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揚中華傳統美德故事

  中華傳統美德,是世代相傳並不斷調整和更新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風俗習慣。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文燦拒間

  【文燦拒間】

  文燦之兄。醉毆暴慢。鄰人不平。怒其離間。

  【原文】

  宋周文燦之兄性嗜酒。素仰文燦為生。一日、飲酒大醉後。無故痛毆文燦。其鄰人聞之。鹹為不平。文燦怒曰。兄非毆汝。何得離間我骨肉耶。司馬溫公常書其事以戒人。

  嘗聞杜衍以母改適。二兄遇之無狀。至引劍斫之。傷腦。出血數升。衍受之不怨。可謂悌矣。周文燦之兄。仰弟為生。且賴弟而得飲酒。乃乘醉毆之。宜鄰人之不平。而燦反斥為離間。其悌尤不可及。

  【白話解釋】

  宋朝時候。有一個人姓周。他的名字就叫文燦。他有一個哥哥。生性是最喜歡吃酒。但是窮苦得很。沒有依靠的地方。所以一向靠著周文燦過著生活。有一天。他的哥哥喝了酒。竟喝得大大的醉了。無緣無故。忽然間竟把周文燦重重的痛打了一頓。周文燦的鄰居人家曉得了。大眾替周文燦抱著不平。那裡曉得周文燦反而因為鄰舍的人替他抱不平。他就大大的生氣。對著那鄰舍人說。我的哥哥。並非來打你們。你們那裡可以離間我的骨肉至親呀。司馬溫公很佩服周文燦的行為。常常寫了這一樁事情。去勸戒人家。以作人家兄弟的榜樣。

  :郭伋亭候

  【郭伋亭候】

  郭伋歸早。止於野亭。候期乃入。不欺童齡。

  【原文】

  漢郭伋、字細侯。茂陵人。為幷州守。素結恩德。後行部至西河。童兒數百。各騎竹馬。迎拜於道。問使君何日當還。伋計日告之。既還。先一日。伋恐違信。遂止野亭。候期乃入。上以賢良太守稱之。年八十六卒。

  以太守之尊。與竹馬童兒道旁偶語。乃以不肯失信於兒童。先歸一日。寧止野亭以候期。可謂信之至矣。雖守信不僅在然諾間。而即此小事推之。其開布大信可知。宜其有數百童兒迎拜之雅事也。

  【白話解釋】

  漢朝時代。有一個姓郭名叫伋的。表字叫做細侯。是茂陵地方的人。在幷州地方做太守官。對待百姓們素來廣結恩德。後來因為巡視部下所屬的。到西河地方去。有幾百個小孩子。各人騎了一根竹竿做的馬。在道路上迎著郭伋朝他拜著。問他什麼日子才可以回來。郭伋就計算了一下。把回來的日子告訴了他們。郭伋既然回來。可是比較從前告訴小孩們、預定的日子早了一天。郭伋恐怕失了信。就在野亭裡住著。等到約定的日期。才走進境裡來。光武皇帝稱讚他是個賢良太守。後來郭伋的年紀。到得八十六歲才去世的。

  :劉平期賊

  【劉平期賊】

  劉平避亂。賊欲烹之。乞歸食母。詣賊不欺。

  【原文】

  漢劉平、扶母避亂。出求食。逢餓賊。將烹之。平叩頭曰。今為母求菜。願得歸食母。還就死。賊哀而遣之。平還。食母訖。稟曰。與賊期。義不可欺。遂詣賊。眾大驚。相謂曰。嘗聞烈士。今乃見之。子去矣。吾不忍食子。遂得全。

  平之將烹也。哀求餓賊。願歸食母。還就死。賊哀而遣之。是其孝之化賊也。既食母竟。稟明而詣賊。賊義而還之。乃其信之化賊也。孰謂盜賊盡喪其天良哉。孰謂盜賊終不可化哉。亦自問德行何如耳。

  【白話解釋】

  漢朝時候。有一個人姓劉、名字叫做平的。扶了他的母親逃難。有一天、出外去尋求食物。遇見了一班飢餓的強盜。就要把他煮熟著吃了。劉平叩著頭說道。現在我為了母親去尋些野菜。讓我把那野菜給母親吃了。再回過來就死。強盜們聽了。也很可憐他。就把他放了。劉平回到家裡。把野菜給他的母親吃了。稟告他的母親道。兒子和強盜們約下了。是不可以欺騙他們的。就到了強盜那裡。強盜們看見了。大大的吃了一驚。大家互相說道。從前聽見人家說烈士。現在才眼見到了。你去吧。我們是不忍來吃你的呵。於是才得保全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