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傳說故事

  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篇【1】

  相傳,朱元璋少時家貧,從沒吃飽過肚子,17歲那年他又因父母雙死於瘟疫,無家可歸,被迫到家鄉黃覺寺當了一名小和尚,以圖有口飯吃。但是,不久家鄉就鬧了災荒,寺中香火冷落,他只好外出化緣。在這其間他歷盡人問滄桑,常常一整天討不到一口飯吃。

  有一次,他一連三日沒討到東西,又餓又氣,在街上昏倒了,後為一位路過的老婆婆救起帶回家,將家裡僅有的一塊豆腐和一小撮菠菜,紅根綠葉放在一起,澆上一碗剩粥一煮,餵給朱元津吃了。朱元璋食後,精神大振,問老婆婆剛才吃的是什麼,那老婆婆苦中求樂,開玩笑說那叫“珍珠翡翠白玉湯”。

  後來,朱元璋投奔了紅巾軍,當上了皇帝,嚐盡了天下美味佳餚。突然有一天他生了病,什麼也吃不下,於是便想起了當年在家鄉乞討時吃的“珍珠翡翠白玉湯”,當即下令御廚做給他吃。那御廚無奈,只得用珍珠、翡翠和白玉入在一起,煮成湯獻上,朱元津嘗後,覺得根本不對味,一氣之下便把御廚殺了。

  又讓人找來一位他家鄉的廚師去做珍珠翡翠白玉湯。這位廚師很聰明,他暗想:皇上既然對真的“珍珠翡翠白玉湯”不感興趣,我不妨來個仿製品碰碰運氣。因此,他便以魚龍代珍珠,以紅柿子椒切條代翡***翡為紅玉***,以菠菜代翠***翠為綠玉***,以豆腐加餡代白玉,並澆以魚骨湯。將珍珠翡翠白玉湯獻上之後,朱元璋一吃感覺味道好極了,與當年老婆婆給他吃的一樣,於是下令重賞那位廚師。那廚師得賞錢後,便告病回家了,並且把這道朱皇帝喜歡的菜傳給了鳳陽父老。

   篇【2】

  據民間傳說,朱元璋的妻子馬娘娘是回民,朝中的文武官員也以回民居多。可朱元璋是不是回民在史料中沒有記載,傳說故事中也沒有提到這一點。但回民一直都說朱元璋是“老表”。

  基於朱元璋可能是回民的說法,就有傳說稱,明朝宮廷裡的膳食都是清真的。據說,皇帝朱元璋最喜歡吃羊肉,一天至少要吃上一次。宮廷裡有一幫御廚專門為他做羊肉,這些御廚都是從全國各地挑選來的,做羊肉人人都有一套,有的蒸羊肉在行,有的炒羊肉有獨到之處,還有的燉羊肉湯是一絕,朱元璋每天可以吃到不同花樣的羊肉。然而時間久了,這幫御廚們也不免“江郎才盡”,再也做不出新鮮的口味,難免讓朱元璋失望。看到皇上吃羊肉沒有了興趣,御廚們誠惶誠恐,生怕有一天朱元璋怪罪下來,他們會受到責罰。

  在眾多的御廚中,有個姓關的中年男子,他本不會做羊肉,是專門炒菜的。當他得知皇上吃膩了“同事”們做的羊肉時,私下裡動了心思,悄悄研究起羊肉的新做法來。關姓男子是回民,家是寧陵縣城東關的。在他老家,人們有用大鍋煮羊肉的習慣,煮出的羊肉味道很好。他沒事的時候,便煮了一隻羊,配上各種作料,熟後取出冷涼,把骨頭全部剔除,對著一堆肥肥瘦瘦的羊肉,他苦思冥想,尋求一種獨特的做法。幾天後,他腦子中忽然靈光一閃,他把這堆羊肉用粗木棒擠壓成厚厚的一坨。之後,他用刀切下薄薄的一片,一嘗,竟有一種特別的味道。他大喜過望,又反覆試驗了幾次,並找人幫忙把羊肉擠壓得更結實些。一次,朱元璋用膳的時候,對著面前的羊肉絲毫沒有動筷的慾望,他瞅準這個時機,把用燒餅夾著擠壓過後的羊肉片呈到朱元璋面前。朱元璋疑惑地咬了一口,細細咀嚼之後,龍顏大悅,讚不絕口,問是什麼東西,關御廚把做法詳細一說,朱元璋直誇他有心,當即決定讓其專為他做此種羊肉。

  關御廚為皇上做了10多年的羊肉,中間他不斷改進,增減作料,使味道越來越地道,也因此屢屢得到朱元璋的獎賞。到了50多歲的時候,他告老還鄉,回到了寧陵縣東關老家。閒來無事,他便給家人和親友做成坨的羊肉吃,大家吃後齊聲叫好,問這羊肉叫啥名字。這一問還真讓關御廚答不上來了,這麼多年他一直都沒給自己做的羊肉起個名字。他略一思索,道:“既然是把羊肉垛起來吃的,就叫它垛子羊肉吧!”

   篇【3】

  話說朱元璋定都南京那一年的春節之前,他下旨讓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迎新年。可正當大家忙著過節的時候,不想卻因春聯出了一樁官司。訊息傳到朱元璋耳朵裡,朱元璋勃然大怒,說:“寫春聯、迎新年是朕的旨意,今天居然鬧起官司來了,這還了得?快快傳旨,朕要移駕知府衙門親自審理,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

  當時的南京城設有應天府,朱元璋沒有驚動百姓,暗中到了知府衙門,換上知府的官服,端坐公堂,將驚堂木拍得震天響,說:“呔!速帶原告、被告!”

  不一會兒,衙役帶上來兩個人。

  朱元璋發問:“你們誰是原告,誰是被告?”

  “稟老爺,我是原告,他是被告。”跪著的兩個人同時指著對方回答。

  朱元璋一聽,心裡翻騰開了:看樣子,這案子還挺棘手。不過既然是“春聯案”,不妨先以春聯開場。想到這裡,他一指堂下其中一個秀才模樣的人說:“你聽著,我這裡有一上聯,若是對不出來,休怪本官大刑伺候。且聽這上聯——‘雲鎖高山,哪個尖峰突出’。”

  秀才頭腦也活,一眼瞧見一縷陽光從大堂旁邊的漏光處射進來,便立刻說:“日穿漏壁,這條光棍難拿。”

  朱元璋心裡想:話中有話,事出有因。他又把驚堂木一拍,說:“你們都自稱原告,公堂之上豈容混淆?今日眾目睽睽之下,誰說得有理,誰就是原告。秀才,你所告何事,一一道來。”

  秀才說:“青天大老爺,小的遵照當今皇上聖旨,在街坊設攤寫對。小的寫對有個講究,不求之乎者也,事主想啥、說啥、要啥,小人就寫啥,一文錢一副對子。”

  秀才的話讓朱元璋覺得有點意思,忙問:“快說,都寫了些什麼?”

  秀才指著大堂外旁聽的人群說:“口說無憑,證人都在外頭,大人可以傳喚他們。”

  只見陸陸續續走進來幾個證人,第一個說:“大人,小的開茶館又開酒店,想讓秀才給寫一副招呼人家喝茶、喝酒的對子。秀才一揮筆就寫好了,寫的是‘為名忙,為利忙,忙裡偷閒,且喝一杯茶去;勞心苦,勞力苦,苦中作樂,再倒一杯酒來’。”

  第二個說:“大人啊,我兒子娶了媳婦以後,婆媳間總是吵呀鬧的,兒子呢,夫妻一口氣,常常與老母翻臉……我想讓秀才寫一副對子勸一勸,討個吉慶。秀才善解人意,馬上寫了一副,說的是‘女無不愛,媳無不憎,勸天下家婆,減三分愛女之心而愛媳;妻何以順,母何以逆,願爾輩人子,將一點順妻之意以順母’。”

  第三位看穿著打扮有點像農民,說:“老爺,小的姓李,妻子姓龔,所生一子,聽了算命的話,自幼姓宋;娶了一個兒媳婦,姓龐。我想要寫兩副對聯,一副體現皇帝對百姓的好處,一副要說明我家四姓。秀才寫的第一副是‘日在東,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子居右,女居左,世間配定好人’。第二副是‘李宋二先生,木頭木腳;龔龐兩女眷,龍首龍身’。才花了我兩文錢,好著吶!”

  眼見每一副對聯都在稱讚皇恩浩蕩,朱元璋高興得嘴都合不攏了,對秀才說:“這都寫得好好的,還告什麼狀呀?”

  秀才從懷裡取出一副對聯,指著商人說:“大人,我要告他平白無故訛詐人。”

  朱元璋對商人說:“大膽被告,何故訛詐他人?”

  商人嚇得跪地磕頭,說:“大人明察,小人冤枉!”

  朱元璋說:“你有冤情?快快說來。”

  商人說:“老爺,小人姓陸名金山,原本想皇恩浩蕩,藉著逢年過節的機會沾一沾春聯的光。小人家裡開酒坊,又開醋坊,還養著許多豬,怎奈家裡老鼠特大,就邀秀才上門寫一副對聯。當場言明,寫得稱心如意,我雙手奉上一兩紋銀;若寫得不稱我心,他賠我一兩紋銀。如今,他對聯寫得不好,按理賠償,怎麼能說我訛詐他呢?小人要告他詛咒小人。老爺手中的對聯就是證據,望老爺明察。”

  朱元璋拿著對聯左瞧右看好一會兒,對商人說:“你念來聽聽,他怎麼詛咒你的?”

  商人念道:“‘養豬大如山老鼠,頭頭瘟;釀酒缸缸好造醋,壇壇酸’。橫批:‘人多病,少財富’。這不是詛咒是什麼?望大人為小人做主。”

  朱元璋問秀才:“你是這個意思嗎?”

  秀才說:“是他自己斷句唸錯了,怎麼能說我詛咒他呢。”

  朱元璋說:“那你再念一遍聽聽。”

  秀才念道:“‘養豬大如山,老鼠頭頭瘟;釀酒缸缸好,造醋罈壇酸’。橫批:‘人多,病少,財富’。”

  一副春聯兩種解讀,聽審的、看審的都等著朱元璋判案。這時候,朱元璋的心裡又翻騰開了:嘿!都是原告,又都是被告,這種案子,連宋朝的包公都沒有審過哩!朕要勝過清官包拯了。他看一眼陸金山,問道:“現在你還有什麼話可說?”

  陸金山回答說:“正所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現在已經到了這般地步,全望大人公斷。”

  這是稀罕事,又是公審,看的人很多。有人在門外大聲說道:“這秀才挺對人心思的,想我做鞋、賣鞋都快三年了,還沒賺過大錢,本想也寫一副對聯討個吉利,不想他卻被陸老闆拉去了,如今他纏上了官司,我找誰寫去呀?”

  朱元璋本來就喜歡對聯,也寫過對聯,聽鞋匠議論,心裡早就癢癢得難受了,馬上接過鞋店老闆的話茬兒說:“好吧,你的對聯由我寫,寫完再判案。”

  說著,磨得墨濃,醮得筆飽,朱元璋當庭寫道:大楦頭,小楦頭,乒乒乓乓打出窮鬼去,莫要糾纏小弟;粗麻繩,細麻繩,吱吱嘎嘎拉出財神來,不妨照看晚生。寫畢,將筆一擱,重新拍起驚堂木,喝道:“被告陸金山,你可知罪?”

  陸金山也在看著寫對呢,聞聲立即又俯伏在地:“大人開恩,小的不知有罪。”

  朱元璋說:“古人云,上謂風,下謂俗,當今皇上開一代新風,天下百姓聞風響應。這寫一副春聯,討一份吉利;討得吉利,心生喜悅;人有喜悅,家庭和睦;家庭和睦,百姓安康;百姓安康,百業興旺;百業興旺,天下太平。可你陸金山,竟然無事生非,打起春聯的壞主意。”

  陸金山磕頭都沒勁了,癱在那裡像一堆泥。

  朱元璋繼續說:“本案黑白分明、是非清楚,原告擺攤寫春聯,一為歌頌皇恩,二為百姓吉利,三為養家餬口,按照常理,不存在詛咒心思。倒是陸金山,先有邀請上門寫對的舉動,繼有高價付酬的承諾,還有違約索賠的約定,儘管也在口口聲聲說著贊皇恩的話,話裡始終難掩訛詐的不軌用心,更有索討不成,告狀打官司的惡行,真相面前又不肯自省,末了又不知罪在何處,這種人,不懲不治難以安民心。如今春節將臨,特判決如下:被告陸金山,免打二十大板,罰銀五兩,以儆效尤!”

  判詞條分縷析、有理有據,堂上堂下一個勁地喝彩:“好,知府大人判得好!”

  說話間,朱元璋一甩手,脫下了官服。這一脫,黃色的龍袍在眾人的眼前閃閃發光,眾人這才知道審案的原來就是當今皇上,連忙高呼“皇上英明”。

  這樣,新年寫春聯的風俗一代一代傳了下來,朱元璋親自審理春聯案的故事也同時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