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女子禮儀

  我們古代的女子是養在深閨裡的,那麼她們要注意什麼禮儀呢?下面是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一、立容:

  賈子曰:固頤正視,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閒二寸,端面攝纓。端股整足,體不搖肘,曰經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肅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參考文物,經立時正身、平視,兩手相合,掩在袖子裡。手從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著、拄著東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注意:中國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筆挺,所以手臂要柔軟,切忌僵直——這樣漢服才會順勢鋪成柔和的曲線,展示出華夏之美。

  我們常見夫子行叉手禮的像——但這個動作應當是配合磬折來表達敬意的——也就是說,腰應當同時彎曲大概三十度。當然,處於藝術上的考慮,畫家還是畫成了直身。

  應用:竊以為經立是漢服同道必須注意的,對師長應當共立。鑑於現在人不行大禮,我們可以根據情況增減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頭示敬是必須的。

  二、坐容:

  賈子曰:坐以經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視平衡曰經坐,微俯視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視不出尋常之內曰肅坐,廢首低肘曰卑坐。

  參考文物,漢代的經坐***這在古人就叫坐,現在為了區分,專稱雅坐***是膝蓋並緊,臀部坐在腳跟上,腳背貼地,雙手放在膝蓋上,目視前方。對於胡坐,道理一樣,端正,兩腿不得叉開,雙手放在膝蓋上。雙手可以握拳,衝前方;也可收攏抱在腹部。

  應用:隨著漢文化的復興,會有越來越多的場合需要雅坐。若在這種正規場合,您只能通過稍稍上下膝蓋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勞。當然,對於友人聚會等生活場景,大家箕距***臀部著地,兩腿叉開***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盤腿***都行。

  三、行禮:

  1、正規揖禮:左手壓右手***女子右手壓左手***,手藏在袖子裡,舉手加額,鞠躬九十度,然後起身,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然後手放下。

  2、一般揖禮: 直立,兩臂合攏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兩臂自額頭下移至胸,同時上身鞠躬四十五度。正規場合,對朋友。

  3、拱手:類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動。

  4、頷首致意。

  5、正規拜禮:直立,舉手加額如揖禮,鞠躬九十度,然後直身***這段叫鞠躬***,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然後雙膝同時著地,緩緩下拜,手掌著地,額頭貼手掌上***這叫拜***,然後直起上身,同時手隨著齊眉***這叫興***——然後根據禮節,平身或再拜……平身時,兩手齊眉,起身,直立後手放下。

  6、一般拜禮***用於雅坐時***: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蓋支撐身體,然後拜手***手至地,頭貼手***或叩頭***頭扣地***或稽首***時間長***或頓首***時間短***。

  7、女子行禮:本著平等的精神,不要求女子特殊行禮。但處於忍讓的風度——女子行禮兩手合攏放胸前,微屈膝,微低頭即可;若拜禮,上身直,膝著地,攏手下垂,頭微低,即可。

  應用:5用於一般用於祭祀,或非常敬重的場合。6用於雅坐時。1到4,應當作為漢服時的日常行禮,依據具體情況——對方受尊敬的程度,和具體場合容許你表現禮節的程度……現在人缺少禮儀觀念,不必過分要求,但拱手應當能做到。如果在與人交談的時候又有人來,當注意問候時要根據身邊人的情況,決定行禮的程度。

  四、迎賓:

  古人迎賓講究衣冠嚴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門口不期而遇,那麼主人會裝作不認識,不理不睬地把門關上,等換上衣服再開門迎賓。迎賓時,主人立在門右***其實就是主人在東,客人在西——如果在外面迎接客人就更是如此***,客人走門左。迎客進門以後,為客人指路,每到拐角,要說“請”,客人答“請”,要為客人開門、掀簾子……主人請客人上座***就是做到右邊的椅子上***,客人請辭——最終看情況決定坐次。

  今天這一切都不必要了。由於現在建築佈局多樣,所以不可能主位客位分清楚,但主人引路,客人後主人行,是應當把握的精神。

  五、宴請:

  東道先說“請”,客人辭讓,東道固請,同時拿筷子就可以了,不必過分謙讓。

  喝茶、飲酒時,用左手的大袖擋住杯子,以求雅觀。

  總之,原則是:心安則行之,可以行則行之——其他不強求。

  古代女子裙子禮儀

  在古代,女子穿裙子主要是為了講究禮節,而不是為了展示自身的嫵媚和俏麗。中國古代對於女子的言談舉止以及裝束都有著極其嚴格的要求。

  明朝李漁在《閒情偶寄》中寫道:“婦人之異於男子,全在下體。男子生而願為之有室,其所以為室者,只有幾希之間,掩藏祕器,愛護家珍,全在羅裙幾幅。”

  古人對於女子的下體有著強烈的神祕感和神聖感,並強調女子以裙子遮掩下體,否則,就會被認為是輕薄和無恥。

  不論是年老的還是年輕的女子,只要結婚成家,就要經常規規矩矩地穿著整齊的裙子,即使在家裡也要如此。如果客人來訪,遇到主婦沒有穿裙子,就會被認為是對客人的不敬和失禮,傳揚出去會遭到恥笑和白眼。

  女子在家裡一般都穿黑顏色的裙子,其樣式以褶襉裙為多。當時,對於裙幅的數量也很有講究,裙幅初為六幅,即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後用八幅,腰間有很多細褶,行動輒如水紋。

  到了明末,裙子的裝飾日益講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間的褶襉越來越密,每褶都有一種顏色,微風吹來,色如月華,故稱“月華裙”。月華裙是一種色彩繽紛的裙子,彷彿月華一般動人心絃,而且高雅鮮麗,深受當時女子的青睞。

  到了清末,有一種約定俗成的規矩,女子不能隨意穿紅裙子。民國時期的作家包天笑在他的《衣食住行的百年變遷》一文中說:

  “紅裙子要夫婦雙全才可以穿。若是一個孀婦,不許穿紅裙,而且永遠不許穿紅裙的。如果應穿禮服的時候,青年少婦可以改穿別種顏色的裙子,淺碧淡青,各隨所好,但總覺得不快於心;

  老年人已是兒孫繞膝了,可以改穿黃色的裙,而且直到死,終不能穿紅裙;還有夫婦之間,惟正室可以穿紅裙,姨太太不許穿紅裙,即使是她的兒子已是科甲發達做了大官,不許穿就是不許穿。”

  當時,為了女子能否穿紅裙子,出現了無數嫡庶之爭的家庭糾紛。後來,一些思想進步的文化人提倡婦女解放,女子們不再裹腳,旗袍也迅速流行開來,女子們穿裙子也有了選擇的自由。