雷,有的同學甚至不注意愛護公共財物,在白色的牆壁上亂塗亂畫,在嶄新的課桌上刻字留念,殊不知留下的卻是臭名和唾罵,還有的還對“請愛護花草”的警告語視若無睹,為了少走幾步路,隨意踐踏草坪,竟深深踩出一條路來,正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作為一名中學生,傳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我們的使命。如果我們每個同學都能見到老師問聲好,見到同學打招呼,同學之間和睦相處,事事講文明,時時講禮貌,那我們便能生活在一個非常美好的世界中,別人也會因為我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作文

  作為一名中學生,愛護校園,美化環境,同時也是我們的另一個使命。當你扔出手中的垃圾時,請你多走幾步,把它放入垃圾箱;當你看到地上飄著紙片時,請你彎下腰,把它撿起來;當你隨地吐痰時,請你為他人想想,別人會因為我而生病的。如果我們每一位同學都能這樣做,這樣想,那麼,我們的校園一定會更加美好。

  原我們所有的同學都能與文明同行,與禮貌同在,讓文明禮貌永遠伴隨著我們。文明禮貌之月並不只是三月,我們應該事事講文明,時時講禮貌。從自己做起,從眼下做起,把文明禮貌當作我們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同學們,行動起來吧,從此刻出發,做一個文明好少年。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努力,讓文明禮貌之花開遍我們美麗的校園,也讓文明禮貌之花盛開在我們每一個同學的心中!

  篇三

  同學們: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從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到中華特有的文化;從我們的祖先發明創造的甲骨文,到滿載著民族燦爛文化的中華漢字;從四大發明中古老的印刷術,到如今方便快捷的印表機……從古至今,無不閃耀著中華民族智慧的光芒和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中華,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在這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化中,貫徹始終的就是孝,甚至可以說中華文化就是孝文化。中國從西周開始就有孝道,從孟子家喻戶曉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到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二十四孝》,再到現在口口相傳的“百善孝為先”,無不貫徹著中華民族以孝為本的精神文明。再來看看從古至今的“孝”字。“孝”字的甲骨文,只有老人的長髮,沒有老人的身手,長髮之下,是個孩“子”;金文中的“孝”,上半部像一個老態龍鍾、佝僂著的老人,下半部是一個孩“子”的形象,整個字形看上去像是一個孩“子”在“老”人的手下,攙扶著老人走路,體現出了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社會風氣;小篆之孝,以老為上半部,以子為下半部,就像是孩子揹著父母,寓意為“善事父母者”;如今的漢字“孝”,就是孩子將老子頂在頭頂上,老子就是孩子的天;老子坐在孩兒頭上,孩子就是老子的依靠……從古至今的“孝”字都滲透著尊老、敬老、愛老的傳統社會風氣。我們作為新世紀的一代,更要傳承這種至善至美的孝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些膾炙人口的名言名句,我們幾乎就是揹著長大的,現在的我們更要用實際行動去傳承,傳承這份偉大的傳統中華文化。

  需要我們去傳承的中華文化不僅僅是孝,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文化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傳承去弘揚。優秀的中華文化是我們的根,滋養著我們民族的精神家園。我們也要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地去傳承優秀的中華文化,努力弘揚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做好中華文化的傳承人。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讓我們攜起手來,傳承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共同牢築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