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典故

  茶是一種起源於中國的由茶樹植物葉或芽製作的飲品。那茶文化的有什麼典故?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的內容,歡迎閱讀

  

  漢人王褒所寫《僮約》記載了一個飲茶、賣茶的故事。說西漢時蜀人王子淵去成都應試,在雙江鎮亡友之妻楊惠家中暫住。楊惠熱情招待,命家僮便了去為子淵酤酒。便了對此十分不滿,跑到亡故的主人墳上大哭,並說:“當初主人買我來,只讓我看家,並未要我為他人男子酤酒。”楊氏與王子淵對此十分惱火,便商議以一萬五千錢將便了賣給王子淵為奴,並寫下契約。契約中規定了便了每天應作的工作,其中有兩項是“武陽買茶”,“烹茶盡具”。就是說,每天不僅要到武陽市上去買茶葉,還要煮茶和洗刷器皿。這張《僮約》寫作的時間是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是西漢中期之事。我國茶原生地在雲貴高原,後傳入蜀,四川逐漸成為產茶盛地。這裡既有適於茶葉生長的土壤和氣候,又富灌溉之利,漢代四川各種種植業本來就很發達,人工種茶從這裡開始很有可能。《僮約》證明,當時在成都一帶已有茶的賣買,如果不是大量人工種植,市場便不會形成經營交易。漢代考古證明,此時不僅巴蜀之地有飲茶之風,兩湖之地的上層人物亦把飲茶當作時尚。

  茶文化的飲茶習慣

  1、祭品說: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嘗食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藥用”,最終成為飲料。

  2、藥物說: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藥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本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4、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藥料飲用。

  5、交際說:《載敬堂集》載:“茶,或歸於瑤草,或歸於嘉木,為植物中珍品。稽古分名檟蔎茗荈。《爾雅·釋木》曰:‘檟,苦茶。’蔎,香草也,茶含香,故名蔎。茗荈,皆茶之晚採者也。茗又為茶之通稱。茶之用,非單功於藥食,亦為款客之上需也。”有《客來》詩云:“客來正月九,庭迸鵝黃柳。對坐細論文,烹茶香勝酒。”***摘自《載敬堂集·江南靖士詩稿》***此說從理論上把茶引入待人接物的軌疇,突顯了交際場合的一種雅好,開飲茶成因之“交際說”之端。

  茶文化的由來

  《九經》無茶字,或疑古時無茶,不知《九經》亦無燈字,古用燭以為燈。於是無茶字,非真無茶,乃用荼以為茶也。不獨《九經》無茶字,《班馬字類》中根本無茶字。至唐始妄減荼字一畫,以為茶字,而荼之讀音亦變。荼,初音同都切,讀若徒,詩所謂“誰謂荼苦”是也。東漢以下,音宅加切,讀若磋;六朝樑以下,始變讀音。唐陸羽著《茶經》,雖用茶字,然唐岱嶽觀王圓題名碑,猶兩見荼字,足見唐人尚未全用茶字。***清席世昌《席氏讀說文記》卷一***只可謂荼之音讀,至樑始變,茶之體制,至唐始改而已。

  茶”字從“荼”中簡化出來的萌芽,始發於漢代,古漢印中,有些“荼”字已減去一筆,成為“茶”字之形了。不僅字形,“茶”的讀音在西漢已經確立。如現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漢時曾是劉欣的領地,俗稱“荼”王城,是當時長沙國13個屬縣之一,稱為“荼”陵縣。在《漢書·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顏師古注為: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這個反切注音,就是現在“茶”字的讀音。從這個現象看,“茶”字讀音的確立,要早於“茶”字字形的確立,從而道通天下。

  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因而在語言和文字上也是異態紛呈,對同一物有多種稱呼,對同一稱呼又有多種寫法。代表茶字的還有茗字 。

  在古代史料中,有關茶的名稱很多,到了中唐時,茶的音、形、義已趨於統一,後來,又因陸羽《茶經》的廣為流傳,“茶”的字形進一步得到確立,直至今天。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很早便有關於食茶的記載,而且隨產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中國的茶早在西漢時便傳到國外,漢武帝時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島,所帶的物品中除黃金、錦帛外,還有茶葉。南北朝時齊武帝永明年間,中國茶葉隨出口的絲綢、瓷器傳到了土耳其。

  茶的廣泛普及 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後。所以宋代有詩云“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說,茶發現以後,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並不為大眾所熟知。

     茶的功效

  茶能消食去膩、降火明目、寧心除煩、清暑解毒、生津止渴。茶中含有的茶多酚,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體自由基的清除劑,可以阻斷亞硝酸胺等多種致癌物質在體內合成。它還能吸收放射性物質達到防輻射的效果,從而保護女性面板。用茶葉洗臉,還能清除面部的油膩、[2]收斂毛孔、減緩面板老化。

  中國明代李時珍***公元1518~1593***所撰的一本藥物學專著《本草綱目》,成書於明萬曆六年***公元1578***。李時珍自己也喜歡飲茶,說自己“每飲新茗,必至數碗”。書中論茶甚詳。言茶部分,分釋名、集解、茶、茶子四部,對茶樹生態,各地茶產,栽培方法等均有記述,對茶的藥理作用記載也很詳細,曰:“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然火有五次,有虛實。苦少壯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與茶相宜。”“茶主治喘急咳嗽,祛痰垢。”認為茶有清火去疾的功能。

  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即有“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的記載,還記載相傳“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唐本草》說:“茶味甘苦,微寒無毒,去痰熱,消宿食,利小便”。漢代名醫張仲景說:“茶治便膿血甚效。”至今,我國民間仍有用茶葉治療痢疾和腸炎的習慣。

  如將茶葉與藥物或食物配成藥茶,則療效更好。如用薑茶治痢疾,薄荷茶、槐葉茶用於清熱,橘紅茶用於止咳,蓮心茶用於止暈,三仙茶用於消食,杞菊茶用於補肝等。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茶還具有抗癌防癌作用。

  點選下頁檢視更多十大名茶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