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經商禮儀***2***

日一小結,一年一大結。自明代至清乾隆年間二百多年,子孫尚食其利,無他姓頂代者。"像蘇州這個店鋪林立之地,孫春陽的雜貨房生意竟然能興盛二百多年,其成功之奧祕當得益於用人以誠,店規之嚴。清道光年間的黔商胡榮命在江西經商50餘年,由於他以誠待人,童叟無欺,名聲大著。晚年罷業回鄉,有人要求"以重金賃其肆名",他一口回絕,並說:"彼果誠實,何籍吾名也!"可見,"誠信為本"是中國人經商的傳統美德。

  中國古代的經商故事

  中國古代的經商故事1:猗頓西河速富

  猗頓,戰國時魏國人,猗頓是其號,姓名與生卒年代已無可考。戰國時大工商業者。原是春秋時代的魯國的貧寒書生。

  《史記集解》引《孔叢子》說:猗頓原籍魯國,是一個窮困潦倒的年輕人,“耕則常飢,桑則常寒”,飢寒交迫,艱難地生活著。正當他為生活一籌莫展的時候,聽說趙王勾踐的謀臣范蠡在助越滅吳,輔成霸業後,便棄官經商,將另一謀巨的富國之策用之於家,遂輾轉至當時“天下之中”的定陶***今山東定陶***,“治產積居,與時逐”,19年間獲金鉅萬,遂成大富,因號陶朱公。騎頓羨慕不已,試著前去請教。

  陶朱公十分同情他,便授與祕方:“子欲速富,當畜五牸。”牸即母牛,泛指雌性牲畜。陶朱公是根據猗頓當時十分貧寒,沒有資本,無法經營其他行業,便讓他先畜養少數牛羊,浙漸繁衍壯大,日久遂可致富。這對於猗頓來說,確是一個切合實際的致富辦法。

  騎頓又問:“何處可畜五牸?”

  陶朱公告訴他:“西河草豐,可肥五牸。”

  於是,騎頓按照陶朱公的指示,遷徙西河***今山西西南部地區***,在猗氏***今山西臨猗境***南部畜牧牛羊。當時,這一帶土壤潮溼,草原廣闊,尤其是猗氏縣南 20裡處的對澤,為一片面積很大的低窪地區,水草豐美,景色宜人,是畜牧的理想場所。猗頓最初就在這裡放牧***史載該地明清時尚存有猗頓宅和猗頓墓***。

  由於猗犄頓辛勤經營,畜牧規模日漸擴大,“十年之間,其息不可計,貲擬王公,馳名天下。”因起家於猗氏,遂號猗頓。致富後的猗頓為了表達對陶朱公的感恩之情,在今臨猗縣王寮村修建了陶朱公廟。

  騎頓能以畜牧而富擬王公,其畜牧規模之大可以想見,在經營畜牧的同時,猗頓已注意到位於猗氏之南的河東池鹽,他在販賣牛羊時,順便用牲畜馱運一些池鹽,連同牲畜一起賣掉。在此過程中,認識到販運池鹽是一條獲利更大的致富途徑。於是,他在靠畜牧積累了雄厚的資本後,便著意開發河東池鹽,從事池鹽生產和貿易,成為—個手工業者兼商人。

  猗頓通過多方經營,終成傾國鉅富,在當時的社會彤響很大。《韓非子·解老篇》:“夫齊道理而妄舉動者,雖上有天子諸侯之·勢尊,而下有猗頓、陶朱,卜祝之富,猶失其民人,而亡其財資也。”說明猗頓之富已超過陶朱公,並可與王勢並提。

  中國古代的經商故事2:范蠡三致千金

  話說范蠡輔助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把國家建設得強盛起來滅了吳國,報了會稽之恥,越國成了中原霸主,精明的范蠡全身而退,帶著西施逃到了齊國。

  為了不讓越王勾踐找到自己,范蠡改名叫邸夷子皮,來到齊國邊緣的海邊,這裡山清水秀,海邊人煙稀少,卻有無邊的荒地和取之不盡的海水;范蠡因地制宜,帶著全家開荒種地,並引海水煮鹽,苦身戮力,日出而作,日落而歸,不幾年光景,致產無數,成為當地一名鉅富,當時的范蠡有多少錢財,無人知曉,只知道全部齊國國庫的資產,也沒有范蠡家的多。

  富可敵國的范蠡,終於引起了齊國國君的注意,他來到范蠡居住的地方,親眼見到了豪富的范蠡和他井井有條的事業,深深為范蠡的才能折服,死乞白賴地請范蠡出山,幫他治理齊國。

  人在屋簷下的范蠡,無法推脫,只好出任齊國的相國,短短几年,把個貧窮落後的齊國治理成中原地區強大的霸主。

  深得帝王之道的范蠡,適時而退,掛印封金,散去幾乎所有的家產,悄悄地舉家遷居,離開了強盛的齊國。

  一天,他們來到了宋國的陶邑***今山東定陶縣***,看到這裡位置適中,交通發達,客商雲集,店鋪鱗次櫛比,十分繁華。這正是他們理想的好地方,就先定居下來,又改名“陶朱公”,這次,他又一次因地制宜,除了耕作養殖之外,以主要精力從事商業活動,他特別重視物資資訊,市場動態,採取薄利多銷的原則,一般不超過十分之一利潤。只要他看準了的專案,經營起來都是購銷兩旺。財源滾滾,生意越做越好,只有幾年的功夫,又一次創造出了奇蹟,靠商業經營積累了億萬家財,幾乎成了天下的大富翁,19年之中,他三致千金,發了大財。這下陶朱公真是名揚天下。生意人家一聽說陶朱公的大名無不敬佩稱讚,就這樣,范蠡成為中國的文財神,成了商人們的楷模。

  
中國古代經商禮儀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