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的歷史古蹟

  遼寧省是中國文物大省之一,古蹟較多,分佈於各地。下面小編整理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遼寧名勝古蹟盤點

  1:錦州筆架山

  遼寧錦州筆架山坐落在筆架山風景區內,位於我國遼寧省西部,面對渤海,毗鄰錦州港,坐落在錦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內。筆架山是道教名山勝地,山有三峰,二低一高,形如筆架,筆架山風景區近年來加大建設力度,提高了景區的知名度,每年接待遊客近百萬人,是聞名遐邇的旅遊勝地。

  1. 大筆架山

  從北岸到大筆架山,跨海1.8公里,有一條通往筆架山和陸地的路俗稱“天橋”這座天橋,隨著潮汐的漲落而時隱時現,堪稱佳景奇觀。每當落潮時,海水便慢慢地向兩邊退去,通道便象一條蜿蜒的蛟龍浮現海中;潮水落盡,“天橋”便完全顯露出來,直通大筆架山。遊人可沿此段沙石路登島上山。每當漲潮,海水又從兩邊向“天橋”夾擊而來,“天橋”在海浪中漸漸變窄,直至完全隱去。大筆架山上有呂祖亭、五母宮、三清閣等古建築。最主要建築是三清閣,高26米,6層石樓由純一色的石牆、石廊、石門、石窗、石龕和石梯組成,就連飛簷挑角、門神壁畫,也全都是用石頭刻成。殿宇、閣樓的位置、佈局和裝飾,設計巧,組合精,在對稱中有變化,分散中相連線,堪稱樓閣建築之上乘。尤其是門的石雕,刀工細膩,紋質逼真,開合自如。整個建築既有傳統的藝術風格,又吸收了西方古建築之特點。閣中現存大小漢白玉石佛43尊,供奉道家、儒家、佛家,為三教合一的寺廟。

  2. 三清閣

  三清閣是島上古建築中的代表。因其六層上下為全石仿木製結構,沒有一釘一木而文明。閣內供奉著四十八尊佛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六層上供奉神話中的開天闢地之神——盤古氏,為天下眾神之首,是為國內罕見。

  筆架山風景區近年來加大建設力度,先後進行廣場擴建,海濱公園、道路改造和其他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大範圍的宣傳,提高了景區的知名度。每年接待遊客近百萬人,是及遊、購、娛、吃、住、行為一體,多功能,高檔次,文明遐邇的旅遊勝地

  3. 筆架山主山

  筆架山距海岸1620米,其間有一條潮汐衝擊而成的連線海島與陸地的天然卵石通道,俗稱“天橋”,也叫“神路”。這座“天橋”隨著潮汐的漲落時隱時現,堪稱佳景奇觀。每當落潮時,海水便慢慢向兩邊退去,通道便像一條蜿蜒的蛟龍浮現海中,潮水落盡,天橋便完全顯露出來,直通筆架山,遊人可沿此段沙石路登島上山。每當漲潮時,海水又從兩邊夾擊而來,“天橋”在海浪中漸漸變窄、直至完全隱去。在落潮時的“天橋上”還可以在石頭下面看到小螃蟹,非常可愛。

  筆架山上還有五母宮、太陽殿、呂祖亭、三清閣等景點。

  3. 筆架山天橋

  從海岸到筆架山島有一條長1620米的砂石路,人稱“天橋”,把海岸和山島連在一起,象一條蛟龍隨著潮漲潮落而時隱時現,神奇絕妙,只有潮落時方可通過,堪稱“天下一絕”。

  2:奉國寺

  奉國寺位於中國遼寧省錦州市義縣,始建於遼開泰九年***1020年***,初名鹹熙寺,後易名奉國寺。奉國寺佔地面積約6萬平方米。

  遼金元時期是奉國寺的鼎盛時期,到明清時期僅存大雄寶殿,清代續建六角鍾亭、四角碑亭、無量殿、牌坊、小山門和西宮禪院。奉國寺是中國國內現存遼代三大寺院之一,其標誌性古建築——大雄殿是古代遺存最大的佛殿,殿內有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泥塑彩色佛像群。

  奉國寺內主體建築大雄殿及寺院整體,上乘唐代遺風,下啟遼、金等寺院佈局,是遼金寺院中最具典型的例證。其中,大雄殿是遼代佛教建築的最高成就,代表了十一世紀中國建築的最高水平。

  196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被中國國家旅遊局評為AAAA級旅遊景區。

  奉國寺始建建於遼開泰九年***1020年***,是世稱釋迦牟尼轉世的遼朝聖宗皇帝耶律隆緒在母親蕭太后***蕭綽***的“家族封地”所建的皇家寺院,初名鹹熙寺***因供奉七尊大佛,又稱大佛寺或七佛寺***。

  金代改稱大奉國寺。

  該寺自建立至清代,經歷代修繕10餘次,遭受地震災害有記載的兩次。其中規模較大的修繕有金天眷三年***1140年***、元大德七年***1303年***、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等。

  大雄殿後門內,有倒坐觀音像一尊,為明代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重塑。

  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以後,陸續在原觀音閣的遺址上建立萬壽殿***後易無量***,改五間山門為三間,將大雄寶殿以石牆圍之,增建內山門及牌房等。遼代建築,只餘大雄寶殿。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世紀70年代,成立奉國寺文物保管所,負責保護與管理。

  1984年進行以大雄寶殿為重點的全面修繕,完善了防火防雷設施,擴大了保護區。

  2005年由遼寧省人民政府提名,申報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2009年,奉國寺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13年,奉國寺進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

  3:瀋陽故宮

  瀋陽故宮是中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又稱盛京皇宮,為清朝初期的皇宮,距今近400年曆史。

  武功坊牌樓是進入瀋陽故宮的門戶,建於清初崇德二年***1637年***,是瀋陽故宮唯一有歷史紀年款識的標誌性建築。

  瀋陽故宮按照建築佈局和建造先後,可以分為3個部分:

  東路——為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於一六二五年開始建立,是皇帝舉行“大典”和八旗大臣辦公的地方。大政殿為八角重簷鑽尖式建築,殿頂滿鋪黃琉璃瓦且鑲綠色剪邊,十六道五彩琉璃脊,大木架結構,榫卯相接,飛簷斗拱,彩畫、琉璃以及龍盤柱等,是漢族的傳統建築形式;但殿頂的相輪寶珠與八個力士,又具有宗教色彩。大政殿內的梵文天花,又具有少數民族的建築特點。在建築佈局上與十大王亭組成一組完整的建築群,這是清朝八旗制度在宮殿建築上的具體反映。

  中路——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等,於一六二七年至一六

  三五年建成,是皇帝進行政治活動和后妃居住的地方。鳳凰樓於1627年—1635年建成,是當時皇帝進行政治活動和舉行宴會的地方。清寧宮修在三點八米的高臺上,是五間硬山前後廊式建築,在東次間開門,寢宮和宗教祭祀連在一起,西屋內三面火炕和火地,窗從外關,煙筒設在後面,這是滿族的建築特點。這些宮殿鑲嵌的龍紋五彩琉璃,栩栩如生,雕刻彩畫精緻生動。中路為清太宗時期續建的大中闕,包括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以及清寧宮、關雎宮、衍慶宮、永福宮等。

  西路——戲臺、嘉蔭堂、文溯閣和仰熙齋等,於一七八二年建成,是清朝皇帝“東巡”盛京***瀋陽***時,讀書看戲和存放《四庫全書[2] 》的場所。整個建築設計和佈局,反映了皇帝的所謂“尊嚴”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封建統治者建築這樣規模的宮殿,給勞動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災難,驅使成千上萬的工匠和農民,日以繼夜的勞動,木材要到渾河上游的叢山峻嶺的原始森林去砍伐,磚瓦要從三百多華里的海州***今遼寧省海城***燒製,耗費無數人力畜力運到瀋陽。故宮的每座殿宇,一磚一瓦,一石一木,都凝結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修建這座宮殿所耗費的人力物力無法統計,僅用磚瓦一項就折銀六十八萬兩,約合當時四十五萬貧苦農民一年的口糧。

  猜你感興趣:

1.丹東市的名勝古蹟

2.歷史古蹟故事

3.[遼寧鳳凰山導遊詞範文

4.遼寧李官旅遊攻略

5.丹陽曆史古蹟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