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的典故以及解釋精選

  成語是漢語發展長河中的一朵奇葩,它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沃土之中,音律和諧,形式簡潔,寓意豐富,在漢語的歷史發展演變中生生不息,歷久彌新。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90%,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膾炙人口的成語故事

  春秋時,有父子兩人,他們同是孔子的弟子。父親曾哲愛吃羊棗***一種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兒子曾參是個孝子,父親死後,竟不忍心吃羊棗。這件事情在當時曾被儒家子弟大為傳頌。

  到了戰國時,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對這件事不能理解,於是就去向老師孟子請教。公孫丑問:“老師,膾炙和羊棗,哪一樣好吃?”

  “當然是膾炙好吃,沒有哪個不愛吃膾炙的!”公孫丑又問:“既然膾炙好吃,那麼曾參和他父親也都愛吃膾炙的了?那為什麼曾參不戒吃膾炙,只戒吃羊棗呢?”

  孟子回答說:“燴炙,是大家都愛吃的;羊棗的滋味雖比不上燴炙,但卻是曾哲特別愛吃的東西。所以曾參只戒吃羊棗。好比對長輩只忌諱叫名字,不忌諱稱姓一樣,姓有相同的,名字卻是自己所獨有的。”

  孟子的一席話,使公孫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後來人們從孟子所說的“膾炙,所同也”裡引伸出“膾炙人口”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人人讚美的事物和傳誦的詩文。

  【解釋】膾:切細切薄的肉、魚;炙:烤。烤熟的肉。切細的烤肉人人都愛吃。現在比喻人人讚美和傳誦的好詩文。

  篇二:狼狽為奸的故事

  傳說古時候,有狼和狽兩種野獸。狼的前肢長,後腿短;狽的前肢短,後腿長。

  有一次,狼和狽來到一戶農家的羊圈外面,聽到羊在裡面咩咩地叫著,心裡都十分癢癢,想象著羊肉美味鮮嫩,並被自己抱在懷裡啃咬的情景。

  狼流著口說:“狽,你聽聽,羊的叫聲那麼響亮,說明它們很肥美哩!這樣的羊肉一定非常好吃!”

  狽嘆口氣道,“是啊,羊的確肥壯,只是羊圈太高,我們都進不去。”

  狼過了好一會兒眼珠一轉,想了個辦法,在狽耳邊一說,狽連連稱讚狼的腦子好使。

  狽蹲下身子,讓狼騎到脖子上。

  狽站立起來,把狼馱得很高,然後狼就用它的兩條前腿攀上羊圈,猛地捉住了羊圈邊上的一隻羊。

  【解釋】狼和狽一同出外傷害牲畜,狼用前腿,狽用後腿,既跑得快,又能爬高。比喻互相勾結幹壞事。

  篇三:鞭長莫及的故事

  魯宣公十四年***公元前595年***,楚莊王派申舟出使齊國。出使路上要經過宋國,楚莊王仗著國力強盛,要申舟不向宋國借路。申舟說:“如果不借路,宋國人會殺我。”

  “宋國要是殺了你,我就派兵攻打他們。”楚莊王說。

  果然,不向宋國借路的做法激怒了宋國。宋國君臣認為這是對本國的莫大侮辱,就殺了申舟。楚莊王聽到這個訊息,氣得暴跳如雷,立即發兵攻打宋國,一下子就把宋國的都城團團圍住。

  雙方相持了幾個月,楚軍還是沒有取勝。第二年春天,宋國派大夫樂嬰齊到晉國去請求晉國派兵救援。晉景公想要發兵去救宋,國大夫伯宗說:“大王,我們不能出兵,古人有話說:‘鞭子雖然長不能打到馬肚於上。’現在楚國強盛,正受到上天保佑,我們不能和楚相爭。晉國雖然強大,可是能違反天意嗎?俗話說: ‘高高低低,都在心裡’,江河湖泊中容納有汙泥濁水,山林草叢中暗藏有毒蟲猛獸,潔白的美玉中隱藏有斑痕,晉國忍受一點恥辱,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您還是忍一忍吧。”

  景公聽了伯宗的話,停止發兵,改派大夫解揚去宋國,叫宋國不要投降,就說援兵已經出發,很快就要到了。

  宋國人在城中極其艱苦地堅守了幾個月,楚軍攻打不下,最後同意宋國求和,並帶走宋國大夫華元作為人質。

  【解釋】不管做什麼,都不要奢求做自己能力範圍之外的事情。要做,就做自己能力所能涉及的範圍內的才是最適合的。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篇四:走馬看花的故事

  唐朝中期,有位著名的詩人孟郊。他出身貧苦,從小勤奮好學,很有才華。但是,他的仕途卻一直很不順利,從青年到壯年,好幾次參加進士考試都落了第。他雖然窮困潦倒,甚至連自己的家屬都養不起,但他性情耿直,不肯走權貴之門。他決心刻苦攻讀,用自己的真才實學,叩開仕途的大門。唐德宗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孟郊又赴京參加了一次進士考試,這次,他進士及第了,孟郊高興極了。他穿上嶄新的衣服,紮上綵帶紅花,騎著高頭大馬,在長安城裡盡情地遊覽。京城美麗的景色使他讚歎,高中進士的喜悅又使他萬分得意,於是,他寫下了這首著名的《登科後》詩: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首詩把詩人中了進士後的喜悅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其中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成為千古名句。

  【解釋】 走馬:騎著馬跑。騎在奔跑的馬上看花。形容得意愉快的心情,現在多比喻粗略地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