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血草的花語有什麼含義

  補血草,多年生草本,分佈於中國濱海各省區;生在沿海潮溼鹽土或砂土上。那你知道它的花語代表什麼嗎?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的補血草的花語,希望各位喜歡!

  補血草的花語

  依偎、永遠相隨

  補血草屬有近20種可作觀賞用。因其花朵細小,幹膜質,色彩淡雅,觀賞時期長,與滿天星一樣,是重要的配花材料。除作鮮切花外,還可製成自然乾花,用途更為廣泛。現在補血草同屬植物正不斷地被開發利用。

  即在高溫下栽培不開花,或者開花受到明顯抑制;若在夜溫16℃以下栽培,則開花良好;在幼苗期已接受低溫處理,則以後即使處於高溫也開花。

  本種隨著生境鹽分和氣侯條件的差異,形體有所變化。花序軸可由細弱、下部偃臥、四稜形的變成粗壯直立而具深溝稜的;小穗開花多少,葉的形狀大小等也有一定幅度的變異。

  因其花朵細小,幹膜質,色彩淡雅,觀賞時期長,是重要的配花材料,經常和一些知名的花卉搭配作為送禮花卉送給人家。所以,它的花語為:依偎,永遠相隨。

  補血草的形態特徵

  株

  多年生草本,高15~60釐米,全株***除萼外***無毛。

  葉

  葉基生,淡綠色或灰綠色,倒卵狀長圓形、長圓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4~12***22***釐米,寬0.4~2.5 ***4***釐米,先端通常鈍或急尖,下部漸狹成扁平的葉柄,多數,排列成蓮座狀。

  花

  花軸上部多次分枝;花集合成短而密的小穗,集生於花軸分枝頂端,小穗莖生葉退化為鱗片狀,棕褐色,邊緣呈白色膜質。花序傘房狀或圓錐狀;花序軸通常3~5***10***枚,上升或直立,具4個稜角或溝稜,常由中部以上作數回分枝,末級小枝二稜形;不育枝少,位於分枝的下部或分叉處,通常簡單;穗狀花序有柄至無柄,排列於花序分枝的上部至頂端,由2~6***11***個小穗組成;小穗含2~3***4***花,被第一內苞包裹的1~2花常遲放或不開放;外苞長約2~2.5毫米,卵形,第一內苞長5~5.5毫米;萼長5~6***7***0毫米,漏斗狀,萼筒直徑約1毫米,下半部或全部沿脈被長毛,萼簷白色,寬2~2.5毫米***接近萼的中部***,開張幅徑3.5~4.5毫米,裂片寬短而先端通常鈍或急尖,有時微有短尖,常有間生裂片,脈伸至裂片下方而消失,沿脈有或無微柔毛;花冠黃色。花瓣5,藍紫色;雄蕊5;雌蕊子房上位,花柱5,柱頭絲狀。果實倒卵形,黃褐色。

  補血草花期在北方7***上旬***~11***中旬***月,在南方4~12月。

  補血草與二色補血草 L. bicolor***Bunge*** Kuntze相似,但本種的萼簷較窄,開張幅徑小於萼的長度;也同日本補血草L. tetragonum***Thunb.***Bullok***Statice japonica Sieb. et Zucc.***相近,然而後者萼簷白色膜質部分更窄***寬約1~1.5毫米***,紅色的脈伸達花萼裂片頂端。

  補血草的作用用途

  補血草屬有近20種可作觀賞用。因其花朵細小,幹膜質,色彩淡雅,觀賞時期長,與滿天星一樣,是重要的配花材料。除作鮮切花外,還可製成自然乾花,用途更為廣泛。

  補血草的栽培技術育苗

  生產上多用組培法育苗。苗長到5~8片葉即可定植。也可種子繁殖。種子較小,千粒重2.5~2.8克。種子在18~21℃條件下,1周即可發芽。當第一片真葉出現時即可分苗,5~6片葉時可定植。

  整地

  選擇高燥地塊,畝施農家肥5噸,在基肥中增加硼砂。

  作墒

  墒面70釐米,高出地面20釐米,墒間道40~50釐米,定植前1~2天澆一次水,使土壤溼潤。

  定植

  定植株40釐米×40釐米,雙行交叉栽植,以利於通風透光。也可三行式栽植,墒寬1~1.2米,溝寬40釐米,作梅花狀定植。

  管理

  除施足基肥外,生長期每月施肥1次,用複合肥即可,加施適量硼作葉面肥施用。

  大棚栽培一般3天左右澆一次水。在花序抽生及生長髮育期,水肥要充足,否則花枝短小,花朵不繁茂。要保持適宜的生長溫度,以白天18~20℃,夜間10~15℃為宜。應注意通風,以防病害發生。同時,需拉網或立支柱,以防倒伏。第一茬花切取後,清除老枝枯葉,以利促進新芽萌發。

  補血草的病害防治

  病毒病

  病原

  有多種病毒可為害補血草,主要有:蠶豆枯萎病毒***BBWV***、黃瓜花葉病毒***CMV***,補血草病毒Y***SVY***、番茄叢矮病毒***TBSV***和芫菁花葉病毒***TMV***等。

  病株矮化,葉片變小,皺縮畸形或呈花葉狀。

  發病規律與流行特點

  病毒主要通過汁液接觸傳染或由桃蚜***Myzus persicae***和棉蚜***Aphis gossypii***等傳染。

  防治措施

  1.選擇健康植株的種子育苗或培育無毒苗栽植。

  2.及時拔除病株,以減少傳染源。切花工具注意消毒,以免汁液傳毒。

  3.防治傳毒媒介蚜蟲。在蚜蟲發生期,可噴灑40%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進行防治。

  焦枯病

  補血草焦枯病又名補血草黴病,是補血草生產中的重要病害之一。

  病原

  灰葡萄孢黴***Botrytis cinerea Pers et Fr.***。

  症狀

  植株的葉、花、花梗、梢部、幼苗和採花後留下的殘樁均可受害。葉受害後出現褐色近圓形病斑,後萁有可導致葉片枯死。花受害後,其膜狀萼變色、萎陷或破碎,發生嚴重時,一部分或整個花序焦枯壞死。在潮溼環境下,病部可見灰褐色黴層,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他生孢子。

  發病規律

  病菌在病株殘體上生存越冬。翌年春以分生孢子經風雨傳播或由種子帶菌傳播侵入寄主。有再次浸染。

  流行特點

  多雨、高溼和陰涼的環境有利病菌生長繁。種子帶菌異地調運可導致病菌遠距離傳播擴散。

  防治措施

  1. 及時清除病株及其周圍殘花病枝,深埋或燒燬,以減少接種體來源。

  2. 對種子進行處理,可將帶菌種子浸泡在50℃水中30分鐘或在滅菌靈800倍液中浸60分鐘殺滅病菌而不影響種子發芽。

  3. 栽培管理中注意保持植株乾燥;澆水時避免淋溼葉和花;溫室要保持通風乾爽,以降低空氣溼度。

  4. 發病初期,可噴灑65%代森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或50%速克靈***腐黴利***粉劑1000~20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可溼性粉劑1000~1300倍液進行防治,每隔7~10天噴藥3~4次,可較好控制病害擴充套件。

  褐斑病

  症狀

  葉、莖及花莖的側葉上發病。葉上病斑初生水浸狀不鮮明的淡黃色斑點,病斑周邊黃褐色,內部灰褐色,後呈茶褐色。老病斑周邊呈紫紅色。病斑直徑約2~5毫米。莖部病斑與此相似。

  病原

  為尾孢菌Cercospora insulana Sacc,分生孢子梗淡褐色,束生。分生孢子無色,鞭形,具3~7個隔膜。大小30~983.4~4微米。本菌生長髮育最適溫度27~30℃,37℃以上或5℃以下停止發育,致死溫度為45℃,10分鐘,分生孢子萌發最適溫度26~31℃,最適相對溼度98%~100%,以水滴狀最好。

  傳染途徑

  病菌主要以菌絲塊及分生孢子在病殘體和種子上越冬。第二年春季氣候條件適宜時,在菌絲塊上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雨水傳播,從葉片氣孔部位侵入為害。潛育期9~10天,繼在病部上產生分生孢子,通過氣流、雨水進行再次侵染。旬平均氣溫19~25℃之間,平均最低溫度在13℃以上。

  防治方法

  發病期間及時噴藥。可用65%代森鋅可溼性粉劑600-800倍液;50%多菌可靈可溼性粉劑600~800倍液。每10天左右噴藥一次,連續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