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民間故事

  龍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氏族圖騰之一。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龍女拜觀音

  在觀音菩薩身邊,有一對童男童女,男的叫善財,女的叫龍女。龍女原是東海龍王的小女兒,生得眉清目秀,聰明伶俐,深得龍王的寵愛。一天,她聽說人間玩魚燈,異常熱鬧,就吵著要去觀看。龍王捋捋龍鬚搖搖頭說:“那裡地荒人雜,可不是你龍公主去的地方啊!”龍女又是撒嬌又是裝哭,龍王就是不依。龍女嘟起小嘴巴,心裡想到:你不讓我去,我偏要去!好不容易捱到三更天,便悄悄溜出水晶宮,變成了一個十分好看的漁家少女,踏著蒙隴月色,來到鬧魚燈的地方。這是一個小漁鎮,街上的魚燈多極啦!有黃魚燈、鰲角燈、章魚燈、墨魚燈、鯊魚燈,還有龍蝦燈、海蟹燈、扇貝燈、海螺燈、珊瑚燈……龍女東瞧瞧、西望望,越看越高興,有時竟忘情地往人群裡擠。不一會來到十字路口,這裡更有趣哩!魚燈疊魚燈,燈山接燈山,五顏六色,光華璀璨。龍女似痴似呆地站在一座燈山前,看得出了神。

  誰知這時候從閣樓上潑下半杯冷茶來,不偏不倚正潑在龍女頭上。龍女猛吃一驚,叫苦不已。原來變成少女的龍女,碰不得半滴水,一碰到水,就再也保不住少女模樣了。龍女焦急萬分,怕在大街上現出龍形,招來風雨沖塌燈會,於是不顧一切地擠出人群,狠命地向海邊奔去。剛剛跑到海灘,突然“忽喇喇”一聲,龍女變成一條很大很大的魚,躺在海灘上動彈不得。

  正巧,海灘上來了一瘦一胖的兩個捕魚小子,看到這條金燦燦大魚,一下子愣住了。

  “這是什麼魚呀!怎麼會擱在沙灘上呢?”胖小子膽子小,站得遠遠的說:“從來沒有看過這種魚,怕是不吉利,快走吧!”瘦小子膽子大,不肯離去,邊撥弄著魚邊說:“不管它是什麼魚,扛到街上去賣,準能賺筆外快來用用?”兩人嘀咕了一陣,然後扛著魚,上街叫賣去了。

  那天晚上,觀音菩薩正在紫竹林木裡坐,早將剛才發生的事情看得一清二楚,不覺動了慈悲之心,對站在身後的善財童子說:“你快到漁鎮去,將一條大魚買下來,送到海里放生。”

  善財稽首道:“菩薩哎,弟子哪有銀兩去買魚呀?”

  觀音菩薩笑著說:“你從香爐裡抓一把去就是了。”

  善財點頭稱是,急忙到觀音院抓了一把香灰,踏著一朵蓮花,飛也似地直奔漁鎮。這時,兩個小子已將魚扛到大街,一下子被觀魚燈的人圍住了。稱奇的、讚歎的人問價的,磯磯喳喳,議論村紛,可是誰也不敢貿然買這麼一條大魚。

  有個白鬍子老頭說:“小子,這條魚太大了,你們把它斬開來零賣吧?”胖小子一想,覺得老頭說得有理,於是向人借來一把肉斧,舉起來就要斬魚。突然,一個小孩子叫開了:“快看呀?大魚流眼淚了。”胖小子停斧一看,大魚果然流著兩串晶瑩的眼淚,嚇得丟掉肉斧就往人群外面鑽。瘦小子怕外快泡湯,趕緊拾起肉斧要斬,卻被一個氣喘吁吁趕來的小沙彌阻止住了:“莫斬!莫斬!這條魚我買下了。”眾人一看,十分詫異:“小沙彌怎麼買魚來了?”那個老頭停了一聲,翹著山羊鬍子說:“和尚買魚,怕是要開葷還俗了吧?”

  小沙彌見眾人冷語譏笑,不覺臉紅了,趕緊說:“我買這條魚是去放生的!”說著,掏出一撮碎銀,遞給瘦小子,並要他們將魚扛到海邊。瘦小子暗自高興:“外快賺進了!扛到海邊,說不定等小沙彌一走,依舊能把這條大魚扛回來呢!”他招呼胖小子扛起大魚,跟著小沙彌向海邊走去。

  三人來到海邊,小沙彌叫他們將大魚放到海里。那魚碰到海水,立即打了一個水花,游出老遠老遠,然後掉轉身來,同小沙彌點了點頭,倏忽不見了。瘦小子見魚遊走了,這才斷了再撈外快的念頭,摸出碎銀,要分給胖小子。不料攤開手心一看,碎銀變作了一把香灰,被一陣風吹得無影無蹤。轉眼再找小沙彌,也不知去向了。

  再說東海龍宮裡,自從不見了小公主,宮裡宮外亂成一窩蜂。龍王氣得龍鬚直翹,海龜丞相急得頭頸伸出老長,守門官蟹嚇得亂吐白沫,玉蝦宮女怕得跪在地上打顫。一直鬧到天亮,龍女回到水晶宮,大家才鬆了口氣。龍王瞪起眼睛,怒氣衝衝地呵斥道:“你膽敢犯宮規,私自外出!說!到哪裡去了?”龍女一看龍王動了怒,知道撒嬌也沒有用了,便照實說:“父王,女兒觀魚燈去了,要不是觀音菩薩派善財童子來救我,女兒差點沒命!”

  接著將自己的遭遇講了一遍。龍王聽了,臉上黯然失色。他怕觀音將此事講了出去,讓玉皇大帝知道了,自己就得落下罪名。他越想越氣龍女,一怒之下,竟將她逐出水晶宮。

  龍女傷心極了,茫茫東海,到哪裡去安身呢?第二天,她哭哭啼啼來到蓮花洋。哭聲傳到紫竹林,觀音菩薩一聽就知道是龍女來了,她吩咐善財去接龍女上來。善財蹦蹦跳跳來到龍女面前,笑著問道:“龍女妹妹,你還記得我這個小沙彌嗎?”

  龍女連忙揩掉眼淚,紅著臉說:“你是善財哥哥呀?你是我的救命恩人呢!”說著就要叩拜。善財一把拉住了她:“走,觀音菩薩叫我來接你呢!”善財和龍女手拉手走進紫竹林。龍女一見觀音菩薩端坐在蓮臺上,俯身便拜。觀音菩薩很喜歡龍女,讓她和善財像兄妹一樣住在潮音洞附近的一個巖洞裡,這個巖洞後來稱為“善財龍女洞”。可是龍王反悔了,常常叫龍女回去。龍女依戀著普陀山的風光,再也不願回到禁錮它的水晶宮去了。

  從此,龍女就跟了觀音菩薩。

  :岑港白老龍

  舟山島西岸有個海灣叫岑港。岑港有座高山,山水傾瀉下來,猶如百尺白布懸掛在峭壁上,煞是壯觀。年復一年,在嶺腳邊衝出一口深深的石潭,名叫“龍潭”。

  相傳很久以前,潭裡有一條白龍。每當乾旱之年,那白龍使吸來東海之水,化作甘霖噴降下來,使方圓數十里的村莊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感念白龍,都稱他為“岑港白老龍”。

  有一年,又逢乾旱,白老龍正要吸水降雨,不料玉皇大帝聽一信了東海龍王的饞言,降下旨意,不許他再到東海吸水。白老龍只得忍氣吞聲回到龍潭。一路上,只見禾菽枯焦,遍地生姻,心中好不愴然。一行走之間,忽然耳邊響起一陣哭聲,走近一看,是一位年輕婦人渾身披麻,正跪在滾燙的沙灘上,面對著大海嚎哭。白老龍聽了不免心酸,便上前問道:“大嫂因何在此啼哭?”

  那婦人抹淚一看,見是一位白鬚白髮、面目慈祥的老人,正關切地看著自己,心裡一暖,便哭訴起來。原來那婦人名叫青蓮,從小死了爹孃,由兄嫂作主,嫁給一個孤身小子,夫妻十分恩愛。誰知好景不長,兩人成親不到半年,就碰上這大旱季節。田裡沒指望了,丈夫便邀集鄉親們下海捕魚。不料初次出海就遭橫禍,船被風浪掀翻了,丈夫落水身亡,撇下她一個年輕寡婦,無依無靠,好不悽苦。

  白老龍聽了非常同情,嘆了口氣說:“大嫂不要過份傷心,自古人死不能復生。若不嫌棄,我願幫你捕三年魚。”

  青蓮一怔,慌忙收淚道:“這……這如何使得!俗話說‘海上無風三尺浪’,你這樣大年紀怎麼受得起!”

  白老龍捋著白鬚說:“大嫂儘管放心,老漢自有道理。”

  青蓮見他說得誠懇,心裡暗暗嘀咕道:“瞧他的模樣,八成也是個落荒遭災的。我何不積點陰德,將他收留下來。”於是說道:“我從小沒爹沒孃的,就讓我認你作爹吧!”.說著就要叩頭。

  白老龍心裡好不喜歡,忙伸手將她扶起,笑著說:“青兒不必多禮,老漢當之有愧了!”

  當天夜裡,白老龍藉著星光叮叮噹噹動手修起船來。青蓮回家,取出一畚斗糯米,按照白老龍的囑咐,做了滿滿一籃糯米塊。第二天天亮,青蓮提著籃子來到海邊,左看右看,卻找不見那條破船,心裡正著急,忽聽有人叫她,定睛一看,見白老龍汗水淋漓地從一條嶄新的船裡爬出來,才知自己的破船已經修好了,心裡又高興又感激,忙迎上去說:“爹爹辛苦啦!快吃飯吧!”

  白老龍吃過糯米塊,帶了幾名漁工,當天就出海捕魚了。漁船像箭一樣駛離港灣,不一刻就來到東海大洋。白老龍吩咐漁工撒網,自己卻枕著艙板“呼嚕呼嚕”打起瞌睡來。只見他一邊打鼾,一邊流汗,巨大的汗珠從他額上不斷地湧出來,沾溼了艙面。漁工心裡好不奇怪,卻又不敢叫醒他。不一會,鼾聲止了,又聽他夢嘆般地喊道:“快起網!快起網!”漁工聞聲,慌忙趕到船沿拉起網來。

  說也奇怪,幾個人拉著偌大一頂漁網,卻像扯著一條絲線那般輕巧。拉呀拉呀,拉出海面,竟是滿滿一網大黃魚,條條金光閃亮,尾尾活蹦亂跳。漁工驚喜萬分,忙把黃魚倒進艙裡。誰知倒啊倒啊,三個船艙都裝滿了,網裡的魚還不見倒完。漁工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楞住了。

  傍晚,漁船歸航。青蓮見捕了這許多大黃魚,心裡高興極了!大夥聽說這個白鬚白髮老人捕魚的本事這麼大,都紛紛趕來,求他作大夥的帶頭老大。白老龍捋著白鬚哈哈笑著,滿口答應了。

  從此,白老龍使領著大夥起早摸黑地捕起魚來。每次出海都是滿載而歸,捕上來的魚又大又肥,鄉親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

  轉眼半年過去了。一天,白老龍又領著大夥出海去了。青蓮在家準備好白老龍愛吃的糯米塊,照例到海邊去等船回來。等啊等啊,直到太陽落山,月亮升起,還不見漁船歸航。青蓮又餓又累,就倚著礁石打起盹來……

  突然,她望見面容憔悴的義父匆匆走來,滿懷悲憤地對她說:“青兒,我要走了,你多保重!要是想我,就到岑港嶺下來找,我的屋前掛著九丈六尺白布。”說罷飄然而去。”

  青蓮上前去拉,卻撲了個空。頓時驚醒,才知是夢,心生疑惑。突然,只見海面上呼嘯的狂風推著小山似的大浪鋪天蓋地湧來。這風多大呀!

  把岸上所有的船樁都吹跑了把最堅硬的礁石都打碎了。青連怔怔地望著洶湧的大海,想到自己丈夫的悲慘遭遇,立時臉孔發自,渾身發抖,對著茫茫海天失聲痛哭起來。

  一天又一天,直至第八天早晨,海面上才風平浪息,可是好心腸的白老龍卻再也沒回來。青蓮想起夢裡白老龍跟她說的話,就決定要到岑港嶺下去尋找義父。她做了一籃白老龍愛吃的糯米塊,告別了鄉親們上路了。

  走了一天又一天,過了一村又一村,終於來到岑港嶺下,舉目一看,只見四野茫茫,哪有一戶人家?心裡不免有點害怕。正在焦慮,猛見嶺腳邊有一個石潭,上面懸著百尺飛瀑,就像飄著一塊白布。青蓮趕緊放下籃子,取出糯米塊往潭裡丟。丟一塊糯米塊,叫一聲爹。

  丟了一陣,叫了一陣,潭中突然泛起一陣波浪,水面上慢慢露出一對龍角來。青蓮嚇了一跳,卻聽潭中傳出聲音道:“青兒不要害怕,我便是你的乾爹。”

  青蓮聽了,傷心地哭道:“爹爹,你為啥變成這副樣子?”

  白老龍道:“我本是此地的一條白老龍,想不到此番幫助百姓捕魚,又得罪了東海龍王,在玉帝面前參了一本,說我殘害水族,擾亂龍宮,玉帝降罪下來,把我禁銅在這龍潭之中,不得自由。”

  青蓮聞言:心裡氣極啦!頓時揩乾眼淚,忿忿地嘆道:“唉!為什勤勞的人反而受苦,好心眼的反而獲罪呢?這樣不公平的世間,活著還有什麼意思!”說完,她把糯米塊全倒進潭裡,自己也跟著跳下去。青蓮跳進龍潭,就變成一條青龍,跟著白老龍隱沒在清清的潭水中。

  後來,當地百姓為了紀念他們,設立了兩個會社:一個叫白龍會,一個叫青龍會。每隔三年一小會,十二年一大會。出會時,人們敲鑼打鼓,抬著造型美觀的青、白二龍,穿村遊鄉,好不熱鬧。

  :蠻龍歸正

  據說,大禹治水有三樣法寶:一是伏羲給他的河圖、玉簡;二是天上的應龍,用尾巴劃地,給他指引方向,大禹沿著應龍劃尾的線路,領著民工開鑿河道,疏導洪水;三是大烏龜,把息石和息壤投到低窪的地方。

  有一天,一條全身烏黑的龍,在壩邊的洪水裡翻身打滾,興風作浪,還把大禹他們辛辛苦築起來的大壩弄倒了。應龍告訴禹王,這是一條蠻七蠻八的蠻龍,邪氣太重,歸不了正的。於是烏龜帶著大禹上了一座高山,看見那條全身烏黑的巨龍,頭上長著一對雪白耀眼的龍角,正在嬉戲翻騰,不時掀起沖天的浪。大禹指揮它,它全然不理。大禹於是取出一塊小小的五彩息石,放在烏龜的尾尖,那息石立即成為一塊斗大的巨石。

  烏龜只把尾巴輕輕一揮,天空就劃出一道朦朧虹樣的弧線,五彩息石不偏不倚地落在烏龍腦門頂上的兩隻龍角之間。烏龍哈哈大笑說:"這塊小小的花石頭,奈何我不得。

  可那五彩息石,無時無刻不在膨脹變大。不一會,便把蠻龍的兩面三刀只龍角撐緊了,疼得它直搖頭。五彩息石一直不斷生長,最後終於把蠻龍制服了。從此,蠻龍成了大禹一個得力助手,聽候大禹調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