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的製作常識

  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曆史,民間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嚇煞人香”。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碧螺春的工藝做法,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碧螺春的工藝做法

  碧螺春,產於太湖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故命名洞庭碧螺春。2002年經國家質量監督檢驗總局批准,獲得原產地域標誌產品保護。

  西山鎮***今金庭鎮***全境十二個行政村都種茶。重點茶區在秉場、石公堂裡、東村、衙甪里、東河、縹緲村一帶,其餘東蔡、林屋、庭山、蔣東、元山各村也有分佈。茶園面積965公頃。東山鎮全境十二個行政村中,茶區主要分佈在山區的莫釐、碧螺、雙灣、楊灣、陸巷五個村,茶園面積734公頃。據吳中區農林局統計,2007年全區茶園面積1834公頃,茶葉總產量294.7噸,其中碧螺春產量為152.3噸,茶葉總產值1.5億元,其中碧螺春產值,1.25億元。

  古法炒制碧螺春***10***  據《太平清話》記載:“洞庭中西盡處,有仙人茶,乃樹下之苔蘚也,四皓採以為茶。”可見洞庭山茶傳說的古老了。另據《爾雅》記載:“今茶字古作荼……椒,蜀人作荼,吳人作茗、樗,吳人以其葉為茗是皆以茗以荼異。”說明在公元前2世紀的秦漢時期,蘇州已有茶。

  碧螺春的種植採摘

  碧螺春採製技藝高超,採摘有三大特點:一是摘得早,二是採得嫩,三是揀得淨。每年春分前後開採,穀雨前後結束,以春分至清明採製的明前茶品質最為名貴。通常採芽葉初展,芽長1.6~2.0釐米的原料,葉形卷如雀舌,稱之為“雀舌”,炒制500克高階碧螺春約需採6.8~7.4萬顆芽頭,歷史上曾有500克幹茶達到9萬顆左右芽頭,可見茶葉之幼嫩,採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細嫩的芽葉,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優越的環境條件,加之優質的鮮葉原料,為碧螺春品質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採回的芽葉必須及時進行精心揀剔,剔去魚葉和不符標準的芽葉,保持芽葉勻整一致。通常揀剔一公斤芽葉,需費工2~4小時。其實,芽葉揀剔過程也是鮮葉攤放過程,可促使內含物輕度氧化,有利於品質的形成。一般5~9時採,9~15時揀剔15時~晚上炒制,做到當天採摘,當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碧螺春的製做工藝

  殺青

  在平鍋內或斜鍋內進行,當鍋溫190~200°C時,投葉500克左右,以抖為主,雙手翻炒,做到撈淨、抖散、殺勻、殺透、無紅梗無紅葉、無煙焦葉,歷時3~5分鐘。

  揉捻

  鍋溫70~75°C,採用抖、炒、揉三種手法交替進行,邊抖,邊炒,邊揉,隨著茶葉水分的減少,條索逐漸形成。炒時手握茶葉鬆緊應適度。太鬆不利緊條,太緊茶葉溢位,易在鍋面上結“鍋巴”,產生煙焦味,使茶葉色澤發黑,茶條斷碎,茸毛脆落。當茶葉幹度達六、七成幹,時間約10分鐘左右,繼續降低鍋溫轉入搓團顯毫過程。歷時12~15分鐘左右。

  搓團

  是形成形狀捲曲似螺、茸毫滿披的關鍵過程。鍋溫50~60°C,邊炒邊用雙手用力地將全部茶葉揉搓成數個小團,不時抖散,反覆多次,搓至條形捲曲,茸毫顯露,達八成幹左右時,進入烘乾過程。歷時13~15分鐘。

  烘乾

  採用輕揉、輕炒手法,達到固定形狀,繼續顯毫,蒸發水分的目的。當九成幹左右時,起鍋將茶葉攤放在桑皮紙上,連紙放在鍋上文火烘至足幹。鍋溫約30~40°C,足幹葉含水量7%左右,歷時6~8分鐘。全程約為40分鐘左右。

  炒制

  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中有揉,炒揉結合,連續操作,起鍋即成。主要工序為:殺青、揉捻、搓團顯毫、烘乾。

  碧螺春的辨別真偽

  外形特點

  條索纖細、捲曲、呈螺形,茸毛遍佈全身,色澤銀綠隱翠,毫風畢露,茶芽幼嫩、完整,無葉柄、無“褲子腳”、無黃葉和老片。

  內在特點

  有特殊濃烈的芳香,即具有花果香味。泡開後滋味鮮醇、回味甘厚,湯色嫩綠整齊,幼芽初展,芽大葉小。在鑑別真偽時,可用真品進行對照,凡不具備上述特點者即可卻認為偽冒品。

  碧螺春

  產品顏色

  沒有加色素的碧螺春色澤比較柔和鮮豔,加色素的碧螺春看上去顏色發黑、 發綠、發青、發暗;碧螺春用開水沖泡後,沒有加色素的顏色看上去比較柔亮、鮮豔,加色素的看上去比較黃暗,像陳茶的顏色一樣。另外,正常的碧螺春茶葉上有白色的小絨毛,如果是著色的茶葉,它的絨毛也是綠色。

  春茶分級

  碧螺春分7級,芽葉隨1~7級逐漸增大,茸毛逐漸減少。當地茶農對碧螺春描述為:“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花香果味,鮮爽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