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書籍裡的內容

  《上下五千年》為現代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學家林漢達所著,講述了中國的實史,上至三皇五帝,下至辛亥革命,是一本集中國發展史、重大歷史事件及名人簡介為一身的優秀歷史讀物。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郭子儀單騎退敵兵

  經歷安史之亂不久,大唐國力尚未恢復,卻又有人發動了叛亂.公元765年,河北副元帥僕固懷恩自以為功勞大,朝廷有負於他,竟唆使回紇、吐蕃舉兵叛唐.十月初,回紇和吐蕃的軍隊一直打到了京都長安北面的涇陽***今陝西涇陽***,朝廷大為震動,宦官魚朝恩甚至勸代宗再次逃離長安.但因兩年前,吐蕃、党項軍曾攻進長安,代宗出逃陝州***治所在今陝西陝縣***,所以大臣們激烈反對代宗這次再出逃.朝廷這才考慮抵抗之事,但大家都認為,打擊叛軍只有依靠老將郭子儀了.

  當時郭子儀已奉命駐守涇陽.他是大唐名將,關內副元帥,那時已年近古稀.由於涇陽兵少,他命令部下將領嚴加防守,不要出戰.這天傍晚時分,城外的回紇、吐蕃兵馬悄悄地退守在城北的原野上,第二天他們又回到了涇陽城下.原來僕固懷恩在進軍路上得暴病死了,回紇、吐蕃雙方離心離德,都為了搶著當頭頭爭吵不休.他們兩軍分營而住,回紇兵駐紮在城西.

  郭子儀得到這一重要情報後,就悄悄派部將李光纘等人來到回紇軍營中,說服回紇與郭子儀聯合起來,共同討伐吐蕃.但是,僕固懷恩在哄騙回紇出兵時,曾造謠說代宗已死,郭子儀也被宦官害死了,所以回紇人不相信郭子儀在涇陽.他們說:“郭令公怎麼會在涇陽?是你在騙我們吧?如果他老人家真的在涇陽,能讓我們見一見他麼?”

  李光瓚回城彙報,郭子儀說:“目前,他們力量強,我們兵力小,不能以武力來獲勝.我朝與回紇本來關係很好,感情深厚,不如讓我去同他們談一談,也許能不戰而和.”

  將領們卻認為這樣做太危險,提出要精選五百名騎兵作衛隊,跟隨郭子儀一同前去.但是,郭子儀卻搖頭說:“我去是以理服人,這樣做只能有害.”

  郭子儀的兒子郭旰抓著馬韁不放,對郭子儀說:“他們是虎狼,父親你是大唐元帥,怎能將自己的血肉之軀送到虎狼的口中去呢!”

  郭子儀說:“從今天的形勢來看,若雙方打起來,則不但我們父子都要犧牲在涇陽,而且國家也岌岌可危了.如果我親自同他們開誠佈公地談一談,也許能得他們的同意而撤兵,甚至聯起手來趕走吐蕃,那就是國家的福分了.”

  說完,郭子儀用馬鞭打了一下郭旰的手,喊著:“去吧!”就同幾名騎兵開城而出了.

  來到回紇營前,郭子儀命人向回紇軍中報信說:“郭令公來了!”回紇兵大驚.他們的大帥,名叫藥葛羅.他拿著弓,搭著箭,做出準備發射的樣子,立於陣前.

  郭子儀解下頭盔,脫掉戰袍,丟掉手中的槍,一個人向回紇軍前走去.回紇的酋長們見了,互相招呼說:“真是郭令公!”於是紛紛跳下馬來,圍著郭子儀拜下去.郭子儀也跳下馬來,走向前去握住藥葛羅的手.

  雙方寒暄後,郭子儀毫不客氣地批評他們說:“你們回紇在幫助我大唐平定安史之亂時立了大功,我們大唐對你們回紇的報答也不薄.你們為什麼要違背盟約深入我國境內,侵擾我們的地方,拋棄以前的功業,結下新的冤仇呢?背棄恩德而幫助叛臣,為什麼如此愚笨呢?僕固懷恩背叛大唐君王,拋棄他自己的老母親,這種行為連你們回紇也是不能容忍的呀!今天我挺身而來,任憑你們把我抓起來殺掉,但是,我的部下是一定要同你們死戰到底的.”

  藥葛羅連忙回答說:“僕固懷恩欺騙我們,胡說大唐皇帝已經死了,你郭公也已經不在世了,因此我們才敢和他同來.現在既然已經曉得大唐皇帝仍在長安,你郭公又帶領兵馬在此地,我們怎麼肯同郭公你刀兵相見呢!”

  郭子儀趁機向他們解說道:“吐蕃不講道理,他們乘我大唐有困難,竟不顧兩國之間有甥舅之親,公然蠶食我們的邊境地區,燒城殺民.他們搶掠的財物多得無法運載,馬牛豬羊等牲畜長達數百里,漫山遍野.不過,這可是老天爺賞賜給你們的.如果大唐和回紇聯合起來擊敗吐蕃,那麼,他們所搶的東西就是你們的了.所以為你們著想,怎麼樣才更有利呢?機不可失呀!”

  藥葛羅說:“我們被僕固懷恩騙了,有負郭令公.現在我們回紇要為你盡一份力,打敗吐蕃來感謝你,彌補我們的過失.但是,我們有一個要求,僕固懷恩的兒子是我回紇可汗的小舅子,希望赦免他,不要殺害.”郭子儀同意了.

  回紇將士一直分成兩翼在旁邊觀看,這時稍稍走向前來,郭子儀的部下見狀也同時向前移動.郭子儀揮手讓他們退後,便拿酒與藥葛羅他們共飲.藥葛羅讓郭子儀先執酒為誓,郭子儀以酒灑地,立誓說:“大唐天子萬歲!回紇可汗亦萬歲!誰負此約,陣前身亡,家族滅絕!”

  藥葛羅也以酒酹地說:“我的誓言與郭令公完全一樣.”

  郭子儀終於同回紇訂定了和約.吐蕃聽到這一訊息,當天夜裡就逃走了.

  :茶聖陸羽

  唐肅宗至德、乾元年間,我國第一部關於茶的專門著作《茶經》問世了.《茶經》約七千多字,分為上、中、下三卷.書中介紹了茶樹的性狀、茶葉的品質和土壤的關係;採製茶葉的方法和工具;茶葉的種類;烹茶和飲茶的用具及對茶湯品質的影響;烹茶、飲茶的相關知識等.全書內容豐富,見解精到,為後世所廣泛引用.它在我國茶文化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茶經》的作者是唐代的學者陸羽.他本是一個被人丟棄在河邊的孤兒,有個法號智積的和尚把他抱回寺院收養,還教給他許多東西.

  陸羽從小在寺院打雜煮茶,喜歡上了茶道,便對茶進行研究,頗有心得,自稱“桑翁”.後來他出遊河南、四川等地,還到當時名茶紫筍的產地苕溪***今江蘇吳興***考察,寫了《茶經》一書,成為千秋不朽的名著.他也逐漸被人們所認識,所尊重,被譽為“茶聖”.

  陸羽認為,飲茶是從神農氏開始的.在原始社會,先民們採集野生植物來填飽肚子.到了神農氏時期,已經發現許多植物是有毒的,又在偶然間發現用野生茶樹的鮮葉汁,可以解毒.從此,人們就以喝茶來解毒,這也是飲茶的開始.可見最早的飲茶,是作為藥用的.陸羽的這些見解和他的《茶經》,對茶文化的形成和傳佈有很大影響.在他之後,關於茶的著作、書籍多達一百多種.

  唐代宗年間,李季卿出任湖州***今浙江湖州、德清、安吉等地***刺史,路過揚州時正好碰到陸羽.李季卿也喜歡品茶,早就聽說陸羽品茶出神入化,因而十分傾慕.他不想錯過機會,便主動去邀請他.

  陸羽跟著李季卿上了船.李季卿開門見山地問道:“聽說您撰寫的《茶經》中,將如何煮茶作為一個重要的話題來闡述,為什麼?”

  陸羽回答:“因為即使有名茶好水,也只是具備了條件;如果沒有高明的煮茶手段,名茶好水也會被糟蹋,所以我把煮茶劃為‘九難’之一.”

  李季卿又問:“煮茶難在哪裡?”

  陸羽回答:“難就難在難以掌握火候.水煮得過嫩或過老,都不能使茶的本質得到充分發揮,甚至還會給人‘厭飲’的感覺.”

  李季卿的船停泊在揚子江邊.李季卿說:“天下都知道您善於品茶,而揚子江南零水***又作南泠,在今江蘇揚州附近***又非常難得.今天兩妙千載一逢,怎麼能夠錯過呢?”

  陸羽高興地說:“如果能以南零水煮茶,真是太好了!”

  於是,李季卿派了幾個士兵,帶上瓶子,划著一條小船,深入南零取水去了.

  陸羽在船中準備茶具,只等士兵取來南零水煮茶了.

  過了一會兒,南零水取來了.陸羽接過裝水的瓶子,用勺子舀了一勺水.他不高興地說:“這確實是揚子江中的水,但不是南零水,好像是靠岸邊的水.”

  一個士兵辯解說:“剛才我們划船深入南零,看到我們去那裡取水的至少有上百人,怎麼會是假的呢?”

  陸羽也不回答,看著士兵把瓶裡的水倒入盆中.當水倒到一半時,陸羽趕緊叫他停下,又用勺子舀了一勺瓶裡剩下的水,說:“這下剩的半瓶,就是南零水了.”

  那兩個士兵大驚失色,忙跪在地上請罪:“我們確實是去南零取水的,但快到岸邊時,因為小船搖晃,瓶子裡的水被灑掉了一半.我們擔心水太少要捱罵,就在岸邊舀了些水加滿瓶子.先生真是料事如神,我們不敢再隱瞞什麼,也沒法隱瞞了.”

  聽了這話,李季卿和在場的人都對陸羽更加佩服了.

  早在公元五世紀的南北朝時,我國的茶葉已輸出到東南亞地區.公元九世紀的唐代,日本僧人將中國茶種帶回日本,茶逐漸在日本普及為大眾飲料.十世紀時,蒙古商隊來華從事貿易,將中國磚茶帶到了中亞.十七世紀時,荷蘭人將茶葉帶到了歐洲,後又傳到美洲.到了十八世紀,英國大量從中國進口茶葉.十九世紀,茶葉已走向了全世界,成為世界性飲料,而茶文化也影響了世界上的很多國家.

  :李林甫口蜜腹劍

  唐玄宗即位以來,所任用的宰相,如姚崇、宋璟等,都是正直之士,並且各有所長.但此後他任用的宰相李林甫,卻是一個卑鄙無恥、口蜜腹劍的小人.更可悲的是,“開元盛世”有了二十多年的太平,唐玄宗便以為天下無事了,就日夜深居宮中,縱情聲色,把國家大事統統叫李林甫去辦.這便種下了***的禍根.

  李林甫原來是吏部侍郎,後來他想方設法去討好妃嬪,結交宦官,目的是通過他們去隨時瞭解唐玄宗的動向和好惡.這樣一來,朝廷有什麼事,皇帝有什麼打算,他都清清楚楚,所以他的奏章總是能討皇帝的歡心.

  那時,唐玄宗正寵幸武惠妃,對武惠妃生的壽王也特別喜歡,甚至因此而逐漸疏遠了太子和其他皇子.李林甫就通過宦官向武惠妃討好,表示願意全力保護壽王.武惠妃因此對他很感激,常在皇帝面前為他說好話.當時,宰相是張九齡,他是大唐名相,為人耿直,無論什麼大事小事,只要他認為不對,總要與唐玄宗爭個不休.於是李林甫趁機在皇帝面前說張九齡的壞話,使唐玄宗慢慢疏遠張九齡.最後唐玄宗罷了張九齡的宰相職務,而讓李林甫替代.從此,朝中的官員們屈於李林甫的權勢,大多采取明哲保身的態度,再也沒有人敢講真話了.

  李林甫為了矇蔽皇帝,獨攬大權,想方設法把唐玄宗和大臣們隔絕開來,不許大臣們向皇帝上奏章.有一次,他召集諫官們開會,竟公開說:“現在,皇上很聖明,我們做臣子的只要按皇帝的意旨去辦就行了,用不著大家七嘴八舌多說話.各位看到那些儀仗用的馬匹嗎?它們吃的飼料相當於三品官的待遇,但是,要是哪匹馬敢叫一聲,就要被拉出去宰了,後悔也來不及.”

  諫官杜進不聽他的那一套,照樣向皇帝奏了一本,結果第二天就被貶到外地去,當了一個小小的縣令.

  李林甫不學無術,但城府很深,人們根本不可能猜測他心裡在想什麼.因此若與他相爭,多半不是對手,以慘敗告終.李林甫最擅長的一手是阿諛奉承,排斥異己,只要是才能和聲望比他高,又是皇帝所看重和厚待的人,他總是百般奉承,很親密地與他結交.等到對方的地位和權勢要威脅到他時,李林甫就千方百計地加以暗害和排擠.尤其是對那些富有文才和學問的人,他往往當面好話說盡,非常友好;而暗中卻要置你於死地,還一點不露痕跡.無論對方多麼持重謹慎,也逃不過他那一套害人的手法.所以,人們都稱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成語“口蜜腹劍”就是這麼來的.

  同僚要升職,他當面恭維,暗地裡則想方設法百般阻撓破壞.有一次,唐玄宗在勤政樓,隔著簾子觀看外面的景色.這時,恰好兵部侍郎盧絢從樓下騎馬經過.盧絢風度俊逸,唐玄宗目送他慢慢遠去,非常讚賞.李林甫就把盧絢的兒子召來,說:“你父親威望很高,現在交廣地區***指現在的廣西、廣東一帶.***缺少人才,皇上想把你父親調去,你看好不好?如果不想到邊遠地區去,那就要被降職.否則,到東都去擔任太子賓客、詹事,也算是對賢才的優待了.怎麼樣?”盧絢很害怕,就主動請求到東都去.李林甫又擔心眾官反對,就把盧絢調為華州***治所在今陝西華縣***刺史.盧絢到任不幾天,李林甫又謊稱盧絢有病,不稱職,又把他調為詹事,管理東宮的內外事務.

  唐玄宗曾經想廣求天下的人才,只要有一技之長都可以到京師去應考.李林甫害怕各地士子在文章中揭露他的奸惡,便讓郡官嚴加挑選,把那些超群絕倫的送省複試.但是,到最後他卻叫考官一個也不錄取,他卻向唐玄宗上表道賀說:“野無遺賢.”意思是民間沒有遺漏的賢能之人.

  從開元以來,常有節度使升任宰相,李林甫很擔心他們會損害自己的權力,所以他,便提出讓胡人擔任節度使,因為胡人不可能再升任宰相來同他爭權.

  他對唐玄宗說:“陛下如此雄才,國家又那樣富強,為什麼邊患至今不滅呢?原因就在於儒臣當,他們不可能身先士卒,冒著槍林彈雨去戰鬥.所以,不如任用蕃將,他們的天性就是生得雄壯,善於騎射,勇於戰鬥.如果陛下感化他們,加以重用,還用擔心邊患不滅麼!”

  唐玄宗竟然感到很有道理,安祿山也因此當上了節度使.所以,後來安祿山造反,搞得大唐大傷元氣,其實都是李林甫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這個陰謀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